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柏林最佳首作:90后库尔德女导演的身份探索

2022-03-21 20: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耐观影 耐观影

“宁愿拍特别的电影,而不是「好的电影」”

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将最佳首作奖颁给了奇遇单元首映的库德温·阿尤布的导演作品《太阳》(Sonne)。

这名伊拉克出生,奥地利长大的库尔德导演今年三十一岁,入行电影制作业十二年。阿尤布并没有传统的电影学院出身,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电影制作教育——十八岁那年,她进入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学习绘画和动画。经过四年的学习,阿尤布选择在毕业之后在维也纳美术大学学习表演艺术。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她尝试挑战不同的创作角色,穿梭游戏于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制作的动画短片、表演影像、纪录片和音乐片等作品多次在国际短片电影节崭露头角。

2016年是阿尤布的突破之年,她导演的电影《 天堂!天堂!》(Paradise! Paradise!)入围多个国际电影节并获奖。这部78分钟的纪录片在阿尤布的舒适区之外,专业人士的肯定给了她继续创作真人电影长片的信心。

2019年,阿尤布的电影长片项目得到了维也纳电影基金会的支持,基金会拨款34万欧元作为她新电影的制作基金。这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的电影便是《太阳》。

这部电影的创作灵感来自阿尤布搭乘出租车的经历。在与出租车司机的对话中,司机一句「什么是家?每个人都无处为家」击中了她对自己身份的纠结和困惑:她本是库尔德人,却不会说库尔德语;在奥地利长大成人,却始终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他者。

阿尤布将自己的生命经验注入到了电影女主角,一个青春期的库尔德少女雅思敏身上。在雅思敏与家人、密友和同学的关系的互动变化中,我们见证了她在文化与信仰的交叉性下充满张力的成长期。阿尤布与素人演员合作,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片段与对话截图,展示了Z世代的真实日常切面。

电影最后,雅思敏以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行为将这段青春少女自我探索之旅暂时做结,将惊奇与思考留给观众。

柏林电影节期间,我们采访了阿尤布,她和我们分享了《太阳》的创作历程和自己的从影经历。在问到她在柏林电影节的日常时,阿尤布说,参加电影节的预算有限,所以行程很短,排得很满,「要是《太阳》能得个奖,有奖金补贴一下这次的开支就好了。不过,要交的税也太多了!」

恭喜阿尤布带着长片首作第一次入围柏林电影节即获奖,也祝福她今后的柏林电影节之旅。

Kurdwin Ayub

INTERVIEW

首先恭喜你的作品《太阳》入围奇遇单元。电影对青春期女孩的刻画真实动人。请问在本片中,你是怎么处理虚构和非虚构的?

“灵感来源于几年前我看到的一个库尔什少女的唱跳视频。我决定拍一个关于这些女孩的故事。这部电影是虚构的,但里面有很多细节来源于我自己的生活。我也用了一些各种媒体上的新闻报道里的素材。我在新闻里看到说维也纳的一群男孩一起杀死了一只野猪,我想,就把这个作为女主角的弟弟的背景故事之一吧。对很多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他们仍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可能是自己内心的折射,但也可能就是一时兴起,无法解释。至少,我自己就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充满困惑,自我矛盾的时期。”

在你看的这个唱跳视频里,背景音乐也是R.E.M.的Not my religion吗?

“不,原视频的背景音乐是一首很流行的赞美真主的宗教歌曲。其实在拍的时候我有给这首歌的原唱写邮件,希望可以在电影里用,但一直没有收到回复——可能是我写得太有煽动性了,哈哈。最后,我选择在电影里用Not my religion这首英文歌,这样比较方便国际观众理解。”

电影中用到了很多Z时代的社交网络内容,包括短视频和班级WhatsApp群聊。请问你是怎样确保这些内容的代际特色与真实感的?

“我的弟弟和妹妹就是Z时代。他们和他们的朋友们也参与了电影制作,比如班级群聊的内容就是他们想的。我还用了一些Z时代拍的短视频,有些是几年前的,但我觉得特别好,就放进来了。电影里自拍和录制短视频的的部分都是我把手机交给演员们,让她们按自己的想法拍出来的。”

你是先学的绘画和动画,再学的电影,之前的作品多是动画短片。可以分享下你的入行故事吗?

“我一直很想拍电影,但维也纳没有专业的电影学院,电视产业相对发达一些。所以我选择了先在艺术类院校念书。这段经历很棒,因为我可以做各种方向的尝试,从表演到动画都有。”

你现在有在制作下一个作品吗?

“是的,叫作《月亮》。我现在正在做准备工作,希望可以在冬天开拍。”

这一部是《太阳》,下一部是《月亮》,请问有什么考量吗?

“因为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直照耀着我们,不管地上发生了什么——我很喜欢这一点。还有就是,太阳和月亮也是西方和东方的关系上的一个比喻,也和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觉得天体关系本身也很有意思。”

是的,在看《太阳》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虽然电影中发生的是个体身上的小事,但其中反映的现实问题是宏大而普遍的。电影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于女主角从戴头巾到摘头巾的转变。请问这个剧情设置在传达意义上有你自己的指向吗?还是说你是刻意避开更多明确的信息,好让观众可以自己解读?

“我喜欢开放式的作品,这个设置也是如此。我希望大家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挑战自己既有的认知,在电影结束之后有所思考:她们是谁?她们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我希望大家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感受。每一代人都觉得新一代人不如自己,都觉得世界要毁灭在新一代人手里。但我相信总有希望在。”

在你的从影经历中,少数族裔女性的身份有给你带来一些挑战吗?

“有。我用很长的时间来认识、认同自己的身份。我十八岁的时候交了一个奥地利男友,他的好哥们对我当时的男朋友说,你真棒,找了个外国对象。这话让我很不舒服。“

对于青年电影从业者,你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吗?

“忠于自己,不要因为所谓的流行而改变自己的创作理念。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管别人说了什么。当然,如果说的是好的意见的话,可以参考。做电影很难,我宁愿拍特别的电影,而不是「好的电影」。“

FIN

采访:鐘緑

排版:凡不烦

审稿: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原标题:《柏林最佳首作:90后库尔德女导演的身份探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