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锐评|《沉默,silence》:神为什么对人类的痛苦保持沉默?

2022-03-15 18: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蔡序然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收录于话题#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54 个 #马丁·斯科塞斯 1 个 #电影评论 44 个

《沉默,silence》:

神为什么对人类的痛苦保持沉默?

蔡序然

《沉默,silence》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以17世纪葡萄牙出身、天主教耶稣会神父"费莱拉"为传教前往日本时改信禅佛教,并娶日本妻子为生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影片将焦点放在为寻找费莱拉神父、向日本传播福音而派遣的罗德里格兹、加佩,两位年轻新娘身上。该影片生动地描写了天主教遭受极大迫害的日本幕府时代,两位神父与语言不通的信徒一起躲起来进行弥撒、洗礼和苦害,努力不失去信任的场景,而且,还用深刻的宗教话题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精心制作的这部电影是他自己探寻信仰真谛的一次旅程,但同时,观众们也肯定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01

以叙事结构和叙述主体观察的《沉默》

虽然笔者没读远藤周作的小说《沉默》,但推测这部小说的哪一点迷上了马丁·斯科塞斯并不难。意大利移民出身的斯科塞斯是在严格的天主教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进入电影学校之前曾认真考虑过要成为神父,他并不是想说他制作了一部以犯罪意识和救济这一宗教世界观为基础的电影。在《沉默》中,斯科塞斯动用了有趣叙事的构筑和令人惊叹的电影技巧,接近于信任的本质。

犹如见证了三条口健二的再来的开场白,以及约翰•福特的《搜索者》(1956年)一样,通过从异端世界中守护自我的纯血主义旅程,《沉默》描写了对抗残酷力量的宗教抗拒方式。在这部影片中,斯科塞斯在宗教信仰和哲学探索之间展开较量。在17世纪天主教会的路线内,虽然可以窥见令人联想到信仰帝国的殖民主义想法,但从表面上看,《沉默》似乎是试图教化异端而被当地文化和精神同化的背教者的受难记(从这一段中再次确认了与《搜索者》的亲缘性)。深入信任根源的电视剧的深度遵循了主人公罗德里格兹的无意识中发生的激烈斗争的轨迹。

02

排教循环和叙述主体的变化

在《沉默》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每一次叙事的重要局面下,叙述主体的旁白。在电影中,解说时间和空间、描述事件的火炬手被替换是非常罕见的事情。叙述主体的交替起到了连接小说《沉默》和电影《沉默》的桥梁作用,他自己写剧本的斯科塞斯独创的情节预示着将文学修辞翻译成电影的一个典范。最重要的是,该电影的叙事是以"排教循环周期"为中心编写的。作为葡萄牙耶稣会的派遣传教士来到日本的神职人员费莱拉和罗德里格兹的传教周期将成为叙事的主体。随着叙述主体的改变,故事也滑向新的局面,话者的转换不仅改变了叙述主体的视角,也改变了旁白的形式。

《沉默》的情节具有"回归的结构"。随着几种叙事类别被类型化排列,旁白将循环的世界原理形象化。情节根据声带的主体和他们的叙述方式分成四部分。首先,以书信体形式进行的前两个章节。1633年,在日本长崎,基督教徒对十字架的迫害和逼迫进行描述,而举办的第一个章节是被打上"叛教者"烙印的新娘佩雷拉写的信。将“地狱“形象化的电影的开场白提出了"信任的坚强"这一话题。费莱拉的文字被荷兰商人传到耶稣会,传到"远处的观察者"那里。

第二章记述了从Valignano那里听到他们的导师费莱拉丑闻的两名修士加佩和罗德里格兹,为了追踪费莱拉的下落而前往日本的1640年。第二个章节的叙述主体是罗德里格兹,这也是以写给Valignano的序言形式。在第二个章节中,罗德里格兹被"像卡塔科姆的信徒一样"隐秘地培养信任的人们所感召,并更新了自己的信仰。目睹对痛苦呻吟的人施加的残酷考验的该章节,在日本" Tomogi Village"首次遇到的虔诚信徒坂Mokichi,因十字架迫害而死亡后结束。

第三章是罗德里格兹的“祈祷”。在该章节中,描述了与"洗衣粉"分手后独自一人的罗德里格兹因日本向导Kichijiro的告密而被官卒俘虏而经历的苦难。罗德里格兹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看着在树闩后面受苦的人们。这一场面的视觉化方式值得关注,就像被武力捆绑凝视屏幕的观众一样,罗德里格兹被扣留的身体加重了孤立和无力。罗德里格兹对别人的痛苦闭目自保,还是通过传教来止住痛苦而产生矛盾,他问上帝。昼夜恳求的神职人员的"祈祷"是一种与神的对话,但在这个章节中,罗德里格兹内心想要面对神的声音直接表露无遗。第三个章节以罗德里格兹踩着圣火进行传教而结束。

