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徐曦|一位插画家的成长:读E.H.谢泼德的两部自传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英语系  徐曦
2022-03-19 14:36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伦敦小孩:E.H.谢泼德自传》,[英]E.H.谢泼德著,范晓星译,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2月出版,392页,88.00元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开头,爱丽丝的姐姐正在河岸边读书。爱丽丝瞧了一眼,书里既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深感失望。她心想:“要是一本书里没有图画和对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爱丽丝的想法,道出了一个儿童文学创作的小秘密:理想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有优美的文字,还需要精彩的插图。图文配合,相得益彰,才能打动一代代读者,流传久远。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又会吸引不同的艺术家为之创作插画。许多艺术名家,例如萨尔瓦多·达利和草间弥生,都曾为爱丽丝故事创作过插画,有的读者甚至会专门为了插画搜集众多不同的版本。插画家对一部成功的作品所做出的贡献,并不亚于文字的创作者。然而,一般而论,人们对作者的关注,远远超过插画家。市面上有不少关于爱丽丝故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著作,而要觅见一部为爱丽丝首版配图的插画家约翰·坦尼尔的传记却不易得,对想要全面了解儿童文学创作魅力的读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与前辈约翰·坦尼尔一样,E. H. 谢泼德(Ernest Howard Shepard, 1879-1976)也长期供职于著名的英国幽默杂志《笨拙》(Punch)周刊,为该刊创作讽刺漫画。但他更广为人知,至今也仍然为人钟爱的作品,则是他为《小熊维尼》系列作品和《柳林风声》绘制的插图。谢泼德绘制的插图线条并不复杂,但灵动活泼、充满童趣,与故事情节贴合紧密,令书中角色栩栩如生。《柳林风声》的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就曾称赞他的插图让书中角色活了起来。20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策划出版了“E. H. 谢泼德插图文学经典”系列,使得中国读者有机会充分领略谢泼德原版黑白插图的魅力。最近,乐府文化推出了《伦敦小孩》,包括谢泼德晚年所写的两部自传:《记忆的画》(Drawn from Memory, 1957)和《人生的画》(Drawn from Life,1961)。第一部自传中的故事全部发生在1887年,记述了谢泼德七岁到八岁之间的童年生活。第二部自传的时间跨度则长达十四年,从1890年到1904年,也就是谢泼德十岁到二十四岁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其间,他经历了丧母、搬家、求学、恋爱,直至成婚等人生大事。在互联网上搜索谢泼德,大部分文章讲述的都是他成年之后与A. A. 米尔恩合作,为《小熊维尼》绘制插图的故事。对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我们以往知之甚少。他从小就喜爱绘画吗?他少年时是如何学习绘画的?他的童年经历跟后来的插画创作有何关联?这些问题,都可在书中找到答案。

《小熊维尼》插图

《柳林风声》插图

1879年12月10日,谢泼德出生于伦敦的一个中产之家。他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一个大姐和二哥。他的父亲亨利是位建筑师,母亲杰西是水彩画家威廉·李(William Lee)的女儿。外祖母一家喜爱文艺,跟艺术界颇多交往。他的外祖母曾经是民谣歌手,与作曲家亚瑟· 沙利文(Arthur Sullivan)、知名莎剧演员埃伦· 特里(Ellen Terry)和福布斯-罗伯逊(Johnston Forbes-Robertson)都是熟识的朋友。歌唱家海顿·考芬(Hayden Coffin)、演员比尔博姆·特里(Herbert Beerbohm Tree)也都在谢泼德家的宴会上表演过演唱和朗诵。成长于文艺氛围这样浓厚的家庭,谢泼德自然从小就接受着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直到晚年,回忆起儿时家里高朋满座的情景,他写道:“当大人们谈论到关于艺术或音乐的话题时,我最有兴趣。”(126页)他父母与画家弗兰克·迪克西(Frank Dicksee, 1853-1928)家是世交。弗兰克擅长历史画和肖像画,当时是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院士,后来在1920年代还担任过院长。谢泼德和哥哥曾多次给弗兰克创作的油画当模特。有一回他们全家应邀去弗兰克的画室参观画展,在狭窄的楼梯上偶遇一位银发老翁,竟是著名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对充满好奇心的小谢泼德来说,只是穿上童声合唱团的服装做模特是不够的,还得自己动手画起来才满足。他总是随身带着铅笔和纸,走到哪里画到哪里,随性涂鸦。听了姐姐讲的故事,他也会画出来,给精彩的段落配上插图。跟随母亲去汉普顿宫游玩,最令他开心的也是墙上那些年代久远的画作。他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出本子和铅笔,将所见的伊莉莎女王出巡的场景凭着记忆重新画一遍。外祖父是画家,母亲当然乐意见到儿子继承自己父亲的爱好。她一直给谢泼德鼓励,教他如何使用颜料,帮他谋划,希望将来他成为一位职业画家。不幸的是,慈爱的母亲在1890年因病去世,未能见到日后谢泼德的杰出成就。

