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增强全球叙事能力,上海给出最佳实践方案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邹娟 记者 陈伊萍
2022-03-18 13:2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最佳图片”获奖作品:《美丽上海》,拍摄者:四叶草团队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上海从不是一句空话。

作为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最高奖项,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2021年度)评选首次依托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聚焦四大方向甄选:中华文化国际表达、推广推介双创演绎、全球叙事能力建设和扩大国际“朋友圈”。其中,214件作品从600余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最佳奖”和“优胜奖”。

此次“银鸽奖”获奖作品中,不少活动及案例着眼于 “全球叙事能力建设”,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平台及品牌,生动鲜明地展现中国话语上海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这些作品有的折射出官方叙事在国际传播中音量的提升,有的充实着以民间和社会叙事重塑中国话语的他力量。无论是哪一种叙事能力的增强,都无一例外地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彰显上海的海纳百川、开明睿智。

建好国际平台,讲活上海故事

国际传播中,中外信息流进流出存在“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存在“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也有“落差”。为此,在官方叙事中,上海以建好平台、搭好通道,不断扩大朋友圈、推动对话沟通来“补差”。

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

2021年11月4日,以“全球航空业可持续发展之道”为主题,首届“2021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围绕民航碳减排、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等议题分享创新思路和经验成果,共同探讨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新模式,并发布多项业界重大成果和重要倡议。这一案例入选“银鸽奖”的“最佳活动/案例”。

“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很好地搭建了一个专业的国际交流平台,让行业内的全球顶尖专家共同交流、对话,助力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也正因为论坛所取得的良好传播效果,国际航空论坛将作为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平行论坛,每年在上海举办,助推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打造成为国际航运业界的“达沃斯”,更好地向全球推介“中国航运品牌”、发出“上海声音”。

无独有偶。2021年10月11日-14日,首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在上海举行,这不仅是生物医药产业,也是上海的一大盛事。官方数据显示,产业周共签约落地86个项目,总投资达613亿元。阿斯利康、上海医药、勃林格殷格翰、赛诺菲、罗氏、复星医药等15家顶尖的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和创投机构成为首批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合作伙伴。该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互动的国际平台,助力上海建设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获评本届“银鸽奖”的“最佳活动/案例”。

可以看到,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举办,既是“引进来”更是“走出去”:不仅促进中国新药创制与国际接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在国际生物医药界打响了“上海制造”的品牌,吸引更多的行业资源根植上海。

一直以来,上海注重建设一批具引领性、权威性、重量级的国际传播平台,在这些平台上,上海用发展理念、创新思维、生动实践,向世界发出上海邀约,传递中国声音,推动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实现跃升。

发挥民间力量,丰富推广渠道

在国际传播中,如何充分发挥开放条件下多元主体和民众参与的力量,唱好国际传播的大合唱?“银鸽奖”的获奖案例能给出一些思考。

“最佳活动/案例”——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2021年7月1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幕,这是大会自1969年创办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ICME是全球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数学教育学术大会。

大会开幕后第二天,77岁高龄的学者顾泠沅登上讲台,与国际同行分享他的“青浦实验”成果。这是继华罗庚之后,时隔41年再次有中国学者登上大会报告的演讲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经验”。

此次活动不仅以大会的形式推动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国际交流与对话,也让中国的数学家以个人角色站立在世界的舞台,用个人经历的讲述,立体真实地展现中国数学教育的故事和经验,以及数学智慧背后的中华文化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创建全球话语体系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摘得“银鸽奖”的“最佳活动/案例”。上海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多语种学科优势,鼓励学者在国际媒体及学术期刊,积极表达中国观点。

2021年9月,胡春春副教授在德国外交政策期刊《世界趋势》(WeltTrends)发表封面文章《从乌托邦到现实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文章摒弃西方式历史观和政党观,从跨文化视角对“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做出全新阐释,获得海外学界和读者认可。建党百年之际,上海学者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的核心期刊发出中国共产党心声。

与此同时,上海也在积极拓展国际传播的推广渠道,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地推进文化走出去,积极抢占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影响力。

国人从小读到大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了多个国家语言版本,版权输出到越南、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业同行也对这套科普巨著表示了浓厚兴趣。《十万个为什么》的国际传播,成为了连接“一带一路”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在国际传播以及文化“走出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全球叙事能力的过程中,上海广纳民间和社会叙事力量,并不断拓展国际传播推广渠道,致力于将中国声音、上海形象在国际上传递得更为深远。

 

    责任编辑:李佳蔚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