- +1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无逻辑的日常
动漫文化虽然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影响力越来越大、表现力越来越强、内容也越来越趋近主流文化,但相较而言,仍然不算是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亚文化属性仍然很强。

不过,想构建一个跨界的虚拟世界,简单地在传统青春故事的框架里,加入一个沉迷动漫、游戏、角色扮演的男青年,掺杂进一些暧昧的同性情感,展示些标志动漫人物形象,就视为完成了跨界,未免把亚文化看得太扁了。

平面化一直是动漫文化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想要在二维世界里表现出动态与动作所带来的冲击力,以漫画为代表的动漫文化创造出了一种独特且有标志性的表现方式。
漫画作者通常为了表现场景的戏剧张力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则是试图显示出自己的功力力透纸背,二则为了对抗平面展示的扁平特性。影视作品虽然也是做直观呈现,但毕竟是三维世界的产物,立体的人物以二维世界的姿态表现动作,夸张程度是要成倍增长的。

受众基础是有了,关键还是要看作品怎样跨界、如何表达。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男主角是一个名叫“阿宅”的宅男(白澍饰)。
电视剧想方设法地给这个角色

贴上“宅”这个概念相关的标签,将动漫社设定为男主角大学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景,在男主角独自居住的老宅里收集癖发作一样地堆砌动漫相关元素:抱枕是龙猫造型的、床单上印着《火影忍者》的人物形象,浴室的背景墙壁上是《海贼王》的漫画……某些单一场景中动漫元素的信息量甚至要超过了台词的信息量本身。

说句题外话,对日本动漫形象进行这种程度的商业使用,利用动漫人物形象来为本作人物做设定背书、并构成自我表达的方式,实际上构成了对所展示的动漫人物形象商品化权的侵害。
中国版权保护机制不健全,各行各业版权意识淡薄,拿来主义大行其道,吃白食而不脸红者大有人在。再加上日本是邻国,权利人远在海那边,手伸不了这么长,因而使用起来才如此肆无忌惮。

除了平台自制网剧,类似《我女朋友的男朋友》这样以平台购买内容、内容制作方与平台分账为模式的网剧,无论出品方来头多大,在制作思路上仍然具有小作坊生产的封闭性。
动漫文化只是作品引用的元素,而非展示对象本身。放到场景中作证主人公“宅”的属性之后,动漫的任务就完成了,无需再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无需利用现有平台持有的商业动漫形象为自身增加附加值和话题感。
这种认识的狭隘同时也揭露出一部宣称自己跨次元的作品存在的自我矛盾:一个叫阿宅的宅男没有宅魂。


机器人亚当绑定了阿宅,不断为成为阿宅的恋人而努力。为了坚守直男阵地,阿宅又引入了另一个恋爱机器人夏娃。
夏娃在外形上与阿宅心仪的美女肖佩妮一模一样(也是同一个人演的),由于被亚当签收,恋爱机器人发生印随反应——正如小鸭子出生后会将第一眼看到的活物视作自己的“妈妈”,恋爱机器人会将第一眼看到的人视为自己的恋人。于是乎,三人过上了阿宅爱夏娃、夏娃爱亚当、亚当爱阿宅的魔比斯环式生活。

对比之下,网剧被叫做“我男朋友的女朋友”更合适,主语是“女朋友”。网剧中最活跃的角色既不是男主角、也不是男主角买下的男性机器人,而是女性机器人“夏娃”。


这种乱炖模式从最初确立电视剧创作理念时大概就已经确定下来了。起初,《我女朋友的男朋友》曾一度暂定剧名为《一个宅男的无逻辑日常》,用这个名字或许无法像现在这个名字一样突出卖点,却似乎更符合这部所展示的面貌。
借助对亚文化的涉猎,网剧可以轻巧地打破日常生活的逻辑,一切已经出现的和即将出现的癫狂与异常都可以被轻易地接受。何况开篇即交代男主角独居、独占祖宅的理由,对于日常生活逻辑的违反也无从追究。
在放弃生活逻辑的同时,电视剧并没有像正常的二次元文化一样,设定统辖整部作品的世界观。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只能算作是一部以跨次元为宣传语、使用大量日本动漫元素的“无厘头”网剧,“无逻辑”才是这部网剧的核心,一切亚文化元素只不过是为了填充剧情所使用的工具。
在一个不存在真正意义宅文化的国家,被“御宅魂”支配的真正的跨次元电视剧是无法诱发点击的。

网剧中直男勉为其难和男机器人搞暧昧的桥段,多数属于喜剧元素中的一部分。两个男性角色之间的互动多以暧昧举止为主,互动是机器操作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连擦边球都不是,主题和屡屡遭禁的耽美剧完全不同,不挑战主流文化观念,被主流文化所包容,因而可以撒欢儿似的大胆、任性玩耍。


这种低幼版成人世界展示,一方面宣示着波兹曼所谓的“童年的消逝”,一方面也宣示着一个巨婴国度的存在——对于当下靠电视、网络哺育成长的一代人而言,许多人的一生都充斥着类似无逻辑的日常。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