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左宗棠与李鸿章:硬气与柔气的对冲

2022-03-17 1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选自《左宗棠与李鸿章》

作者 | 徐志频

徐志频 著 | 现代出版社

1

李鸿章第一次处理事关大清国的重大公共外交事件,是天津教案。左、李第一次公开出现重大的外交分歧,也发生在此时。两人在处理天津教案时不同的说法跟做法,既是左、李三年后在“海防”与“塞防”问题上出现分歧的前奏跟预演,也是贯穿两人洋务的思想主线,因此,聚焦左、李外交的分歧,不妨从这里说起。

跟剿捻临阵换帅类似,天津教案发生后,最先领钦差大臣之命处理的官员,是曾国藩。

事件的基本经过是:同治八年(1869 年),法国传教士为了在天津繁华的三岔河口一带建造教堂,拆除了当地有名的宗教活动场所“崇禧观”和“望海楼”附近一带的民房、店铺,导致当地群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法国传教士为了防止群众聚集闹事,招募了一批地痞恶霸、流氓无赖为教徒,这些跟美国盲流白齐文一样在本国处于底层的不安定因素,平日里借助教会势力狐假虎威,在当地积下不少民怨。

同治九年(1870年)6月,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恰逢当地发生烈性传染病,出现大批死亡,仁慈堂将病死的儿童集中安葬在河东盐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这些尸体大多被野狗扒出来,“死人皆由内先腐,此独由外先腐,胸腹皆烂,肠肚外露”,令人目不忍睹。恰好在这段时期,天津不断发生有儿童被人麻醉后遭拐骗的事件,被捕案犯供称系受教堂指使,拐骗到儿童后即卖给教堂,教堂对收购的儿童进行挖眼、剖心。

教堂对孩童“挖眼”“剖心”的传言像飓风一样迅速在当地传开,一时间,民情激愤,舆论大哗,群众自发聚集起来,到“望海楼”仁慈堂门前声讨抗议。

朝廷负责处理此事的官员,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

2

崇厚最初出面,与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约定于6月21日当面商议处理。崇厚令天津府知府张光藻、天津县知县刘杰押带拐骗犯武兰珍到“望海楼”面见法国天主教教士谢福音,令两人当面对质,核实是否确有拐骗儿童卖与教堂之事。武兰珍指认交易的房屋,经核查,地点不符,武兰珍就被押带返回。

随后,法国传教士谢福音随崇厚来到三口通商署,共同商量查办拐骗犯的办法。商妥之后,崇厚随从却紧急回来报告,“望海楼”教堂里的传教士与围观的群众因为口角,发生掷砖斗殴事件。

崇厚赶紧派士兵前去弹压。不料,法国领事丰大业带着两杆洋枪,气势汹汹地冲进崇厚办公室,一名助手紧随其后。丰大业把对教堂前抗议群众掷砖的怨气发泄到崇厚身上。他不由分说,抬枪朝着崇厚就是一枪,逼迫他赶紧平息暴乱。待放下枪杆,丰大业咆哮着将三口通商署办公桌上的物件一通乱扫。崇厚被吓坏了。待两人稍微冷静,崇厚判断“民情汹汹,恐激成事变”,劝丰大业不要走出办公楼。丰大业不听,提着两把枪,带上助理,一路疾奔赶回教堂。路上遇到正奉崇厚命令前去弹压群众的天津县知县刘杰。丰大业怒气冲天,抬枪朝刘杰打去,一枪打中刘杰的随从高升。

丰大业气焰如此嚣张,对群情激奋的舆情无异火上浇油。直接后果是,“百姓激于众忿,将该领事群殴致死,并焚毁教堂等处房屋”。跟丰大业一样直接被群众在混乱中打死的还有他的助手西蒙。

丰大业一死,失控的群众将对“望海楼”天主堂积累的怨气无保留地发泄出来,他们冲进教堂,打死多名传教士,最后放火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法国领事馆,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其他四座基督教堂,整个过程持续三个多小时,从而酿成了震惊天下的天津教案。

3

教案发生后,法国人迅速牵头,组织法、英、美、俄、普、比、西七国联名向清廷发出抗议;同治九年(1870年)6月24日,七国调集军舰开到天津大沽口进行军事威胁,七国公使同时向总理衙门提出抗议。

意识到事态严重的慈禧,立即委派直隶总督曾国藩以钦差大臣身份前去处理。

曾国藩战战兢兢接过使命,经过前期充分的调查取证,证实望海楼教堂对中国孩童“挖眼”“剖心”纯系谣言。经过一番审慎的思虑,他作出如下判决:

第一,对于拐骗儿童的罪行、证据,暂时不予讨论。

第二,确定教堂对中国儿童“挖眼”“剖心”的说法纯系谣言。

第三,邀请七国公使与受损教堂的代表当面商议赔偿方案。

本着理学的“诚”字方针,曾国藩认为,天津群众听信谣言冲击外国教堂,理曲在大清国,而中国古人的传统思维,无辜伤害对方,一般以自我惩处来求得对方原谅。

为了向七国充分表达自罚的“诚意”,曾国藩宣判处死带头冲击望海楼教堂杀人的八名群众,充军流放二十五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七国损失四十九万七千两白银,由崇厚派使团亲自去法国道歉。

曾国藩没有料到,这个判决导致自己两边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对大清国的群众而言,天津群众带头冲击教堂,只是他们多年来饱受洋人欺凌的一次爆发,他们希望朝廷能强硬起来,代表他们发声出恶气。对遭受损失最严重的法国人而言,他们期望的是获得物质的赔偿,以及名誉的恢复,而不需要大清国政府自罚的“诚意”。

一个判决,全国上下顿时响起一片“曾国藩卖国贼”的声讨,内外交困,曾国藩的精神防线被摧垮,身体随之迅速衰老。他自叹“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向朝廷申请退休。

4

同治九年(1870年)8月29日,慈禧调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改派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继续负责天津教案。9月30日,师生见面,曾国藩将直隶总督关防印信慎重托付给李鸿章。

曾国藩继续传授学生“诚”字外交诀。李鸿章默不作声。

曾国藩问:少荃以何种方法办外交?

