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魏后凯: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实习生 吴晓帆
2022-03-09 14:3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自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中国的“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开始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2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二年,近日,中央发布了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之后,出台的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凝聚了共识、注入了动力。

2022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进行了专访。魏后凯针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民稳定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魏后凯认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于巩固和拓展。巩固在于要消除返贫致贫的风险,拓展则是要为低收入人口建立一个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产业和就业是“两个关键”,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乡村振兴、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受访者供图 

在魏后凯看来,农业尤其种粮本身收益比较低,农村人口老龄化又在不断地加剧,把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协调起来是一个难题。要通过构建一个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或者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体系,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同时,魏后凯也指出,近年来,农业农村现代化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现在的产业发展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全面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需要,需要加强创新、实施差异化管理,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从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和就业是关键”

澎湃新闻:2022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二年,近期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了“三农”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同时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您如何看待这两条底线?

魏后凯:这两条底线也是过渡期的一个底线要求。粮食安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一个底线要求。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消费量远远高于世界粮食的贸易量,必须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就是要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第一,现在粮食安全战略已经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数量安全、能力安全,未来要从数量安全、能力的安全,走向更加强调质量的安全、生态的安全还有营养的安全。第二,要分品种实施差异化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来保障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树立“大食物”的安全观。

第二条底线就是防止规模性的返贫,这是过渡期即在2025年以前这个过渡期以内的底线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就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解决现有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去年,我们宣布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如果在这时,出现规模性的返贫是不行的。

所以这次中央确立了这样一个底线思维,明确把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两条底线的要求。

澎湃新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怎样才算是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魏后凯:关键词是四个字:巩固拓展。一方面要巩固,同时要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一个方面,从巩固来说,要消除返贫致贫的风险。过去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脱贫后,不能规模性地又返回来了。还有一些低收入人口,过去不是贫困人口,不能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又掉入到贫困线以下,掉入到贫困群体里面去。第二个方面,要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低收入人口要建立一个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假如这两个方面能够建立起来的话,可以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就取得了好的成效。

过去我们国家共识别了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一共是526万,到去年10月底,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数字,这些监测的对象有75%已经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应该说这个成效还是挺大的,跟我们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也有关系。

第二个方面,要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际上就是低收入人口要建立一个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因为现在贫困人口脱贫了以后,收入比较低的人口未来应该有一个持续稳定增收的机制。

从去年国家统计局刚发布的数字,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了8.1%,全国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9.7%,脱贫县农民收入增长了10.8%,实际上比全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了1.1个百分点,比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了2.7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个成效是不错的,脱贫县在多方面的支持下,去年的收入增长速度是相对比较快的。

当然,现在提出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一步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依靠乡村产业发展来建立一个内生型的发展机制,使脱贫地区能够走上内生型发展的轨道。

澎湃新闻:要做好这点,产业和就业是“两个关键”,您如何看待?

魏后凯:我同意这个观点。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是关键。产业与就业是乡村振兴、农村发展里面的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又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个方面,从产业来看,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的岗位,从而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让农民在当地工作、就业,就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农民自己创新创业,就有一个家庭经营性收入,有利于收入提高。乡村振兴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很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第二个方面,就业的问题。可以把它分为两块:外地就业和本地就业。中央提出要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实际上就是希望依靠本地的产业支撑使农民在家庭的周边地区能够实现稳定的就业,能够实现这种就地就近的城镇化。因此,我们现在提出倡导,希望县域经济的发展、乡村产业体系的建设来为就地就近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所以我们觉得产业跟就业,把它作为两个关键,我是同意的。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在持续缩小,但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增收也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您看来,现在影响农民增收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有哪些?

魏后凯:第一,要把国家的粮食安全跟农民增收协调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农业尤其种粮本身的收益比较低,特别是前些年,2016年到2019年,连续四年种粮的每亩净利润都是负的,就是亏损的。主要是按三种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平均,连续四年每亩的净利润是负的。2020年,虽然改变了这么一种情况,但是三种主要的粮食每亩的净利润也只有47元,不到50元。保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要求,这是一项政治的任务,也是一个底线的任务。要种粮,又要保证农民增收,怎么来破解这么一个难题是需要解决的。

第二,城镇化在不断推进,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们的中青年,尤其是年轻人更多往城里迁移,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地加剧。农村老龄化的现象要远远比城市严重,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乡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比重达到23.8%,比城市高了8.3个百分点。乡村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7.7%,比城市高了6.9个百分点。一般认为,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14%就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农村202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17.7%,早就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

