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秋长勺之战年的谋略之战:长勺之战

2022-03-18 19: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鹰眼荷鲁斯 历史心发现

春秋的乱局与齐鲁争霸

春秋前期,中国的主要诸侯国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分为三大片来进行:一片是黄河中下游的齐鲁宋陈卫蔡郑等国,一片是黄河上游的秦晋虢等国,一片是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以及楚国周边的各国。在长勺之战的年代,三片之间的联系不算特别紧密。而长勺之战,就是黄河下游诸侯国间的一次激烈交锋。

中国进入春秋后最先称霸的,是位于四战之地、在春秋中后期在晋楚两大国之间摇摆、委曲求全的郑国。郑国略有今河南北部半省之中部,地处当时‘天下’的中心,纵横约一、二百里之间。春秋初年,郑庄公凭借自己的才能平定共叔段的作乱,又借用自己作为周室近臣的身份,趁着卫宋鲁的内乱纵横捭阖,击败过宋卫鲁周的军队,让郑国的国势如日中天。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攻可守,靠近天下之中。国家一旦强盛便可征伐四方一旦衰弱便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郑国在春秋初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了郑庄公个人的雄才伟略、他作为周室重臣的身份、还有他在位时及时平定了内乱,这与其他主要诸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情况都可以在郑国霸业的兴衰中得到应证。所以郑的雄起可以看作是历史的一段小插曲。

随着郑国渐渐衰弱,不再有可能向庄公一样继续高调干预外国事务;卫国发生第二次内乱也暂时无力攘外,历史的聚光灯转向了山东的齐鲁大地。

此时吕尚与周公旦的后代,分据山东南北的鲁齐两国正在在明争暗斗:在这一系列争斗中,齐国逐渐占据了上峰。这是因为出于防止功臣之后做大,威胁王室的缘故,齐国人舒缓阔达,追名逐利,且剽悍勇武“齐人好技击”;而鲁人则是“厚重”、“多君子”、“有厌恶甲兵之心”,这与两国的地理形势与在立国之初的确立的政策是有极大关系的:当年“太公以齐地负海澙卤,少五谷向人民寡,乃劝其女工之业,通渔盐之利,人物辐辏。后四十年,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归。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临淄市井复原图

当初齐国的中心营丘地带的土质是砂砾石与亚砂土,相当贫瘠,营丘南面是石灰岩山地;营丘以北的滨海地带是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形成了至今存在的滨海盐碱带。同时齐国还大力发展渔业、盐业、纺织业等工商业。而在政治上,姜太公“尊贤尚功”,以才华作为任用人才的标准,与鲁国形成了鲜明对比:《淮南子》记载:“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这说明齐鲁两国的立国主张、政治趋向就有较大区别,齐人的政治主张实用而功利,鲁人更加理想化。此外,鲁国有泰山-沂蒙山作为北国防御的天险,且疆土不直接临海,东部有比较臣服于自己的东夷势力,所以整体发展氛围更加安逸,但是也容易制约国民的进取之心:地骥民众,颇有桑麻之业,亡林泽之饶,俗俭啬爱财。虽然在西周时代,鲁国是少有的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诸侯,也是东夷系小国朝拜的盟主,但是进入春秋时代,相比于更有活力的齐国,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鲁国是淮泗诸侯中的强国

