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观察手记 | 南十二马路4

2022-03-09 12: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期回放:在这张地图的左下方,铁路东侧最后一条平直道路上,清晰地标注着路名——“南十二條通”……城市观察手记 | 南十二马路3

4

改名是件大事

“南十條通”就是“十条”,现在的正式名称是南十马路,也有人叫“十马路”。按此继续往下推演,我爸告诉我,原军区后勤部门前那条路叫“十一条”,就是南十一马路。这条路很短,到南京街就断头了,也很窄,像条胡同。“十一条”再往南,一直到砂阳路,还有很多短小的道路,究竟哪一条是“南十二條通”?用过去的那些手绘地图到现实的路网中去按图索骥,说实话,真有点费劲,也难有说服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能找到修改地名的历史记录,从文献角度证明哪一条路才是南十二马路。

关于沈阳市地名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各区都有自己的地名志,和平、沈河、皇姑还有研究本区地名演变的专著。仔细阅读这些资料,我发现,几个字的地名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深厚的历史叙事。尤其是我们城市的名字——沈阳,七百多年,屹立不倒。期间也数次易名,而每次改名都如蝴蝶振翅,给整个中国的历史造出一场飓风。

沈阳路城隍庙碑
图片来源:瑞雪烹梅

沈阳之名得自元代。网上有电子版《元史》,检索沈阳二字会找出很多结果,而且总有辽阳伴其左右。至于市面上流行“沈水之阳”的说法在《元史》中并未提及。这个名字不光有史书记录,还有实物为证,在沈阳故宫里藏有一甬元代沈阳路城隍庙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记录沈阳名称的文物。

到了大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大将马云、叶旺收复辽东,攻取沈阳,并设置沈阳中卫,归辽东都司管辖。不久,指挥使闵忠在元代土城基础上改建砖城,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沈阳成为辽东边陲重镇。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卫,1625年将都城从辽阳迁移至此,开始兴修宫殿。皇太极继承父业,加修城池,仍称沈阳。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实录》载:“四月辛酉,上谕曰:其沈阳城曰天眷盛京,赫图阿拉城曰天眷兴京,毋得仍袭汉语旧名,俱照我国新定者称之。若不遵新定之名,仍称汉字旧名者,是不奉国法,恣行悖乱者也,查出决不轻恕。”沈阳从此有了盛京之名,而且在名称的使用上,“聪明汗”有严格要求——必须用满语,读作“谋克敦”。

 

法文版《盛京赋》扉页
图片来源:茅古甸-公众号

通过外交往来,“谋克敦”这个发音逐渐传到了欧洲,就有了Mukden这个西洋名号。大清国最露脸的一次文化输出就是乾隆皇帝写的《盛京赋》被传教士译成法文在欧洲出版,引发新一波的“中国热”。国家元首助力城市形象宣传,五千年来少有,沈阳实属偏得。如今,很多国外地图上还把沈阳标注为Mukden,可见影响之深远。

自打沈阳改叫盛京,那国运旺得都爆表,再看墙那头的大明王朝,衰得是一塌糊涂。十年功夫,皇太极的儿子就进了北京,坐了天子。盛京真是个好名字!兴盛、旺盛、繁盛、昌盛、太平盛世、百花盛开……当下沈阳很多机构都以盛京为名,盛京银行、盛京医院、盛京大剧院、盛京通……接接古都的福气,一定要把沈阳的各项事业办好。

虽然天子家给定下了大名,但是沈阳这个小名也照叫不误。清朝时期,很多官宦、文人,甚至皇帝,在他们的诗文里都留下了沈阳二字。流传最广的要数缪翰林在光绪初年所写《沈阳百咏》,庙堂之外,市井之内,人们还是喜欢以沈阳为呼号。龙的运旺,泥鳅命长,能立住棍儿的就数沈阳。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目录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满清入关以后,沈阳这地方又多了一个新名字——奉天。顺治十四年(1657年)夏四月,在陪都盛京城内设奉天府,府尹负责管理辽河以东有大半个辽宁的区域。康熙年间,盛京留守大臣改叫镇守奉天等处将军,加了一个“等”字,将军跑马得到外兴安岭。到了清末,朝廷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东北也实行内地的行省制度,设奉天省。巡抚挨着总督办公,管辖区域涵盖辽宁、吉林两省。这样一来,不管是东北最大的官,还是辽宁最大的官,都坐镇城里,因此管这座城叫陪都重镇、省城奉天就顺理成章。

有清一代,盛京、奉天、沈阳,这三个名字一直是并行使用的。而西方人以Mukden一词搞定,是他们一贯秉承三位一体的传统?还是为了以后签合同方便?总之,沈阳这座城市打名字上就植入了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的基因。

大清亡了,盛京之名失去了皇权的庇护,成了黎民百姓的吉祥话。民国开张,省城奉天依然叫得响亮,沈阳县也粉墨登场。此时正是沈阳报业勃发之际,奉天、沈阳之名频频混见报端,让后世读者一头雾水。沈阳地名的使用跟当时中国的形势有一拼——内忧外患,军阀混战。

