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论报纸转型突围的两个方向

2022-03-14 09: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赵宝泉 传媒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纸媒的衰退已经持续了七年,世界纸媒的衰退持续了十年。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报纸关闭或改成电子版,也有大量的报纸顽强地进行着转型突围,进行着改革迭代。报纸的转型的方向到底在何方?笔者认为,纸媒应该认真分析面临的媒体生态,找准转型发展的方向,才能实现转型突围。

一、报纸消亡论的由来

2009年,是全球报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2009年开始,欧美报纸大幅下滑,美国上百家报纸或杂志被迫关闭或转成电子版。1908年创刊的百年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年4月宣布纸质版停刊;1922年创刊、发行量曾经达1700万册的《读者文摘》2009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拥有27年历史的法国中文报纸《欧洲日报》宣布自2009年8月31日停刊。

其实,“报纸消亡”的话题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Howard Kurtz)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到了21世纪,日报消亡甚至有了明确的预测时间。2005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报业》一书中,对日报的未来做了预测: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达到0点,如果把这个趋势线拉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于零。这就是被广泛引用的“2043年的某一天,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预言的由来。

2008年,菲利普·迈耶教授在《美国新闻评论》发表《未来的精英报纸》一文,修正了此前讲过的预言,提出:“日报报纸读者数量将更加急剧地下滑”,“最后一个每天读报的读者的消失时间将早于2043年10月。”

就在欧美报刊业发出死亡哀鸣的时候,中国报业在一片高潮中做着最后的狂欢,中国报人没有感觉到或者感觉到也不愿意相信报业的寒冬将至。

中国的报业2012年开始衰退,都市类报纸广告2013年开始了每年折半的断崖式下滑。2014年,报业最大的新闻是,上海《新闻晚报》因为经营原因停刊。2016年,有标志意义的两份都市类报纸上海的《东方早报》和北京的《京华时报》休刊⋯⋯

近五六年来,报纸关停潮一直在继续,每到岁末年初,就会传来报纸停刊的消息。2019年元旦前后,全国约有20家报纸停刊。2020年,仍有一批报纸宣布停刊,《武汉晨报》、《城市快报》(天津)、《天府早报》、《自贡晚报》、《本溪晚报》、《七都晨刊》(云南文山)、《生活日报》(山东)、《吉安晚报》(江西)、《拉萨晚报》、《浙中新报》(浙江金华)、《百色早报》、《北方时报》(黑龙江)、《三晋都市报》、《发展导报》(山西)、《成都晚报》⋯⋯一些行业报如《上海金融报》也宣布休刊。

最近两年,休刊停刊的报纸多为省会城市的都市类报纸,报纸发展的趋势明显形成省级及大城市报纸“一党一晚”的格局,地市级城市休刊的多为地市党报办的晚报,使二三线城市形成只保留日报的“一报模式”。这说明报纸的阅读率急剧下降,生存空间进一步萎缩。

二、技术“绑架”文明的时代

任何物种的生存与发展,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都依赖生态,也创造着生态。当生态发生巨变时,就会发生物种的变异,不能适应新的生态的物种,就会衰退,甚至消亡。

媒体产业的发展,也是一种生态的演进,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颗陨石撞击了传统媒体行业,生态的变化和当年那颗小行星撞地球一样猛烈。

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个技术“绑架”文明的时代。

纸媒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

有史以来,中国出版传媒业经历了两次技术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从竹简到印刷,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湖北人毕升在浙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竹简时代,文化产品不可能被大量复制,即使有了雕版印刷,信息大量复制特别是易碎的新闻类资讯批量复制,也是很困难的事。活字印刷术使信息可以被大量复制,使文化得到了普及,信息得以快速传播。

一个直接的效果是:宋朝出现了具有现代传播学意义的报纸——印刷发行而非手抄本的“邸报”。

第二次巨大变革是千年以后的今天,数字革命又使印刷术(书报刊业)陷入尴尬境地。很有意味的是,两次大的变革刚好距离一千年,正应了那句话:千年未有之变局。

数字化改变了人类生活,也改变着人类的阅读习惯。纸已经不是未来主要的媒介形式,各种各样的屏正在演变成主要媒介传播形式。

没有哪个年代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像今天这样,技术的影响如此之大,技术在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了决定作用。比如,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这是一个技术“绑架”文明的时代。