大致在郑厉公时代,两国便因为纪国发生冲突。齐国与纪国有仇还想吞并纪国,但纪国与鲁国有姻亲关系,于是齐鲁矛盾便不可避免了。早在桓公五年齐僖公便想联郑攻打纪国,但因为纪国有备而作罢。桓公六年,纪候希望从鲁桓公那里讨得周天子的王命来遏制齐人的野心,但鲁国终究没有成全纪国。桓公十三年纪国参与了郑鲁联军,也是为了趁机报复齐国。齐僖公死后,齐襄公即位与鲁国修好后再度讨伐纪国,鲁国一度干预过齐国的野心,还于桓公十七年在奚地与齐人交战。但是桓公十八年鲁桓公与夫人齐人文姜一同前往齐居然遇刺,而齐国也只是处死了凶手,鲁国也没有明面上的发泄报复。桓公死后,庄公即位,鲁庄公对于齐国将纪国视为囊中之物已是无能为力。庄公三年秋,纪候的弟弟纪季率领纪国的酅地归顺于齐,纪国于是开始分裂;鲁国此时希望联合郑国来救援纪国,但因郑国陷于内乱而没成功。最后在庄公四年,纪候不堪齐国的强大压力放弃了自己的国家流亡外国,齐人就此吞并纪国。在围绕纪国的斗争中,鲁国以失败告终,失去了一个牵制齐国的盟友。除了纪国亡国、鲁桓公遇刺,桓公的夫人文姜多次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与她的哥哥齐襄公通奸令鲁国史官十分汗颜,《左传》里有记载的就可见四五次。

齐襄公即位后灭亡纪国,又送卫惠公回到卫国平定卫国第二次内乱,还降服了鲁国,也可谓风光一时。但是庄公八年,齐人公孙无知弑君,齐国公子纠出奔鲁国,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出奔莒国,在历经一番斗争后姜小白先行一步回国登基,并在乾时大败护送公子纠的鲁军。

齐大夫鲍叔牙协战胜之余威率军至鲁,对鲁施加压力,迫使其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而在鲍叔牙的力荐之下,管仲得以相齐发挥才干。齐桓公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而怀恨在心,于是决定趁着鲁国新败之际在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鲁庄公十年的春天一月兴兵伐鲁。接下来就是长勺之战的历史大戏。

从以上的战前背景中我们不难看出齐强而鲁弱,在对齐斗争中处于下风。那么鲁国君臣将如何应对这一波挑战呢?

鲁国人的各种战前准备

春秋时代的楚风武器

在战斗打响时,楚国正在南方开疆扩土积蓄实力,并将在齐桓公时代蠢蠢欲动北上中原,但此时还无暇北顾;卫国内乱甫定;郑国衰败并畏惧于齐国的强大。鲁国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外部盟友,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作战。

在庙算的环节中,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御敌?庄公说:“我对百姓从不吝啬衣服和食物,对神灵从不吝啬牛羊和玉器”。曹刿回答说:“只有从根本上树德施惠百姓才会归附,百姓齐心然后神灵才会降福。如果你能向百姓广施恩德并公平地处理政事,使君子热心于协助治国,小民热心于贡献力量;同时你的举动不违背时令,耗费不超过常度,这样百姓的日用就不会匮乏,大家才有能力供奉神灵。所以你动员百姓没有不听从的,求神降福没有不应验的。现在你只是到了临战关头才给百姓施点小惠,独自向神灵供奉祭品。小惠不可能普遍,独自供奉也不可能丰裕。不普遍施恩德百姓不会归附,供奉不丰,神灵不会降福,你还凭什么去作战呢?百姓所求的,是日用不感到匮乏,神灵所求的是祭品的丰裕,所以不可以不从根本上着眼。”庄公终于说:“我处理百姓的诉讼时虽然不能做到体察一切,但总是力求以情理判断。”

曹刿回答说:“这就可以了。假如君主的内心确实为百姓考虑,智慧即使有所不及,也一定能达到目的。” 古人设立祭祀的仪式,根本目的是为了向天地祖先汇报自己生产的成果,优质的祭品应当是生产富余的结果。即如果拿得出好的祭品,说明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吃剩下的事物都这么好那么人民肯定生活好;如果说祭品是巧取豪夺来的,那么祭品再好,神明也不会眷顾你。所以奉献再多的祭品给上天都没用,除非你自己兢兢业业才能为民之主。古今多少君主妄图用巧取豪夺来的祭品从神明那里换得心理安慰,然后自己骄奢淫逸,就算天上有神明,神也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怎么会保佑这样的君主呢?神事本质就是人事,曹刿的一番见地,充分的体现了“天道远,人道迩”的人文关怀。