我书架里有两本地方史资料,一本是黑青色封皮的《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一本是黑灰色封皮的《奉系军阀大事记》。看了这两本书,我觉得在军阀治下的奉天城就是这般黑黢黢的颜色。辛亥革命在关东燃起烽火,却被奉天城的军阀们踏成一地死灰。“勤王有功”的张作霖以奉天为大本营,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威,不但建起了大帅府,更掌控了东三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从此后,穷兵黩武,几欲染指北京政权。

小西门城墙和奉天市政公所大楼
图片来源:余泓收藏

直到第一次直奉战争被打得惨败,张大帅才感到过去那套路子不好使了。于是,心悦诚服地又请出王永江做省长,期望他扩大财源,重振奉军。而王永江的打法是要军政与民政分治,削减军费,发展地方经济。在王永江的推动下,以前由省署直接管辖的省城奉天,也学习南方广州等城市的经验,开始筹建现代化的市政机构。1923年8月,奉天市政公所成立,从此有了奉天市的大名。城市建设有条不紊,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这名字一改,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件件都是震惊中外。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张大帅赢了,奉天坐不下了,耀武扬威进了北京,当了国家元首;1925年,孙中山抱病北上,与张作霖晤谈国是,不幸于3月12日溘然长逝。1928年北伐军步步紧逼,老帅黯然撤回老家,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少帅子承父业;1928年底,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宣布易帜,拥护蒋介石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大业。

南京的国民政府取代了北京的北洋政府,先把北京的名给改了,叫北平,然后开始琢磨给奉天改名。1929年1月1日《盛京时报》刊载一则消息《中央拟取消奉天名称》:

东北已一律易帜,当经军民长官联名通电,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兹据上海电讯:南京中央党部对于奉天省之名称,以为不无一种封建意味。乃拟改奉天省为沈阳省或辽东省。拟俟政治会议可决后,即当正式发表云。

1929年3月,国民党中政会决定,将奉天省改称辽宁省,4月,张学良主持东北政务会决定,将奉天市改称沈阳市。改名之后,少帅真是意气风发,纵横阖闾,大马金刀。中原大战,新军阀空前互殴,他一纸通电,帮助蒋介石摆平汪、李、冯、阎。建设东北,他筑港修路开飞机,挖矿屯垦办教育,黑土地上的现代化风生水起。而对于赖在东北不走的日俄两国,他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其权益进一步延伸,甚至不惜爆发激烈对抗。然而,这一切都为接下来的国难埋下了伏笔。

1931年9月18日夜,驻沈阳的日本军队炮轰北大营,第二天占领沈阳全城。之后发生的事情,真是让国人忍无可忍。新政府的两位总司令对形势都严重误判,一味寻求外交解决的战略方针,任由日军扩大战果,不到半年功夫,东三省全境沦陷。

 

《盛京时报》关于“奉天”复活的报道
资料来源: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这期间,潜伏在冰面下的各方势力纷纷露头,日本人和地方维持会,上蹿下跳,热火朝天。《盛京时报》有如叫魂一般,不断蹦出“奉天复活”的小豆腐块。终于,在1931年11月29日,刊出《“奉天”复活手续完毕》,沈阳又改回奉天了。这一改就是十四年。这十四年是东北沦陷的十四年,也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十四年。270年的封建+14年的沦陷,你说这奉天之名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广播里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0日,苏联红军解放沈阳。远在陕北的中共中央立即派遣大批干部急赴东北,在苏联同志的协助下接管城市,成立地方政权。《中共中央东北局1945—1954》一书记载:1945年10月10日,根据东北局指示,沈阳市民主政府成立,并正式恢复沈阳市名称,停止使用奉天称谓。

这名改得真解气!有鲤鱼跳龙门的气势。还没完呢,奉天市底下还有个大和区,早先那可是日本人的欢乐窝,现在成了他们的幽冥界。根据2020年9月3日《沈阳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特别报道:1945年11月,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将原来市辖的17个区调整为11个区……大和区更名为和平区。沈阳市和平区的名字从此诞生!

市名改了,区名改了,接下来该轮到街名了,“南十二條通”眼看就要有下落了。我合上一堆书本,伸了伸腿脚,抻了抻懒腰,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案头浮现,真如一部精彩的影片。接下来滚屏鸣谢,得打上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文史馆、沈阳市地名办公室、沈阳故宫博物院……

但是,哪有得来如此简单的胜利?与当下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一样,这部片子也是有续集的。等我歇够了乏,再翻开《沈阳解放》的书本,下面的叙述突然变得沉重起来。苏联老大哥翻脸了!