三、资讯介质迭代的加快

互联网冲击纸媒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报纸,因为报纸的时效缺陷是与生俱来的。

报纸,英语叫Newspaper,即“新闻纸”,顾名思义,是刊载和传播新闻的纸。新闻最重要的是时效,报纸的时效是24小时一个周期,周刊的时效是7天一个周期,月刊是一个月一个周期。

在信息短缺的时代,人类获取新闻资讯主要通过看报纸,因为报纸的新闻承载量大,广播和电视受时段的限制,新闻承载量小,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做不过报纸,由于电视播出时间和时长的限制,新闻事件很难说清说透,但电视的时效性占优——当天播出,甚至可以直播。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报纸和广播电视在新闻资讯方面,是有强有弱的互补关系,这种关系持续了几十年。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一举打破了这种平衡。

一是网络传播资讯的时效是以秒为周期的,随时可以发布,随时可以修改,随时可以跟进,随时可以更新。这对以24小时为周期的报纸而言,是一场无法打赢的战争。

二是与电视相比,网络除了时效优势外,还有容量优势。网络虚拟空间理论上是无限的,电视播出新闻的时间是有限的。

三是从地域上看,网络传播没有地域限制,可以迅速将新闻传播全国甚至全球。在21世纪的头十年,出现了报纸求网络转发稿件,甚至以网络转发稿件多少作为对稿件的评价标准的情况,称之为“报纸向网络争宠”的时代,实在是一种“幸福的自杀现象”。

四是网络新闻的即时互动参与是报纸和广播电视无法比拟的强手段。网络和满足了唤起了人类的参与感和表达欲,报纸那种“办不办在我,看不看随你”的甲方老大态度,在网络平等的形态下,被抛弃是必然的。

从时效的角度看,与网络相比,报纸基本上是“旧闻”。潇湘晨报创办人龚曙光在报纸创刊不久,就提出报纸“旧闻论”。他认为,与网络相比,报纸做的资讯不是新闻,是旧闻。因为报纸出来的时候,新闻已经过时了,甚至因为新闻事件又发生的质的变化,报纸的报道成了“假新闻”。因为报纸通过采访、编辑、审稿、组版、签版、传版、印刷、投递,到读者手中,时间已经隔日,新闻可能已经发生的根本变化。这种旧闻形态在网络时代成了报纸的重大缺陷,而且是报纸本身无法解决的重大缺陷。

2012年开始的报纸广告下滑和2013年开始的断崖式下滑不是偶然,更不是巧合。因为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一年,网络新闻传播的主渠道由电脑PC端向手机移动端迁移,两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11年1月,腾讯推出微信;2012年8月,今日头条上线,移动端的社交大战和资讯大战有了新霸主。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并不是报纸不好看了,而是看新闻不需要看报纸了。手机的资讯传播速度、表现形式(文字、视频、动漫)、即时更新、编读互动,不论从新闻时效,还是阅读快感,还是互动参与,互联网全面超越了纸媒,纸媒作为新闻资讯传播的使命走到了尽头。

四、都市类报纸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

传播方式发生的巨大变革几乎要了纸媒的命,最先衰退的是都市类报纸,原因是都市类报纸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就是其商业模式的缺陷。后天的繁荣一时掩盖了这一缺陷,互联网导致资讯阅读市场和广告市场的分化,使这一缺陷变得无法弥补。这是“中国都市报之父”席文举先生创立都市报模式时没有想到的。

被报界亲切地称为“席老爷子”的报业传奇人物席文举,1995年1月1日,创立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席文举总结了一套创办新型城市报纸的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创立了报纸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全新的竞争策略,使《华西都市报》迅速崛起,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席文举被誉为“中国都市报之父”。

“席老爷子”创立的都市报商业模式先天缺陷是:逆价发行,两次销售。

按一般商品规律,一个商品成本是一元钱,那至少要卖一元以上,这叫顺价,销售价高于成本价,这是常识。

而都市类报纸却不是。都市类报纸是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售卖的,低到什么程度?印刷成本1元的报纸甚至5元成本的报纸卖5角,这还是零售价,批发价2角,按最低1元钱的成本算,卖一份就亏8角,如果发行50万份,版面再多一点的话,一天印刷费就亏40万,这还只算了印刷成本,还没算人工成本、办公费用等。印刷费一年就亏一两个亿。