庄公不谈神而言人事,又提到了自己对于贵族阶层“左右”:也就是肉食者的恩惠,这些人是军队的精锐,主要是战车兵与车后徒卒的军官,但是这种小恩惠不可能遍及贵族阶层的所有人,也难以发动贵族阶层的普遍热情。只有在处理民事纠纷时以情理斟酌之才可以在百姓中留下好的口碑,然后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赢得民心。一个为民做主的君主在受到威胁之际,才敢与武装自己的子民,而子民也会用武装保卫他而不是趁机推翻他。

除了难以把握的士气层面,从《庄公九年》记载的鲁国人疏浚河流(冬,浚洙)、警惕齐国入侵的举动还可以推测,鲁人在冬天没有放松战备和军事训练。而秋冬季正是传统的进行军事训练的时节,这与中国地理的特色分不开。中国有古老的军事训练传统,《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司马法--仁本》记载:“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由于战争方式与战争工具就是由生产工具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农事间隙教民以战,进行军事演习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大争之世的春秋时代。军训的主要方式就是狩猎,这一点在古代东西方都是相同的,因为狩猎可以熟悉武器的性能,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获取利益---猎物,所以狩猎十分有必要。因此,《公羊传-庄公八年》将鲁庄公练兵的行为视为礼仪的一部分,是不无道理的:

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何言乎祠兵?为久也。

战场地形与战斗经过

在预测到齐国会在来年大举入侵之后,鲁国方面也紧锣密鼓地做好了准备,并在来年出兵,前往长勺迎战齐国。接下来可以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仔细拆解战争的详细经过。

《春秋》:“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谷梁传·庄公十年》对这一条记载的解释是:“不日,疑战也。疑战而曰败,胜内也。”说明这一战中齐国是不宣而战,对鲁国发起了偷袭,双方没有约定战斗时间。

由于齐鲁两国疆土除了山地间隔,不多的交通要道位于泰山和鲁山,沂蒙山之间,沂蒙山和五莲山之间的平原地带有过一个东夷系的小强国,后来成为齐国莒城的莒国,所以即使齐国不宣而战,其可能的入侵路线也只能在这些山地之间,因此鲁国在山地地带选择狙击战场来保卫家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长勺山地地形图

长勺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如下:康熙《莱芜县志》载:“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光绪《莱芜县志》载:“勺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勺山保,状如勺。”杓山、勺山、韶山指的是同一座山,杓同“勺”。勺山位于莱芜市莱城区苗山镇西勺山村南,海拔501.8米,东西走向,由东峰旋风顶,中峰玉皇顶,西峰勺山寨组成,因山形像长把勺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以商民六族赐鲁公,其中长勺氏就迁居于此。

据《莱芜市文物志》载:长勺氏遗址1983年杓山村发现。长勺氏遗址有两处,一是杓山村西南300米,原杓山村学校后的高台地,二是在杓山村南约1500米长的杓山之上。前者是高台地,文化堆积层可达2.5米,主要遗物有陶鬲、陶豆、陶盘、陶罐等。后者位于杓山之阴,主要遗址与前同,两者均为商周文化遗存。上世纪70年代泰安市文物局对此做了详细考证,而且山东省文物管理局经考证后也认定此地是长勺之战遗址;《辞海》的注解也承认了这种说法。从地理上看,齐军直奔鲁国国境,而长勺的相对位置靠近鲁国的平原地带,便于鲁人调兵增援,运送粮秣与必要时撤退。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由于鲁在对齐斗争中处于下风,鲁军去年冬天惨败于齐,军中应当有较多的新的徒卒步兵,与较大的畏敌情绪;鲁军的阵型较齐军呆板,冲锋一段距离就容易阵型不整,然后被轻捷迅猛的齐人分割,而春秋初期的步兵进入混战状态后齐人单兵战斗力强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庄公曾在庄公八年与齐人结盟作战,又在九年的乾时之战被齐人击败,庄公应当深知敌强我弱。