最后的第四章节是以1641年荷兰大奖团成员之一、名叫迪特•阿尔布雷希特的年代作家的视角叙述的。在第3人称记述的该结尾中登场的作家阿尔布雷希特客观地记录了第一次抵达日本时认识的罗德里格兹的故事。他的记录见证了碧眼的叛教者神父罗德里格兹奇异的晚年。1682年荷兰商人最后一次航海时,最后一位神父罗德里格兹否定神灵,死于陪教者。罗德里格兹以日本名字"冈田山神"改名,彻底融入那里的文化、风俗和宗教,神秘的人生就像文字一样形象地描述了"沉默"。主持结尾的荷兰商人的记录与荷兰商人在序言中传来的费莱拉的信形成了对口。

《沉默》突出有趣的部分是,像这样以"话者的交替"的方式描述了生活在极度艰难的信仰中的主人公的精神旅程。从书信到第一人称独白形式的祈祷,最后过渡到第三人称说话者的声音旁白旁白变异与"信仰的精髓"这部电影的主题相连接。令人惊讶的是,马丁•斯科塞斯巧妙地将"信"和"祈祷"以及"记录"之间的差异置换为接近信仰本质的旅程。"报告"信的形式、"对话"祈祷的形式、观察这一"记录"的形式让叙事的结构变得完整。这也反映了罗德里格斯"信仰的成长、考验和完成"的进化意识。

03

背叛与信任悖论

作为神职人员,罗德里格兹所处的考试与人类经常经历的问题相通。如何判断被神医恩宠冷落的他人?在基督教徒看来,背叛者可以从神职人员和周围人那里得到原谅吗?对懦弱的人类的怜悯,对罪人的怜悯,对即将死去的人的怜悯。但求饶回来又犯了别的罪呢?斯科塞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深入地讲述了真正的基督教概念。

在成为井上大人的俘虏后,遭到审问的不是罗德里格兹的身体,而是其周边的人。罗德里格兹被捆住,只是看着它祈祷。停止悲剧的力量只有他,只有他自己背叛,才能实现。当罗德里格兹决定叛教时,他决定否认真相以获得真正的信仰.。他为了肯定基督教和耶稣最深的真相"怜悯"而否认真相。殉教者死是拥有光荣的战利品。那是俗化的人类的欲望。讽刺的是,最先意识到这一点的是臭名昭著的宗教法官井上大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罗德里格兹和井上大人的单独见面顺序留下了特别的印象。对于想要惩罚某人,就让我惩罚自己的罗德里格兹,井上大人说:"你这个无知的人。像个善良的新娘,别吵了。如果你是真正善良的新娘,就应该怜悯基督教徒。"在斥责"你的光荣代价是别人的痛苦"的井上大人,他认识到为了推翻神职人员的信念,高压无用的事实,是一位狡猾的审判长,对信仰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洞悉其精髓的贤者。可谓是,这是寻求神的回应的罗德里格兹成为作为传教者完全信仰的重要起点的瞬间。

与章节的履行、叙述主体的变化相呼应的是"神的登场"。作为罗德里格兹视角,共有四次出现的神的形象不拘泥于叙事的规律,而是自由地登场。在澳门,罗德里格兹第一次见到Kichijiro后躺在床上,被官卒抓住前在溪水中露脸,被关押后在监狱地板上,踩着圣火拜教前,神的形象就会显现出来。该形象向无法确信神的存在的罗德里格斯展示了神的存在。最终,神出现在压制自己信念、对他人怜悯的人身上。

因此,《沉默》所描述的并不是"神的沉默"。面对劝阻罗德里格兹说他是"陪教者新娘",他听到了神的声音。对于罗德里格兹说"为了与沉默斗争很痛苦",神回答说"没有沉默过"。"神的沉默"的两难境地将在这一瞬间消失。在这里,可以得出"声音"和"形象"(行为)或"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关系的美丽结论。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吗?为了确证信任而想听神声音的神职人员不再怀疑沉默。即将举行传教仪式的罗德里格兹听到神的声音的瞬间,神就要求他踩自己的脸。背叛的瞬间完成的信任悖论。

04

压轴戏展现的电影力量

在《沉默》中马丁∙斯科塞斯创造了心灵的经典。挂在十字架上说"父亲,你为什么抛弃我"的耶稣的怨恨,难道不是背叛的语言吗?但正如罗德里格兹所说,耶稣不是为了美丽的人,而是为了丑陋的人、为了羔羊、原谅被称为恶魔的人而死。这是那些愿意忍受最可怕、最残忍的刑罚并改变看待世界方式的人在这部电影中能够发现的价值。所以如果说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世界里总有适用的话,那就是痛苦是能够测定真相的测量器。一脉相承,罗德里格兹被描述为自始至终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第一次踏入日本国土时,他蜷缩在像卡塔科姆一样的窝棚里,被俘后蜷缩在单人牢房里,通过佛教式葬礼长眠的最后瞬间,他蜷缩在不到一丁点的棺材里。但是,真正的信任被封存在像监狱一样的密室,深厚的信念里。这个安葬的信仰是坚固的,是永远的沉默。

