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聊摄影展

夏佑至
2022-03-18 19:11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2022年3月3号是周四,本来是很忙的一天。出门早,窗前感到天气微凉,找围巾时迟疑了一下。蓝色的是棉布围巾,绿色的是羊毛围巾。照理说这时节不用羊毛围巾,但骑车有风,前半程通常凉飕飕的。想了想还是棉布围巾吧。小区里,更换地下管道的大小机械停在狭窄的绿地旁边,业主的车辆上落满灰尘。这项工程已经进行大半年之久,至今未结束,这几天正好在我住的这栋楼下施工。施工需先破开混凝土地面,挖掘机进场挖沟,工人铺装总管,做窨井,再接入市政管道,每一项流程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巨大噪音。在家办公是不可能的,还是去学校吧。

学校已通知课程改成线上,同时又说早上8点前全校要测完核酸,想必学生漏夜排队,要他们爬起来上早课,未免强人所难。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全校核酸了。第一次正好是寒假前一天,我不在校,后来自行去医院做检测,检测结果上传到手机应用上,才能进出校门。这次想必也一样?

我的确是这样想的。街面一切如常,年轻人拥挤在地铁站前的十字路口。绿灯亮起,人流便匆匆涌进站口。一路骑行到学校,进门前保安师傅看了我一眼,说,进去就出不来哟。心里颇有异样的感觉,但快要到8点,核酸检测即将结束,来不及细问了。听他的意思,大概和上次一样,检测报告出来才能离校——其实不是,但那是后话了。

3月3日早上7点50分,我推着自行车进了学校,和3月2号晚上仍留在校园的同事,以及随后被陆续召回学校的同事一起,隔离在校园里长达一周到两周不等。这两周,是Covid-19病毒大流行的两年来,上海形势最紧张的两周。就个人而言,关在学校里,也无非吃饭睡觉运动上课,正常到了乏味的程度,焦虑的事情都在校园之外。当然有不便之处,但尚可忍耐,毕竟学校设施齐全,日常要为数以万计的师生服务。于此想起两年来亲历见闻有关疫情的一切,英国人那句烂俗的引语不免浮上心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

尽管所有引语都不免有削足适履的嫌疑,尽管所谓“坚固的东西”在过去几十年里并不存在,而烟消云散的经验倒是人人都免不了有那么几次,但隔离期间漫长而均匀的生活,让所有常见心绪都退藏到一层毛玻璃之后——一切陈词滥调就是这类毛玻璃。仿佛有现实扭曲力场存在,环境变得含糊不清,而漂浮在所有事物之上的,是一种缺乏深度的情绪,被各种熟极而流的话语——既有政治的,也有科学的,有抒情的,也有愤怒乃至促狭的,有刻意的现实主义,也有刻意的浪漫主义——包裹着。一周后,我认识到这种情绪与话语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以及两年多的大流行中为什么没有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关于疫情,过度生产的话语像泡沫一样,已经淤塞了情感和思考的正常通道。这些话语完成了将非常状态常态化的使命,然后将泡沫分配给每个人,使其最终周围的环境隔离开来。

人们最终就是隔着这些话语的泡沫,隔着这些意义的毛玻璃,来理解过去两年多里发生的现实,在思想中从头到脚穿上一次性防疫服,并且不再谋求脱身,似乎那是我们身体和存在的一部分。而一旦撤去话语的包装,疫情当中时时都能感觉到的那种缺乏深度的情绪,就显露出其本质:一种本身不包含意义,也不能产生任何意义的无聊。

我花了一点时间让自己正视无聊:绝对的乏味(boring)容易和平静相混淆,而无意义(meanningless)状态让人产生出离心,一种准宗教体验。放弃(并非打破)无聊,的确需要一些额外的努力。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一些学生也参与进来。他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线上摄影展览。展览没有任何目标,既不提倡什么,也不彰显特定的美学标准。如果说有什么推动他们参与这件事,仅仅是因为无聊和很多事情一样,当你去追求它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它。

 

    责任编辑:王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