和鲁国相比,齐人有有更优秀的轻步兵战术。春秋时代独立于战车步兵 的建制步兵的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抗戎狄的崛起,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作“三行”是为了御狄,郑国的步兵很发达也与郑人曾与戎狄作战有关。戎狄人马行动迅速他们的主要战斗方式是比车战更加灵活、对复杂地形适应性更强的步战。而齐人长期与莱夷作战,与夷族为邻还渐染夷人风俗,战斗中他们的勇猛彪悍应当和这一点也有关系,因此齐人应当有更彪悍迅猛的轻步兵,战术灵活性上胜鲁国一筹。

因此按照齐人传统,可能是齐国派出勇士挑衅,或派出东夷风格的轻步兵上前诱敌,这才让鲁庄公有主动出击的想法。

按照贵族战争的礼仪,双方的战车勇士需要驾车单挑,捉对厮杀,当时有勇气的车战甲士还要单车杀入敌营,略过敌垒,俘获对方的战车还有俘虏,然后带着这些战利品回到本方阵营中,从而激励战士们的士气。

而齐国人受到了东方的莱夷文化的影响,同样崇尚单车作战、战前致师的传统,正是齐国勇士高固以致师的方式,留下了“余勇可贾”这个成语。面对齐人一贯的轻佻作风,鲁庄公跃跃欲试。

在《诗经-猗嗟》中,鲁庄公就是一个英姿勃发,百发百中的英俊射手,在日后的交战中,他还一箭击倒了宋国的猛士南宫长万:

猗嗟昌兮,颀而長兮。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巧趨跄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仪既成兮,終日射侯,

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揚婉兮。

舞則選兮,射則貫兮,

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也许鲁庄公一度想出兵回击,展示自己的勇武,但是被曹刿及时劝下。鲁国军队摆出了严密的防御阵型:前排是剑盾步兵,后面是戈兵,再后面是长枪兵,最后跟上的是弓箭手。所谓的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五兵的配置次序的原理可能是戈用于从上往下的啄击,因此要使用戈前排不能有人,所以戈要布置在第一线,戟可啄击可刺击所以在第二线;殳矛主要是击兵,可以由后向前刺击,所以被设置在第三四排,弓作为远程武器攻击距离最远所以设置在第五排。《司马法》认为这样排布的好处在于“长短相互,前后相继”。但事实上,这样的阵线很难做到行阵里的长短相救,因为“行阵唯疏也”,才可以“行阵不相攘,左右不相干”,但事实上前后排的近战武器是会互相干扰到的,难以真正做到长短相救,殳矛刺杀不到最前排前排之外,弓手只能仰射抛射而难以直射。这种阵型的存在和是和西周、春秋时代早期军队主力是贵族、军队人数不多、容易陷入混战相适应。

春秋战车

在鲁军的远程火力下,这些来到阵前挑衅的齐国战车被打退,这让重视荣誉的武士大为恼火。而且鲁国人还在阵前布置了尖木桩、战车等防御工事,防止齐国人的进一步骚扰。而战车上的贵族射手也以战车为作战平台,释放箭矢,将对方地挑衅者打退。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面对列出了防御阵型的鲁国军队,齐国人在挑战失败之后将其视为懦弱,于是以战车为先导,在步兵协同的情况下发起冲锋。但是借助山地结阵的鲁人排成了相对密集的阵型:“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面对鲁国人的防御阵型,齐国的战车冲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在围绕着鲁国军阵型的正面活动一番之后选择放弃冲锋。

由于整个战场位于山间的小平原地带,所以鲁国军队采用保守的防御阵势,比对面的齐国人更容易维护阵线的完整。武王伐纣是周军就是走一段距离停下来整队后再走:“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经过了两轮冲锋,本就不平的战场上留下了一些战死者的尸体和废弃的战车残骸,但是鲁国人的军阵依旧十分完整。