与充满波西米亚气息的外婆家相比,谢泼德祖父家的氛围相对保守,但他父亲将水彩画当作终身爱好,休假时还会专程渡过英吉利海峡,去诺曼底速写采风。父亲会给谢泼德削铅笔、买颜料,还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安放了一尊“米罗的维纳斯”石膏像,供谢泼德画素描临摹。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朗读者,空闲时会给几个孩子读狄更斯和司各特的小说,伴他们入睡。谢泼德的父亲不善持家理财,妻子去世之后,家庭的经济状况一度不佳,不得不搬到偏远而房租更为廉价的地方居住,也难以支持孩子们上收费昂贵的公学。所幸谢泼德有位伯父威利是圣保罗公学的校长,在他的关照下,谢泼德兄弟都进入了著名的圣保罗公学。在那里,他起初只是每星期有两个早上画画,但他想未来以绘画为业,努力练习,进步得很快,最后一年获得校长特批的奖学金,进入“特殊绘画班”。这种班类似于现在的艺术特长班,他每周只需要上两次法语和数学课,其他时间可以都投入绘画,还能自由选择想画的雕塑。十六岁时,他进入希瑟利美术学院(Heatherley School of Fine Art)学画。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顺利考取了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的初级学校,再过一年,又通过考试,升入高级学校。在初级学校,谢泼德主要研习素描和水彩画,进入高级学校则不再画素描,而总是学油画,授课的老师也都是皇家院士。他品行优良,学业优异,连续两年获得了四十英镑的奖学金。有趣的是,对专业画家来说,油画是最“高级”的作品。谢泼德毕业时,他的油画就有人收藏,卖出一百英镑的好价钱,但他后来并不以油画闻名,而是凭借线描画在艺术史上留下声名。在一次校内学生画展中,高年级的明星学生弗洛伦斯·查普林在谢泼德的画前站了一会儿,说:“你的线描比油画强很多。你还是害怕油画颜料。”(317页)作为同行,弗洛伦斯很早就清楚谢泼德绘画的天赋所在,是真正了解谢泼德的人,她后来成了谢泼德的妻子,两人在1904年结婚。

弗洛伦斯的外祖父埃比尼泽·兰德尔斯(Ebenezer Landells)是著名的画家和木板雕刻家,也是《笨拙》周刊的创办人之一。在这两部传记中,《笨拙》多次被提及,这本杂志在谢泼德的绘画生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笨拙》创刊于1941年,以刊登辛辣诙谐的讽刺文章为特色,其中的讽刺漫画尤其受到读者欢迎,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小熊维尼》的作者A. A. 米尔恩和谢泼德曾先后在《笨拙》周刊任职。担任编辑的米尔恩本来不大欣赏谢泼德的插画,后来他能为米尔恩的书画插图,也是经由另一位编辑卢卡斯(E. V. Lucas)热心牵线促成。当时作品能刊登在《笨拙》上,是对一位插画家极大的肯定。早在学生时代,谢泼德就曾给刊物投稿,但并没得到录用。后来他从顶尖的艺术学院毕业,娶了创始人之一的外孙女,还曾在画展上被介绍给《笨拙》的高级漫画家林利·桑伯恩,照理说完全可以跟编辑部攀上些关系。但这些似乎都并未给他提供任何捷径,惟有屡败屡战,反复投稿,直到1907年,他才在《笨拙》上首次发表画作。由此可见,编辑团队讲究的是作品的质量,而不十分看重人情,这也是杂志能维持水准、风行多年的原因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谢泼德应征入伍,但并未“投笔从戎”,而是在战地继续挥笔,一直给《笨拙》供稿。他的坚持不懈在战后得到了回报。1921年,他被聘为《笨拙》的专职画家,进入了编辑部的核心圈子,能够将名字镌刻在众多名人汇聚的“笨拙桌”(Punch Table)上,有幸继承前辈约翰·坦尼尔爵士的事业,实现了人生梦想。