早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重庆方面就赶赴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蒋介石耗费了很多心思,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为他知道东北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远在大西南,鞭长莫及。为了不让苏联红军把东北地区的权益交给共产党,蒋总统承认外蒙独立了。

“中苏条约”后续的几个协定都与东北有关,美苏两个大国的一盘国际象棋已经开局。苏联揣足了战利品,向美国让了一步棋,残忍地拒绝了“达瓦里希”。对于这一突变,延安来的干部是有心理准备的,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陶铸就说过:“某一天离开沈阳打游击”。11月25日,沈阳民主联合政府和中共沈阳市委主动撤出市区。第二天,国民党政府先遣人员就空降沈阳。

1946年《沈阳市新旧街名对照表》
资料来源:四维视野

沈阳成了国统区,而周围的郊县成了根据地。共产党在根据地搞土改,国民党在城市里搞“五子登科”。因为“儿子”太多,官不够分,国民党的市政府又把沈阳分成17个区,后来还是不够分,又增加到24个区。同时,开始了去殖民化的工作,废除那些有日本殖民色彩的地名。这一政策具体的实施时间在地名志里没有明确说明。前一阵子,专注搜集历史文献的罗家新老师在他的朋友圈里晒出一份材料,正与此有关。这份材料是1946年9月由沈阳市政府社会局第四科编辑并彩色套印的《沈阳游览指南》,印刷厂的地址还是遂川街。里面附带一张《沈阳市新旧街名对照表》,和平区内的日本街名都改过来了,“千代田通”改为“中华街”,“浪速通”改为“中山路”,“春日町”改为“太原街”。我捋着“條通”找到最后一个,“南十一條通”改为“南十一马路”。

微博网友“正人君子钢蛋”在孔网上买到一张超高清1946年的《沈阳市详细地图》。他知道我正查找南十二马路的线索,马上用微信发给我。费了好长时间,终于把这张大地图打开了,找到和平区最后一条标注地名的街道是南十一马路,再往南就只剩门牌号了。

接下来斗争的情节还很长,南十二马路的桥段却悲剧般地结束了。看着满桌子的文献资料和饼干渣子,不禁想起一句俗话,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沈阳市区电汽车线路图》上的十二路车站
资料来源:毕士哲收藏

为了缓解一下沮丧的心情,我再显摆一份新得来的资料。对南十二马路问题的解决,它关系不大;对沈阳改名的历史,你们要是不往下看,后悔一辈子。喜欢收藏老地图的朋友毕士哲刚到手一张《沈阳市区电汽车线路图》,因为有“十二路”的线索,他马上发给我看。

冠以沈阳之名的这张地图,对于像我这样看遍上下五百年各种规格沈阳地图的老沈阳来说,简直就是一张通往西域的藏宝图——那上面有一半的地名,我都没听过。反修大街、红色阵地、红旗公园、劳动广场、太阳升街、井冈山剧场、卫东公园、红卫广场、工农大街、红工广场、心红小学、东方红电影院……看着看着,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沈阳人了。

这张没有标注年份的地图并非出于儿戏,用外交辞令讲,这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殊产物。根据《沈阳市志·综合卷》记载:1966年9月21日,市人委决定将市辖和平、沈河、皇姑、大东、铁西、苏家屯、东陵、于洪、新城子区分别改名为红旗、红星、红卫、卫东、红工、八一、东风、向阳、永红区。

张黎明老师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他在公众号里专门发文回忆:

中山广场改为“红旗广场”、皇寺广场改为“劳动广场”、光陆电影院改为“东方红电影院”、天益堂药房改为“革命堂”……改名风暴的袭来,让世人耳目一新,老百姓饭后茶余街谈巷议,激动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心。

由于都是自发的行动,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设计安排,所以相同的名称难免在一个市、一个省、乃至全国不同的地方大量重复出现。这给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了许多不便甚至混乱。谁也没想到,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一个单位——邮局。

假设有一封信,收信的地址是“东风区反帝路革命大街红旗里东方红商店”,这地方在哪儿?原来叫啥?可咋投递?想想都替邮局头疼。咋办?在某天的上午,我们家附近的一个楼房的墙上,一人高的位置,贴出来一张不太大的白纸,那是市邮电局给全市人民的一封公开信,铅印的。记得信里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全市广大的革命群众啊,你们开展了“破四旧”改名称的革命行动,这是了不起的革命行动啊,好得很,俺们表示坚决支持呀!但是啊,这名称一改啊,俺们不知道是哪个地方了,不知往哪里投递了,信件邮寄不到了。咱就是希望你们广大革命群众啊,再邮寄信件的时候,先写上革命化的新地址新名称,然后还要写上原来的旧地址旧名称,给俺们邮局系统革命职工一个熟悉新地址新名称的适应时间,慢慢地我们都熟悉了之后,就可以完全使用新地址新名称了。

——摘自《公怀之号》

这不是郭德纲说相声,这是真真确确发生过的事情。改名是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听的是笑话,听取的是教训。还好,“十二路”的名字还清晰地标在地图上,接下来我们继续掰扯南十二马路。

下期预览:他提醒我,在铁西区就有南十二路,向东的延长线正好在十二路车站的位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