齐国军队派出了一些建制尚且完整的部队,对对面的鲁军发动了第二轮进攻。由于鲁国军队提前列出了比较密集的防御阵型,步兵之间的间隔非常紧密,所以齐军的战车和相对松散的步兵冲锋队列在防御阵线上吃瘪。最后,在齐国军队第二轮冲锋失败,大军后撤,准备发动第三轮进攻的时候,趁着齐国人队列混乱,军容不整,曹刿及时的下令大军杀出阵地,将前置的横向战车工事改为正面冲击的方向,大军从坐阵起立,转为以战车为先导,步兵跟上的进攻模式。杜预对长勺之战的注释提到“鲁以权谲稽之”,稽有迟疑,延迟之意。作为治军有方的西晋荆州司马,有过领军经验的杜预对这一战的理解是鲁人顽强的抵抗这一过程消耗了齐人的军力、精力与体力;而且齐人在勇气损耗后因长时间作战而神经松懈或者迟缓,此时鲁人奋力击鼓,杀声震天地大举进击必然令齐人的神经大为震动。这正是“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而对面的齐国军队则存在换排不及时、前后军队列混乱的问题,正是抓住了这一时机,鲁军才能大获全胜,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记录。但这一说法,未必是曹刿的全部判断与本意。士气的背后同样存在军阵严密度的问题。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至此,战斗大局已定,鲁人的步兵应当打败了齐人的步兵,鲁军的战车也趁着步兵打开的缺口扩大战果, 齐军纷纷败退。鲁庄公想追击,又被曹刿加以制止。这是因为曹刿害怕齐人设伏:从地形的角度看,曹刿的怀疑不无道理。齐鲁两国当时以齐长城为界,杓山一带当时属于鲁国无疑。而在齐长城巨防下,当时只有一条可以驱车的通道,那就是从齐境经过齐长城之青石关而进入鲁地。杓山周围东西皆是山岭,而杓山北面有一片开阔地带,以此为战场可布阵车战,若齐军败退,只能走原道,即自杓山经过青石关进入齐境。这段路狭长且是上坡,这种地形条件显然不利于向北溃逃的齐军特别是战车部队逃跑而有利于鲁军的追击。

在杓山至青石关一带的地形两侧,齐国可以埋伏兵力,若齐军诈败撤退,待鲁军追击时伏兵杀出。因此,曹刿担心“惧有伏焉”是有道理的。不过从齐人败退的惨状可想他们没想过给自己制定应急预案,或者说,骄横的侵略者根本就没想过打败仗。

齐军撤退的山地地形

所以曹刿“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确认了齐军是无序而混乱的撤退,战旗倒下说明敌人的指挥体系已经混乱,这样曹刿才敢放鲁人追击。

轰轰烈烈的长勺之战就此结束。鲁军积极备战,操练士兵,选择有利地形迎战强敌,然后没有因齐人的骚扰而贸然出击,依托山地的适合坚守的阵型使得鲁人扬长避短,没有过早的与体力旺盛的齐人展开近战,最后在齐人士气松懈时出其不意,擂鼓进军,极大地震动了齐军;在追击时不忘谨慎。阵型,地利,士气都是《左传》没有提及但极大影响了战局的因素。

在长勺之战后,齐国联合宋国再次和鲁国作战,不过接连两次战役宋国都败于鲁国,所以齐国吸取教训,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而鲁国的曹刿,除了疑似以曹沫的身份劫持过齐桓公之外,就没有再在历史记载中出现过。

其实长勺之战也是历史的插曲:曹刿其实是以偏向齐国的方式击败了齐人。也许这就是鲁国肉食者鄙的体现、鲁国将会北面而事齐的原因。一个重视等级尊卑的国家,庙堂里挤满了老气横秋的世袭贵族,世代为官的贵族不用努力就有禄位,一时的军事胜利无法为政治氛围和整个体制注入活力,长勺之战虽然传奇,但历史影响有限,扭转不了齐强鲁弱的局面。

相比之下,姜太公为齐国制定的举贤而尚功的求利的政策得到了继承。这样的差异,也在无意中暗示了之后齐鲁两国的命运之别:墨守成规之国山河日下,最后国势日颓,缩成一团;齐国历经了数次起伏:物莫两盛,代五其昌;二君比犯,三晋争强,成为了战国世界的东方一极。

原标题:《春秋初年的谋略之战:长勺之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