李鸿章答:我跟洋人只有打“痞子腔”而已。

曾国藩再次低头沉吟,不再回应。

李鸿章同意朝廷出任直隶总督之前,公开提出要求,要等到老师将所判处的“教案凶犯”全部议罪正法后才前往天津,以免“初政即犯众恶”。这明显有让曾老师一人承担全部恶名的用意。事已至此,羽毛已脏,曾国藩只好按照学生的要求,在李鸿章到任前十二天将前述的宣判落实到位。

李鸿章不愿采用曾老师的“诚”字外交,在于他看问题更为深远。天津教案只是一次冲突事件而已,但背后的隐患,才刚刚冒出来:

最可虑者,教士专于引诱无赖穷民,贫者利其资,弱者利其势,犯法者利其逋逃,往往怂恿教主与地方官相抗。因习教而纵奸徒,固为地方之隐患;因传教而招党类,尤藏异日之祸根。

换成白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最令人担心的局面是,传教士专门引诱中国底层那些无业游民信教,家贫的游民看中教会的高工资,弱势的游民看中教会的气派跟势力,作奸犯科的乱民看中教会可以提供庇护,这三种人入教会趋之若鹜,进去后热心怂恿教主跟地方官对抗。招募作奸犯科的无业游民入教,对中国的地方治理必将是个隐患;传教士借传教的名义在地方结党营私,形成一股势力,这个在将来必是扰乱中国的祸根。

5

跟曾国藩认为曲在群众不同,李鸿章认为,天津教案之所以发生,根源出在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身上。因为崇厚平日里谄媚洋人,遇事不能持平,导致洋人气焰太盛,大清国的乡绅、群众含愤已久。

虽然看问题的深度跟追查问题的原因,师生均大为不同,但李鸿章认为,曾国藩“坚持和议,不开衅端”的外交方针是对的。本着让曾国藩一人承担恶名的策略,李鸿章最终按照曾国藩既定的判决执行:张光藻、刘杰革职,发往黑龙江效力;判处二十名“凶犯”死刑,二十五名充军流放;赔偿及抚恤银四十九万七千两白银;派崇厚为特使,前往法国“道歉”,表示中国愿与法国“实心和好”。

这一时期,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前线督师作战,朝廷通过圣旨向左宗棠征求对天津教案的看法及处理意见,左宗棠根据“理势外交”(“论理亦论势”)的方针,给到朝廷完全不同的观点。

左宗棠说:法国在天津设立天主教堂,本身就有大问题,因为“法国教主,多半匪徒,其安分不妄为者实不多见”。

在这一大前提下,虽然法国教堂没有被查到收买中国儿童“挖眼”“剖心”的事实,但受害的群众有质疑的权利,事件起因,在于丰大业首先向中国官员崇厚开枪,而且打伤了天津县令的随从,咎在法国,老百姓闹事事出有因。如果只是索取一些赔偿,可以允许。但不能以无辜百姓的性命抵偿。

6

津郡事变之起,由迷拐激成,百姓群起与之为难。虽受迷无据,而幼孩百许童贞女尸从何而来?王三虽不承招,武兰珍则生供俱在,不得谓无其人无其事也。百姓之哄起,事出仓促,非官司授意使然。丰领事且以洋枪拟崇大臣、天津令从人已受伤矣;其时欲为弹压,亦乌从弹压之?愚见法使所称四层,如志在索赔了结,固无不可通融;若索民命抵偿,则不宜轻为允许。一则津郡民风强悍,操之过蹙,必起事端。万一如该公使所言,激成变乱,中国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虑?

如果按照这一方针处理,有可能激化中法两国矛盾,甚至可能引发战争。

左宗棠回复朝廷:不必害怕事态扩大,外国人喜欢通过威胁政府官员去压制群众,如果群众起来闹事,他们就会变得慎重,不敢轻率挑起战争。

泰西各国与中国构衅,类皆挟持大吏以钤束华民,至拂舆情,犯众怒,则亦有所不敢。

左宗棠之所以主张运用群众的力量去刚硬回应法国,除了他一贯刚硬的外交风格,还基于他了解到一则时事: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遭遇惨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被俘,本国爆发了革命,革命群众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国防政府,普鲁士军队已经包围巴黎。法国不可能有能力对中国发起战争。法国公使罗淑亚对待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态度印证了这点,两人见面商谈,罗淑亚“词气极为和婉”。但李鸿章既然坚持“坚持和议,不开衅端”的外交方针,也就无意逼迫法国让步。对于向内“弹压士民”,对外“议恤赔偿”的结局,李鸿章本人自我评价为“似亦惬心”。

天津教案虽然是大清国面临的一次重大国际外交事件,但到底属于直隶总督李鸿章可以单独办理的事情,所以左宗棠只是通过向朝廷呈递奏折发表个人意见供决策层参考,左、李之间不必直接沟通,观念虽然大相径庭,但仍不构成实质性的冲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