《沉默》的结论揭示了迫害者不能被困在黑暗中的某种东西。在这里,斯科塞斯超越旁白所识别的认识范围,揭示了一个形象。根据不同的视角,影片的结尾可以概括出在这个形象过剩的时代唯一的形象所具有的力量。让人联想到罗伯·布雷松的《肖特》的影片具有压倒性优势,让人觉得长达160分钟的电影是不是为了这一肖特而存在的。就像从盲目纯粹的信任见证者莫基奇手中用手传递的信仰的标志、隐秘面对的神的存在一样,这最后一幕再次定义了"沉默"的意义。让所有观众都成为目击者的该短剧超越了肯定和否定的前景,超越了浪费过多的短剧的美学困境,显示电影威力依然存在。

05

超越叛教者的辩论

这部电影并不像在很多媒体上介绍的文章中看到的那样,只针对于反省苦难、上帝的沉默和背叛的关系。该是电影在剧情发展中需要的结构和主题,通过主题展现的论点在于其他方面。换句话说,斯科塞斯导演在小说改编成电影时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通过几个场面显露出来,首先是背教和悔改的关系。第二是图标和实际的关系。第三是基督教信仰和神职人员之间的关系。第四是匿名的基督徒问题。笔者在开头表示:"应该留意电影以天主教信仰为背景这一点,并欣赏电影“的原因就是电影集中关注的4个论点。这四个论点显然与天主教信仰的属性息息相关。按顺序来看,第一,拜教和悔改的关系在旗帜上得到形象化。他根据日本官员的要求,反复踩着图标走过去,摆脱危机,但为此感到痛苦后,向神父们苦苦哀求原谅。他反复做背叛和请求宽恕的事情,但并不否认自己是相信上帝的基督徒。只是因为人类的软弱而叛教,实际上我认为他们相信上帝。从Kichijiro可以看出,在基督教信仰中反复进行背叛和悔改是可能的事情吗?耶稣所说的"哪怕70次、7次也要原谅人们的错误"是否适用于背叛和悔改的反复,而不是单纯的错误呢?

第二,日本官员在迫害基督徒时,利用天主教的圣像崇拜的信仰,要求踩下图标。作为艺术作品, 画像只不过是一种象征,而象征只不过是唤起实际存在、让人们体验真实生活的手段,但对于赋予圣像宗教价值和意义的信仰者来说,只能具有超越象征的意义。因此,根据对图标的态度来评价信仰的真实性成为可能。那么,在不承认对图标信仰的新教中,对图标的亵渎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吗?在基督教信仰中,宗教象征和实际的关系应该怎样呢?

第三,新教信仰中不再存在神职的概念。大家都是省会城市,硬要区分成交易者和交友。这是基于大家在上帝面前接受神职生活的信念。交易者和交友都是圣徒。 但在天主教中,神职人员和平信徒的区分非常明确。因此,平信徒对神职人员的依赖度非常大。虽然电影中也有出现,但也有人说,日本基督徒承受痛苦的原因不是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关注自己的神职人员。在教友们的信仰生活中,交易者的意义是什么呢?

事实上,与交易者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与交易者没有密切关系的人之间的信仰存在悬殊的差异。越是亲近,就越热衷于信仰生活。虽然存在虚伪的情况,但不少教友将与交易者的关系反映为与上帝的关系,维持信仰生活。这该怎么想?他们从交易者那里学习,听别人说教,对他们来说,交易者往往被认为是上帝的代言人。这是回到宗教改革以前信仰的事情,但现实中是不可否认的现象。

第四,"匿名基督徒(anonymous christian)"源自天主教神学家卡尔•拉纳(Karl Rahner)。拉纳认为,虽然没有明示的基督教信仰告白,但按照上帝的意思生活的人们是匿名的基督徒。特别是考虑到生活在耶稣基督之前的人们或没有机会听到耶稣基督的福音,只能带着其他信仰生活的人们。这往往起到产生宗教多元主义信仰的产婆的作用。因为,如果接受匿名基督徒,非基督教信仰的人也可以通过耶稣基督获得约定的企业。这属于费莱拉神父和罗德里格兹神父在对话中相互矛盾的论点。在日本宗教的框架下,基督教信仰真的能维持吗?在其他宗教的框架内,基督教信仰的认同感也能维持吗?

电影超越了叛教者的辩论。然后通过以上四个论点,在看电影的人之间可以进行很多对话。神父们自己否认自己的身份,却只能采取和日本人一样的面貌,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拯救圣徒们的生命。从故事中可以听到的主张是,他们一生都是日本人,但心里并没有放弃成为基督徒。因此,影片暗示,如果他们作为神父生活,将挽救很多失去生命的日本人的生命。这既可以隐约感受到日本本土宗教的混合主义面貌,也可以让人产生某种程度的基督教性疑问。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与文化批评》2021年秋季学期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1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魏仪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锐评|《沉默,silence》:神为什么对人类的痛苦保持沉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