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锚定绿色共富,湖州南浔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

南浔发布
2022-03-10 23: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绿树村边合,碧水绕人家。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窑里南塘上,不少游客沿着三新线至南李家村这条美丽乡村路一路向西,来到善琏镇窑里村打卡拍照,体验传统古窑文化。

殊不知,如今的“网红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

上个世纪90年代起,因种植水稻的丰收具有季节性,该村农户便开始寻找“致富经”,建起了养猪场。看着养猪的市场需求量大,又好饲养,其他人也紧随其后,兴起了养殖业。

二十多年下来,村民们腰包鼓了,但一个几乎家家户户养猪的美丽自然村也开始因“臭”闻名。河边猪棚绵延、养殖粪污直排,造成的污染把原来水波荡漾、荷叶田田的优美乡村污染得臭气熏天。生态环境破坏让村干部痛下决心,走起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一个原本囿于传统单一产业的“养猪村”

特别是村民拎惯了猪食的手

能转过来吗?

“再难也要做。”窑里村痛下决心,吹响绿色转型的号角。该村专门成立工作组,做规划、办培训班,甚至村干部直接“住进”村民家里,专门做思想工作,拆猪棚工作得以不断推进。

近年来,窑里村先后投入四千万余元,加快道路扩建、小微水体治理等工程,整合利用旧猪棚等闲置资源,打造猪栏书吧、蚕房咖啡厅等特色景点,完成从生猪养殖大村到精品美丽乡村的蜕变。

有了好的生态环境,窑里村还继续在生态经济上做文章。“之前养猪减少了,大家都外出打工,但肯定不方便呀。看着村子一天天变美,游客越来越多,我想在‘家门口’开个农家乐试试,没想到这一开,生意根本停不下来,现在一年能挣上20多万呢!”该村的村媳妇儿沈雪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省级家庭农场的牌子“打”了出去,还没等到“旺季”,订单就已经排到了家门口。

乡村旅游开始在窑里村遍地开花,不仅像沈雪花这样家庭农场主乐在其中,当地的低收入农户、老弱病残群体也都忙得不亦乐乎。“年纪大了,距离远的重活累活不能干,现在每天走几步路就到了,帮着搞搞卫生,游客来吃农家菜,帮忙洗洗菜,轻轻松松一个月也能挣上三四千元,这日子越过越有劲了。”在沈雪花家庭农场中工作的59岁沈掌琴说。

人人有活干,事事有钱赚。随着窑里村旅游愈来愈火爆,村民们各个都尝到了发展全域旅游的甜头,也感受到了何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两山”理念引领,绿色生态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我区锚定“高质量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高水平建设美好生活新家园”目标,探寻出了一条江南水乡的绿色低碳共富之路。

“今年又接到了来自广西的一个大订单,需要10万株桑苗。”望着基地里绿油油的桑树,练市镇朱家兜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蚕桑专业合作社社长陶新中眼里充满了希望的光芒。

浙江省首个蚕桑创新服务驿站落户朱家兜村后,给当地村民添了不少绿色发展的实惠。陶新中介绍,近期新培育的“强桑1号”“强桑3号”,桑叶大,适应性强,销往广西、浙江金华等地也不会很“娇贵”。现在大订单源源不断进来,一下子又开拓了村里的销路。据了解,下阶段,朱家兜村还将会积极扩大种桑养蚕项目的规模和产业链,借着网上销售的“东风”,让村民的钱袋子也慢慢鼓起来。

池中养鱼、池埂种桑,在“中国淡水鱼都”菱湖镇,生态循环的“桑基鱼塘”种养模式已有千年积淀,而现在,那里的养殖户纷纷将鱼送上“跑道”,一湾老鱼塘喜获新生。

小水体养鱼,大水体养水,跑道养鱼既保障生态,收益又高。“每隔一段时间,跑道就可以利用吸污装置将沉淀的污染物吸出来,回收制作成极好的有机肥。由于运动量大,养出的鱼,线条优美、品质更优、价钱也更高。”菱湖镇新庙里村湖州盛江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此前他尝试性地养殖鲈鱼鱼苗,现在每年每亩效益约达2.5万元,收益是传统鱼塘养鱼的3至4倍。

加速推进“美丽渔场”建设,不断提高渔业产值、涉渔农民收入,让菱湖镇的渔业发展实现了绿富双赢。

眼下,我区正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更加聚焦“两山”转化、低碳转型、创新变革、绿色共富,为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提供更多南浔力量。

原标题:《锚定绿色共富,湖州南浔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