而现在农村居民参与的主要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的养老金每年只有2088元,也就是每月是174元。所以假如过了60岁以后,光靠养老金城市是可以,但农村还不行。根据最近的调查,很多农民过了60岁以后仍然在劳动,这样还能够保证他的收入。但是你想想,到了65岁以后,70岁以后,一旦丧失了这种劳动能力,怎么来提高他的收入?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本身就增加了农民整体增收的难度。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两个是急需要破解的最关键的问题。

澎湃新闻: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魏后凯:切实有效地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我觉得从两个方面来看,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母是人口,分子是收入,有两个途径:

第一个是从分母来看,减少农民。我始终认为,减少农民,加快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农民减少了,其他的农民占有的留在农村的资源可能就多了,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并减轻资源压力。所以首先就是要减少分母,通过城镇化,推动农村的人口往城市跟镇里面迁移。

第二个就是增加分子,那就是增加农民的家庭收入,可以从四个方面,即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来找到农民增收的一些好的办法。

首先,从工资性收入来看,要稳定并扩大就业,持续地增加工资性收入。不管是到外地打工,还是在本地就业,都有利于增加工资性收入,都是必要的,都是重要的。

第二,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大幅度地提高经营性收入。农业经营性收入现在比重很低,从2020年的情况来看,农民收入来源中,来源于农业经营净收入的比重只有16.9%,2015-2020年农业经营净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只有8.8%,这个比重很低。所以我们提出来要稳定并提高经营性收入的比重跟贡献。

第三,增加财产性收入。现在农村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基数很低,虽然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它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很低,贡献很小。2020年财产净收入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不到2.5%,2015年到2020年财产净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只有3%左右。目前,农村大量的资源变成财富的通道尚没有打通,导致城乡之间人均财产净收入差距很大。

第四,要稳定转移性收入,这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所以农民的收入中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性收入增长很快,比重在不断提高。到2020年,这个比重已经达到21.4%,2015年到2020年转移净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到了26.9%,这是一个很高的贡献。在贫困地区更高,当然转移性收入有一个天花板的限制,所以随着这个比重的提高,未来还是有一定的潜力,但不会太大,因为它有一个天花板的限制。

所以我想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的途径,通过构建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澎湃新闻: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现在在乡村人才方面我们面临怎样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

魏后凯:第一点,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第二点,乡村的人才结构和布局还不太合理。一些新兴的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不足,懂经营,会管理,又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度短缺。从人才的布局来看,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乡村人才更加紧缺,而且这些人才更多地集中在政府部门。第三点,人口和人才的素质总体上偏低,不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第四点,人才成长的环境还有待改善,包括创新的环境、创业的环境,包括人居生活环境等等。

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两个方面,核心就是农村需要的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首先,要提供机会。人才往往是跟着产业、跟着就业岗位、跟着发展机会走的。只要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有就业岗位,收入水平比较高,人才肯定就来了。其次,我觉得就是要优化环境,要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创业环境、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还要有好的上升通道等等。

“要全面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澎湃新闻:您曾提出一个观点“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村生态现代化一体的现代化,当然产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现代化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长远来看最有效的路径是什么?

魏后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跟农民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农村的产业现代化是核心。这些年来,农村产业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在稳步的推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还急需要解决。

目前,农村的产业发展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全面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需要。除了农业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现在农村的产业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产业发展的水平、档次和融合深度较低;第二,农村的产业链条比较短,加工的深度、增值的程度不高;第三,从产业组织上来看,农村的产业呈现出小、散、弱的状况,企业的规模小,产业组织比较分散,竞争力比较弱;第四,现在农村的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更多的是一些初加工,精细加工相对就比较少;第五,农村产业的创新能力远远不足。

当前要解决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全面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有两点需要重视:

第一,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推动农村产业加快全面升级的根本动力。当然不单纯是科技的创新,它是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品牌创新等等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实际上农村产业发展除了科技创新以外,体制的变革、管理的改善、营销技术的改进,还有品牌的创新,我觉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要实行差异化战略。中国的农村面积很大,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农村产业转型一定是差异化的,要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模式。

澎湃新闻:您理想中的乡村振兴图景是什么样的?

魏后凯:我觉得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应该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这样的话,可以说就实现了乡村的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