都市报逆价发行的商业逻辑是:以低价换来读者的阅读,再把读者的阅读集中起来进行第二次售卖,这就是“二次销售”。第一次销售是亏本的,如果第二次销售能弥补第一次销售亏的钱,这个商业逻辑就可以玩下去了。如果第二次销售弥补不了第一次销售的亏损,问题马上就来了。

繁华的报纸广告市场掩盖了都市报天生的致命弱点,就是赢利模式问题。逆价发行是一个巨大的隐忧,成了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新兴的报纸,要抢占阅读市场,席文举发明的低价和“敲门发行学”,使都市报迅速抢占阅读市场,低价成为法宝。江苏南京是报业竞争比较集中的地方,《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都办得不错,价格战打得最血腥,甚至出现零售价1角钱的报纸。湖南长沙也出现了《东方新报》创刊第一年订报第三年三倍返还的类似金融产品的大优惠,据说有人订了5000份,发了一笔不小的“横财”。

被称为21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的“墨菲定律”指出,越是担心的事,越有可能发生。到2013年,都市报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第一次销售仍是亏损着,第二次销售却在断崖式下滑,不少报纸以减半的速度下滑,于是报纸陷入了“逆价发行,两次销售”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都市报的“黄金十年”正是中国房地产和汽车大发展的十年,随着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开始降温,汽车也开始出现饱和,报业的广告从2011年首次出现下滑。都市报广告量虽然大,但结构不合理,主要依赖房地产和汽车,也成为后来广告结构性坍塌的原因之一。

五、纸媒办互联网络的误区

纸媒从业人员当然看到了网络传播的优势,以报业为代表的纸媒很早就开始“报网融合”,没有一家报社没有办过新闻网站的,没有一家报社不高呼“向互联网转型”的。

在2008年前后,报纸的转型潮扑面而来。转型力度最大的是杭州日报旗下的都市快报,他们创办的网络社区“19楼”,早在2006年成立了杭州十九楼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都市快报新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以“有城市就有活跃的19楼”为创业愿景,成立以来主营业务发展迅速。除杭州外,十九楼通过战略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相继在台州、嘉兴、宁波、苏州、重庆、福州、金华、绍兴等近30座城市成功复制“19楼”,创建了具有当地属性的城市网络社区。

更多的报社是用办报纸的手段做网站,办法很简单,就是办一个新闻网站,然后把报纸的新闻内容搬到网上。内容多且杂,又没有有效的推广手段,大多成了报社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东西,汇报起来天大地大,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有的报社又以极快的速度开发了APP新闻客户端,因为没有推广手段,内容和形式又不符合互联网传播要求,不少成了报纸的“网络版”,大多成了出生很热闹、看似很美丽的“死魂灵”。

全国各家报社在向新媒体转型中,钱没少花,真正能形成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却寥寥无几。

六、大众传播时代迅速转变

在互联网颠覆传播手段的同时,人群,也就是媒体说的“受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大众变成了分众,由群体变成了圈层。

都市类报纸的蓬勃发展,让信息丰富起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很快让资讯由短缺时代步入过剩时代。

互联网的信息海量,不但让资讯由短缺时代进入过剩时代,也迅速让资讯由大众时代过渡到分众时代。人们因不同的喜好,分成了不同的圈层。人们因个人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个人经历等原因分成了不同的圈层,人群被迅速细分,媒体进入分众时代,与此对应的,大众经济也迅速进入社群经济时代。

大众类报刊迅速下滑,读者全面分化,大众类报刊因定位不精准,在分众时代找不到自己的人群,不知道给谁看,这导致两类媒体明显下滑,一类是都市类报纸,在经过信息相对短缺的黄金十年后,一进入信息过剩时代,很快就找不到自己的读者,变成了大而无当的门类。另一类是文摘类报刊,文摘类报刊多是面向大众的,由于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人类阅读时间的碎片化(移动媒体时代),不需要别人给自己选择了,自己可以在手机上选择性阅读。这是文摘类报刊衰退的根本原因。

