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生活还是为悦己?关于熬夜,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2022-03-21 11: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为过去,夜晚隐藏着丰富的时间财富,人们或娱乐,或工作,睡眠似乎也因此不再重要。但是健康永远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更让我们看到国家对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视。

2022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睡眠”作为不可或缺的健康话题引起关注。是什么塑造了你的夜生活?”夜猫子”里谁是熬夜冠军?你的睡眠又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借助数据或许可以窥见答案一角。

 

快节奏的时代洪流里,我们被浪潮推着向前,也拥有同样的烦恼: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压力越来越大,头发越来越少。能在零点前进入梦乡,已算是光荣的早睡族。

2020年的全民宅家让晚睡现象更加突出。中国睡眠研究会《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表明,全民宅家期间,晚睡概率普遍提高,凌晨后就寝的人超过50%,与此相伴的是早起动力大减,“早睡早起”成为了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flag。 

但是,即便能够自由支配睡眠时间,仍有人忍受着入睡困难和睡眠质量下降的痛苦,并且该人群占比不断提升。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21年,中国人的平均入睡时间由22时30分到0时23分,推迟了近两小时,国人睡眠时长则从8.8小时缩减到7.17小时,开启全民熬夜时代。 

睡眠时间在一天24小时中占比趋小,而国人关注度不减,“睡眠”话题依旧热门。在“百度指数”中以“睡眠”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九年内相关新闻头条讨论热度保持在每日均值1000次以上,并呈缓慢上升趋势。而以“失眠”为关键词,每日日均值在4000-5000次区间左右波动,上升趋势愈加明显。两关键词极值达到2000次日均值的巨大差距。 

而在群体内部,因性别、年龄、职业等问题,熬夜人群内也出现了分化。

生理差异:

根据《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数据,宅家期间熬夜人群男性偏多,占比56%。2021年袤博数据关于睡眠情况的调查中,男性占比增加到64.8%。在男孩们深夜冲浪时,女孩们已经开始睡美容觉了。 

除了性别变化外,熬夜人群的年龄结构也随时间有所改变。2020年,熬夜主力军多为26岁到30岁的青年人,占比28%。2021年则集聚在25岁到34岁区间,占比21.72%,“熬夜冠军”呈年轻化趋势。因工作压力较大等原因,该年龄段是睡眠问题多发区,因此也是各大电商平台“熬夜水”和助眠产品的忠实用户。“熬最晚的夜,用最贵的护肤品”,成为了晚睡年轻女性略显心酸的自嘲。 

2020、2021两年的数据对比显示,熬夜人群中青少年比例显著增加,《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的调查锚定19-80岁的人群,其中19岁到25岁占比达到11%。2021年袤博数据显示,18岁到24岁占比增加到21.72%,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也占比5.54%。睡眠问题不分年龄,青少年的“睡眠难”也应得到相应的社会关注度,帮助他们摆脱睡眠困扰,在成长中保持身心健康。 

 

生活条件:

因学历与收入的差异,熬夜比例存在不同。2021年的“夜猫子”群体中,本科学历占据了近一半的位置,以40.2%的比例远超专科、高中及以下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同时,硕士学历及以上的人在熬夜总人数中占比最少,仅有5.2%。 

相比学历画像,收入对熬夜与否的影响则更为显著。统计数据显示,收入越高的人熬夜的概率越小。月收入小于3000的熬夜人数占总人数的38.1%。也许他们是在工作和生计压力下不得已选择熬夜,又或许是他们怀揣凌云壮志,在日夜兼程中奔赴山顶。无论如何,夜晚的无声与寂静中,总有热血在暗涌。你的努力,深夜会为你见证。

生活方式:

关于两年熬夜人群的变化,职业上也可见一斑。2020年睡眠白皮书显示,熬夜人群中较为突出的行业是教育行业、服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各占据熬夜总人数的12%。到2021年,学生占比大大增加,占总调查对象的35.5%,IT行业人员紧跟其后,占据25%的份额。学生、IT行业与消费制造业人员占据了熬夜的半壁江山。在深夜,写不完的作业和代码也不会放过这些“打工人”。 

那么在“夜猫子”心中,熬夜最该做的是什么?根据百度指数中以“熬夜”为关键词进行场景查找,发现排名前十的兴趣偏向分别是影视音乐、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资讯、软件应用、餐饮美食、书籍阅读、休闲爱好、旅游出行和金融财经。

在上述十种方向中,进一步对前三位的具体类别进行深入筛选后发现,三十种具体兴趣类别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占比89.44%的疾病话题、占比80.73%的音乐话题和占比80.31%的电影话题

生活的快节奏,不断推迟的入睡时间,加之时不时“熬夜猝死”的媒体报道,晚睡的人们容易产生健康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跟不上前行的脚步,因此对身体健康相关话题的关注度较高。

