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宏亮瞻局丨万吨大驱背后的中国海军区域防空之路(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7-06-10 07:2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除航母外,所谓的“万吨级大驱”恐怕是西方媒体炒作中国正在发展一支“马汉型”海军的最重要“证据”之一。在刚刚过去的5月底,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便又刊发了一篇十分唬人的文章——《海军对垒: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对中国055型驱逐舰》。

仅从文章标题即不难看出《国家利益》在海军专业领域的确“不够专业”,或者是为了炒作而故意“不专业”。朱姆沃尔特级并非一款典型驱逐舰,其隐身武库舰的设计理念即便在美国也已基本被抛弃——由于批量建造计划已经被终止,该舰在去年底服役的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际意义。而中国的所谓“万吨级大驱055型”驱逐舰则很可能成为未来50年内中国大洋海军的中坚力量。其“对标”的美国海军舰型更应该是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而非朱姆沃尔特级。

按照这篇“不专业”文章的介绍,055型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将高达1.4万吨,远超提康德罗加级。充足的排水量将保证055型可以轻松布置128个通用垂直发射单元,与提康德罗加级相当。毫无疑问,这些垂直发射井中的大多数都将被用来装载远程防空导弹,再加上新一代中国版“宙斯盾”系统,该级舰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中国逐渐发展的航母平台提供远海护航。

055型的服役很可能为中国在区域防空舰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探索画上一个阶段性句号。从中国最早的防空护卫舰计划053开始,历经051S、052C 、051C、052D直到055,一路走向成熟与巅峰的“中华神盾”印证了中国海军对区域防空概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其中既有博采国外经验的追赶,亦不乏中国式智慧的光彩

什么是现代区域防空

现代区域防空概念发端于1941至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相对于主要保护特定舰只的“点防空”来说,区域防空的“服务对象”是舰只所在的整个海上编队。随着反舰武器射程的扩大,区域防空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在前导弹时代,由127毫米高平两用舰炮撑起的区域防空网只能拦截10公里左右的空中目标。冷战中期,美国海军“标准”-1型区域防空导弹的覆盖范围不到50公里。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标准”-2和“里夫”(即S-300F)为代表的新一代区域防空导弹将射程提高到100公里以上,并由此定义了现代海上区域防空的基本标准。

在一支拥有航母的海军中,区域防空舰是舰载机之后的第二道对空防线;而对于像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八八舰队”式非航母编队来说,区域防空舰则必须承担起最前沿的防空任务。因此,专用区域防空舰对于任何梦想脱离陆基防空掩护、立志蓝水的舰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全球最为典型的区域防空舰当属美国的“宙斯盾”战舰——即安装了“宙斯盾”作战系统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它们最主要的外部特征是在上层建筑四周安装了4块固定的大尺寸平面相控阵雷达天线,每面天线负责90度探测范围,4面天线即可实现360度全向无死角探测。而“宙斯盾”系统的核心也正是这装有4块平板天线阵列的AN/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

然而,“宙斯盾”又绝不仅仅只是一座雷达。

虽然现在的“宙斯盾”整合式作战系统已经具备强大的反舰和反潜功能,但其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防空,这是由该系统最初的研发背景决定的。为了应对苏联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之初,美国海军需要“宙斯盾”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对于多目标的追踪和威胁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复杂战场环境或强电磁干扰条件下的持续作业能力;其次是面对大量空中目标,尤其是大量高速反舰导弹来自多方向的同时攻击时,如何提高火力密度的问题;第三,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因为资料更新率的周期性限制,对于低空或者高速目标的侦测与处理速度明显跟不上,需要采用电子扫描的相控阵雷达来提高探测速度和精度;最后,在越战时期,美军已经引入数字式计算机协助的自动化作战系统,这让美国海军对于利用计算机提高系统反应速度及逻辑合理性充满期待——所有这些能力都被要求整合至一套集中式全自动化作战系统上。

在美国海军看来,正是“宙斯盾”作战系统筑起了美国海军超级航母战斗群的防空盾牌,那些没有装备或无法装备“宙斯盾”的舰艇因不具备抗饱和打击能力,只能被现代海战环境所淘汰。这也是小排水量的佩里级护卫舰必须退役、功能单一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无法继续生存的主要原因;同一时期,尽管由长滩级、特拉克斯顿级、班布里奇级和弗吉尼亚级组成的全核动力水面舰群耗资巨大,但也还是因为设计时没有考虑搭载“宙斯盾”,只能遗憾地早早退役。

革命前夜

目前中国海军正处于从近海走向远洋、从非航母编队向航母编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舰队编成中,区域防空舰是地位仅次于航母的核心水面作战舰艇。在2013年“辽宁”号航母首次奔赴南海的大演习中,我们已能看到052C与051C两种区域防空舰与航母协同演练的场景。因此,在下定决心构建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的“美式”远洋海军,而非以核潜艇为核心的“苏式”远洋海军后,中国对区域防空舰的需求自然与美国的“宙斯盾”舰群存在诸多重合。但在此之前,中国海军对远洋区域防空能力的追求其实也曾有其他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西方媒体所说的中国“万吨大驱”的确采用“055”这个舰型编号的话,则无疑是对历史的传承。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055型防空驱逐舰就已经在中国海军高层提出的《关于建造远洋护航舰船的建议》中出现。该文件也表明,即便在窘迫地靠“四大金刚”(指人民海军从苏联引进的第一批4艘驱逐舰)撑门面的时代,海军领导层仍然时刻关注着世界海军装备的发展潮流与动向。到上世纪80年代,英国又提出向中国出售当时其最新锐的42型防空驱逐舰与相关技术,其中还包括“海标枪”区域防空导弹。然而,由于42型驱逐舰在马岛战争中表现糟糕,再加上随后国际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该方案(051S)最终不了了之。

急需远程防空能力的中国海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了4艘俄制现代级驱逐舰,该级舰搭载射程40公里的“施基利”防空导弹与“顶板”三坐标混合模态雷达(俯仰电扫,方位机扫,最大探测距离300公里),没有装备垂直发射系统。此后,两艘国产的052B型舰也采用了类似的配置。但是,现代级虽然是彼时中国海军防空能力最强的舰艇,却仍不具备真正的区域防空能力。

很显然,在052B之后,中国下一步将投入建造的将是一款真正的区域防空舰。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其设计研制思路将必然受到其他国家同类舰艇的影响。而放眼当时世界,除了美式的“宙斯盾”外,俄罗斯的“里夫”与西欧刚刚兴起的另外一股区域防空舰流派同样值得关注

“宙斯盾”的AN/SPY-1为固定四面阵的无源相控阵雷达,而德国萨克森级与荷兰七省级护卫舰上的APAR雷达、英国45型驱逐舰上的“桑普森”雷达均为有源相控阵雷达。APAR采用了与AN/SPY-1类似的固定四面阵结构,但天线尺寸很小,4面天线直接装在了主桅上,萨克森级护卫舰的分散式指挥系统也与“宙斯盾”背道而行;“桑普森”则为机械旋转的双面阵雷达,天线外扣了一个球形雷达罩。

此外,法国为地平线级驱逐舰、下一代多用途护卫舰和“戴高乐”号航母分别研制的EMPAR、“武仙座”和“阿拉贝尔”雷达,均是单面机械旋转的无源相控阵雷达。

俄罗斯的“里夫”系统则由机械旋转的“顶板”双面阵混合模态雷达提供目标搜索,再由机械旋转的“顶盖”单面阵无源相控阵雷达负责导弹制导与目标照射。

(未完待续)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