七、纸媒转型的两个方向

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纸媒纷纷寻求转型突围,形成了两个转型方向:一是把自己变身一个新闻制作和传播机构,坚守新闻,不再坚守纸媒,《东方早报》转型“澎湃新闻”是成功案例;二是由运营媒体到运营用户的转变,《快乐老人报》算是成功案例。

2016年底,报业最大的新闻是,最后一期《东方早报》定格在12月31日,《东方早报》的使命结束了,“澎湃新闻”时代澎湃而至。

《东方早报》创办于2003年,从2013年起谋划向新媒体转型,一开始就是全面的转型,彻底的转型。直到2017年,抛弃纸质报纸,全面转型互联网媒体,澎湃新闻继承和坚守了《东方早报》最核心的原创、深度、思想类的报道,和一般的互联网媒体比,它继承了纸媒原创、深度报道的底蕴和稿件表达严谨的作风,比如,深度调查、大型策划、揭露性的报道,使其成为一家有独特气质的新闻制作和传播机构。另一方面,澎湃新闻围绕提升内容的原创能力,全面提升技术水准,把技术和内容结合,形成新媒体产品:AR、VR,全景视频,H5等等融合各种元素新闻的产品,澎湃新闻在国内都是领先的。

全面转型,继承纸媒新闻制作传统,形成特色新闻产品,全面融入技术,使澎湃新闻成为纸媒转型互联网媒体的成功案例。

在全球纸媒下行的十年里,也有逆势上扬的,其中一个就是《快乐老人报》。快乐老人报在欧美纸媒下滑的2009年创刊,在中国纸媒下滑的2013年,发行量突破百万。

快乐老人报提出宏大使命:“为中国老龄社会提供解决方案”。提出“由心灵圈地到产业整合”的路线图,由一份报纸全面进军老年产业。

经过十年的耕耘,快乐老人报已经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及微信矩阵、出版、旅行社、电商公司、老年大学于一体的老年产业方阵,成为纸媒在互联网时代向产业转型的范例。

快乐老人报转型的理念是:由运营媒体到运营人群。

大部分报纸的转型困境在于,读者定位不清晰,不知道什么人在读报纸,快乐老人报对人群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中国老年人群的新趋势:“新老人”群体已经形成。

快乐老人报最早提出“新老人”概念:新中国成立后的婴儿潮一代正在成长为和传统老人完全不同的“新老人”,“新老人”指1950年到1970年出生的中国最大一次婴儿潮的一代,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为典型。他们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收入高,积蓄多,消费观念好,他们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主体,“新老人”的文化需求是刚需。在传统老人圈层需求萎缩的大趋势下,“新老人”群体的悄然壮大成为一个明显的“小趋势”。当今老年产业方兴未艾,在“重物质供养,轻精神抚慰”的社会养老痛点之下,“文化养老”成为一个能量巨大的趋势。

纸媒下滑的大趋势下,隐藏着媒体的两个“小趋势”:内容的分众化,传播的精准化。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小即是大”,任何一个分众,都会形成一个“大众”。

《快乐老人报》不做新闻做“旧闻”,不做大众做分众,紧紧抓住对纸媒有强烈依赖的分众——老年人群,使《快乐老人报》成为老人喜欢的报纸,并为报纸背后的人群服务,率先走出了把媒体作为单一产品的“老路”。这也为纸媒找到了一条出路:由运营媒体到运营人群。

沿着这一需求,快乐老人报社除办报外,又推出系列文化产品:专门为“新老人”服务的枫网微信矩阵,专门展示老年学员风采的《康颐·活过100岁》杂志,专门为老人出书的快乐人生出版事务所,专门为老人旅游服务的美时美刻国际旅行社,专门为老人定制产品的江苏快乐老人电商公司,2017年推出快乐老人大学线下校区,到2019年9月,校区已近百所,学员超2万人。

由运营媒体到运营人群的转变,使快乐老人报由单一的媒体产品,进而成为一个人群的服务领域,这就为媒体发展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

笔者认为,以上两个成功的案例,代表了纸媒在融合时代实现转型发展的方向。(作者系湖南省报业协会会长、湖南快乐老人产业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快乐老人报社社长)

原标题:《论报纸转型突围的两个方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