这部书的最后一章,以1904年谢泼德夫妇在租住的乡村小屋,开启新的生活结束。其实,就绘画而论,妻子弗洛伦斯的成长环境更好。外祖父是版画家,参与创办《笨拙》;舅舅罗伯特也是画家,曾任《伦敦新闻画报》的记者,可谓家学渊源。她在学院里成绩优异,属于最聪明的那拨学生。在1910年冬天艺术研究院的评奖中,谢泼德的一组人物素描获得了十英镑奖金,而弗洛伦斯创作的壁画“时光流转”是最受欢迎的作品,赢得了四十英镑奖金。后来,盖伊医院还委托她用同样的主题给护士餐厅创作一幅大壁画,耗时一年,酬金是一百英镑。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弗洛伦斯的发展并不弱于丈夫谢泼德,我很好奇她后来的生活。可惜的是,网上关于她的信息非常之少。我只查到她1907年生下儿子格雷厄姆·谢泼德(Graham Shepard),1909年生下女儿玛丽·谢泼德(Mary Shepard)。一双儿女长大后都继承父母的衣钵,成为画家。女儿为P. L. 特拉芙斯的《玛丽·波平斯》系列作品绘制的插图尤为知名。1927年,弗洛伦斯突然去世。如今,她的名字多是在丈夫和女儿的百科词条中被提及,而她的绘画作品难得一见。

谢泼德卖出天价的插画

作为插画家,谢泼德的自传当然不只凭借文字来讲故事,而是附上了大量亲笔绘制的线描画。尤其珍贵的是,父亲将他儿时的许多涂鸦之作都收藏了起来,这本书里展示了多幅他八岁到十八岁(1887-1897)时创作的速写。作为一个憧憬浪漫冒险的男孩,他青少年时期对港口停泊的战舰、鱼雷艇和部队的军事演习充满了好奇,最喜欢画的是两军对垒厮杀、罗马武士驾着战车奔驰的战争场景。可是,谢泼德成年后为《小熊维尼》和《柳林风声》画的插图却以天真活泼、富有诗意著称,丝毫不见威武杀伐之气。这两部自传虽然也讲述了母亲病逝、父亲患病、亲友离散这些悲伤的事件,但全书总体的基调是欢乐温馨的,我们更多读到的是亲人间的相互关爱、朋友间的相互鼓励和伴侣间的相互体贴。提起维多利亚时期的童年,我脑海中最先浮起的形象是狄更斯笔下那些饥寒交迫、在街头流浪的孤儿。谢泼德的童年赶上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尾巴,为何在他对童年生活的记述中,我们丝毫看不到狄更斯笔下孤儿的苦难童年?其中有阶级差异的因素。谢泼德成长于中产家庭,虽然母亲去世后家庭经济一度紧张,但也还有亲戚的帮衬,不至于受穷。不过更重要的,可能是记忆的拣选。

谢泼德写自传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参加过一战,亲历战争的残酷,儿子格雷厄姆后来又在二战中殒命沙场,这些令他不再如幼时对战争充满幻想,战争给他带来极大的伤痛。他的插画,与米尔恩和格雷厄姆的文字一起,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文学世界。他的自传也有着相似的风格,在淡淡的怀旧味道中,展开对亲情和友谊的回忆,想要将读者带回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好的童年时光。

手持插画的谢泼德

本文主要梳理了谢泼德作为插画家的成长经历。实际上,绘画当然不可能占据他童年的所有时光,这两部自传还涉及他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排演话剧、下乡度假、出国旅行等等。阅读这些回忆文字,我们不但可以了解谢泼德早年的绘画生涯,还得以透过他孩童时的视角,一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家庭教育、文艺生活,以及那些已经消逝的伦敦市井风俗。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