深夜是独处时最私密的时光,担心过后,他们选择与心爱的音乐、电影相伴,是对白天忙碌和混乱的弥补,也是对喧嚣和现实的秘密反叛。在深夜,他们选择“做自己”

除了相约峡谷、打游戏,还有通宵KTV、夜场电影、烧烤轰趴、世界杯观赛……白天工作透支,“报复性熬夜”应运而生。 

“熬夜”话题霸占微博热榜时,微博用户“未味”讲起一位常年熬夜的朋友,谈起熬夜的感受,这位朋友说,“只有凌晨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关起门来,一杯红酒打游戏,太爽了……”最后,尽管这位朋友心态阳光、热爱运动,但因长期熬夜和精神紧张导致免疫力偶然低下,被罕见病毒感染。 

但更多时候,人们熬夜是“不得不熬”。 

“熬夜补作业”是各大中小学生假期最后一夜的一道常驻“风景线”。大学更是常态,无论是课程的大作业、结课论文,还是学生工作和社团的项目、策划案、值班,任何一项都能轻松让大学生们失去一晚的睡眠。“天亮之前一定完成。”为了实现这个Flag,他们只能牺牲睡眠,深夜就着灯光在键盘上敲下用头发换来的字。 

人们对于夜间活动的追求早已有之。唐朝时期虽然存在宵禁制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突破宵禁的约束,长安城内出现“鬼市”;到了北宋,国家明文允许夜市的存在。进入新时期后,早在1984年5月,广州就已设立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大众对于夜间活动的需求逐渐扩大。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鼓励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夜间经济成为广受关注的经济热点,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夜间活动选择。 

根据发表于2021年4月的《2021中国夜间经济最新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预计将增至36万亿元。数据显示,夜间经济在2016年-2018年处于小幅发展阶段,2019年国务院相关文件出台使夜间经济的同比增速猛升。尽管2020年受疫情影响,但是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夜间经济仍然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夜间经济的发展满足了晚睡人群的夜间需求,但还有一群人在深夜辗转反侧,不是“不想睡”,而是“不能睡”。 

在百度指数中,搜索“失眠”关键词,搜索指数整体日均值达3269,资讯指数日均值达95617,可见人们深受睡眠问题困扰。

在谷雨数据整理的微博话题#为了晚上能睡着做过的努力#中的数千条睡眠方法中,人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助眠产品褪黑素。 

褪黑素作为药品存在已久,但大范围为人所知则是在最近数年。众多商家纷纷推出褪黑素软糖、等产品,力求击中消费者的睡眠软肋。人们对于睡眠质量的追求正撬动着一个千亿级的市场,睡眠经济应运而生。 

据央视财经栏目报道,2020年我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相对于传统的助眠工具,助眠APP格外显眼,其运营模式主要借助模拟场景音和音乐来达到助眠效果,在年轻人中广为流行。尽管如此,助眠app及相关的助眠服务由于相关监管条例的不全和界定不明,存在着是否携带软色情元素的争议。 

众多助眠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其中又有多少是“智商税”?消费者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睡眠背后的生意学问门道丰富,睡或不睡,能不能睡,在资本看来都是一块美味的大饼。作为普通“社畜”,我们只能在茫茫商品中一边迷茫,一边寻找能让自己稍息片刻的“灵丹妙药”。

 

如今,熬夜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常态。比起一味强调晚睡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晚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早睡早起”的实现,不单是个人自律问题,更是社会大潮下的被迫选择。或是为了生活学业不得不熬,或是为了放松身心愉快熬夜,莹莹月光下,深夜都见证了独属于你的时光。

希望总有心底的一束光陪伴着你度过漫漫黑夜,尽览人间芳华。 

参考资料:

[1]游国雄. 睡眠疾病简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7):385-386. 

[2]《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https://www.sleemon.cn/web/sleep_guide.html

[3]《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https://www.derucci.com/article-202003-1116-1.html

[4]美团研究院.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有效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我国夜间经济发展的特征、趋势及政策建议 [EB/OL]. 2020[2021-11-20].

https://about.meituan.com/research/home.、

[5] 艾媒咨询. 2021-2022年中国夜间经济监测及典型城市案例分析[EB/OL]. 2021[2021-11-20]. https://www.iimedia.cn/c400/77499.html.

[6]丁香医生. 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EB/OL]. 2019[2021-11-2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314/06/17064127_899031866.shtml.

数据来源:

[1] 袤博数据 https://www.mob.com/

[2] 百度指数 https://index.baidu.com/v2/index.html#/

[3] 个推大数据 https://getui.com/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任泉灵 周雨萌 田鄢怡 潘竞儿

指导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徐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