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房筑:乡村文化符号的空间表达——董子文化园

2022-03-03 17: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微信号:cbdazazhi加关注

钟山风

山房筑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总监。

刘宇洁

山房筑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文旅地产与室内设计专家。

山房筑

由钟山风与刘宇洁发起创立。山房筑致力于建造与重构当代生活中的人文记忆,希望从规划建筑室内多专业角度,实践对于空间、环境与美学的设计追求。

项目地点:河北衡水

项目面积:24亩

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完成时间:2020.10

建筑设计主创:钟山风

室内设计主创:刘宇洁

设计团队:北京山房筑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离城市近的平原乡村往往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建筑密度大,可用建设用地少,周围景观资源匮乏;脱贫之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缺乏办法和活力。河北衡水故城县的董学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乡村。不同的是,董学村是西汉著名政治、思想家董仲舒的故里,是他下帷讲学的地方,这是这个乡村最大的机会。

空间叙事,激活软文化魅力

城市需要为中小学生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外课堂和活动体验,乡村需要吸引城市的人群和建立乡村的公共空间和文化场域,这两个刚需通过董子文创项目的策划和建设结合起来。董子文化园占地24亩,院落式的组团建筑带有汉风特色,是以中小学生国学研学为主要功能的文旅建筑组团,同时也作为村民公共活动中心与承载乡村文化传统与凝聚共识的精神地标。将董仲舒一生中在故里的庄园时光、下帷讲学、三不窥园、归隐田园等几个重要的阶段与文旅功能相结合,叠加在场地规划、景观布局、建筑设计以及公共艺术作品中。最终成为了承载青少年研学的活动中心、乡村耕读文化的传习所、国学活动公共参与的礼仪广场。

一直以来,董学村丰富的人文资源只有历史记载,缺乏对应的建筑实体和仪式风俗,很难展开相关的体验活动,而董子文化园正是填补了这个空缺。

轴线序列,以景观编织记忆

董子文化园的建筑布局以轴线为序列,同时又打破了传统合院的封闭性,以学宫讲堂建筑为中心,将周围的田野和村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田—园—村”的空间层级。轴线序列不仅体现了建筑美学,更是对历史名人董仲舒的致敬。

通过对董仲舒的研究,提取其一生主要经历的乡学、庙堂与致仕三个阶段,三者相叠加形成了空间格局中的三条纵轴线。中轴是庙堂叙事,呈现为以辟雍为中心的学宫建筑群格局。学宫是古代讲学的地方,辟雍是周天子所设的大学,校址地形是圆形状,周边有水池围绕,是对董子提出的大一统观念对于国家文化定位的空间表达。

右侧轴是庄园生活叙事,临近村庄,呈现士族大户的院落式格局,与迁建的罗氏宗祠和新村民活动中心一起,共同构成董学村新社区中心。左侧轴是归隐叙事,连接广阔的田野,呈现园囿格局,通过借景、引景将田园种植景观引入园中。三轴线的序列格局逻辑清晰,这种基于景观叙事的空间创作,将董仲舒故里文化的历史性与文学性紧密嵌入建筑中,使其更立体具象。

下帷装置,古今传承与对话

作为整个董子文化园的中心,辟雍学宫不仅承载着青少年研学活动中心、乡村耕读文化传习所、国学活动礼仪广场的空间功能,也是整个园区的视觉焦点,放置在这里的景观艺术作品——下帷装置,是董子文化的纪念碑,同时也是体现古今时空对话的文化地标。

“董生下帷”一词出自《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原意是指董仲舒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授诵读,现在借指专心读书或写作。董子文化园里的下帷装置,构思来源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中明堂对于时间、方位、人、事件、行为的空间逻辑进行的分析。

下帷装置从传统建筑的平面图中生成的立体结构格局,在辟庸中央引导参观者进入装置中,通过丰富的视觉效果体会不同轴线的内容:在横轴线上展现董仲舒从庄园生活、下帷讲学到致仕归隐的人生之变;在南北纵轴上能看河南岸新董学村与新讲堂之间的古今之变,实现古与今的传承,建筑与人们的互动。

艺术装置的创作考虑能够与村民一起搭建完成,并希望能够通过搭建本身培养出一种作为董子文化乡祭的方式——实现乡村互动与公共参与。作为景观装置设计师希望“下帷”不仅仅是精神地标,更成为具有纪念碑性的能够激发到访人们参与,进而生发出自主性活动的人性场所。落成开园之后“下帷”成为最受欢迎的地方,成为了人们聚集的中心。这里是祭祀董子行礼的礼坛、是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礼仪的讲坛、是乡村文化的精神地标,是参观者认知董子思想的空间装置作品,是参观者休息就坐的景观设施,是村民茶余饭后聚会的休憩场地,也是重建市民与村民交往活动的场所。

END

详细阅读

2022·1月(上)

传达·影响·跟随·引导

微信公众号:

cbdazazhi

原标题:《山房筑:乡村文化符号的空间表达——董子文化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