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云服务减少文化资源浪费
6月29日,文化部在上海召开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同时,上海第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产品大众评审会也在市群艺馆拉开帷幕。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文化上海云”利用大数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能级;公共文化配送服务的精准度与日俱增……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层面,上海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五里桥社区文化中心,多媒体教室中,老师在教市民使用网上预约挂号系统五里桥社区文化中心: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管理
引入多元主体,大力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是上海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
目前在五里桥社区文化中心一楼,一个“五里工业文明”展正在举行,老照片、海报以及当年工厂生产的丝线、轴承等等,诉说着当年这里的“工业气质”。
五里桥社区下辖8.3万常住人口,是一个偏老年化的社区,这里曾是不少工业老厂房驻地,最多时曾同时存在过50余家重要工业企业,江南造船厂、永鑫钢管厂、上海染丝厂等工厂都曾在这里驻扎,老居民中不少是工厂退休员工。
五里桥是黄浦区较早进行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模式探索的社区文化中心。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引进上海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对文化中心进行专业化运营和活动管理。
“从理念到策划,我们都尽力做得符合政府意愿,又符合老百姓需求。比如现在举办的工业文明展就是五里桥社区特有的,活动针对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可持续发展。”上海左邻右舍公司总经理纪晓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现在这里各种文化团队有一百多个,之前都是居民自发组织的,有了文化中心以后都规范起来了。” 五里桥社区文化中心志愿者、69岁的赵世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文化中心2015年改建好以来,居民的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经过专业化的运作安排,每个团队都办得有声有色,“三楼有大舞台,很多团队的演出到一定时间都会安排展示,有太极拳展示、舞蹈展示等等,人气就这样带起来了。”
赵世珍自己参加了时装队,有20多个队员,在社区文化中心牵线下当天要去部队演出,而这样的时装队在五里桥社区文化中心就有3个。
63岁的陈月芬则参加了活力健身舞蹈队,平时一周两次训练,她仍然觉得不够,“那也没办法,文化中心活动太火,平时每个教室都是满满当当,要到比赛时候才能多协调出一些时间。”
她们都是五里桥社区文化中心的志愿者,这也是这里的特色之一。“我们每天都有志愿者服务,给新来的人介绍这里的社团,告诉他们参加什么团队合适。”陈月芬说,“我们从老文化中心开始就做志愿者,有十年了,对这里比较熟悉,可以滚雪球地介绍。”
“五里桥在社区文化中心中是出名的。” 赵世珍在老年大学读书,“老同学”们知道她在五里桥社区都十分羡慕,她自己谈起来也觉得“很自豪、很开心”,志愿活动做得更起劲了,“参加这样的团队心态就两样了,不觉得自己老。”
长宁区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为市民示范文化上海云使用方法“文化上海云”:用大数据分析文化活动
在手机上下载一个“文化上海云”APP,周围有哪些文化场馆、文化场馆各有什么演出甚至场馆的停车状况都可以一目了然,市民更可以通过这个APP,预约自己心仪的演出。
这就是上海正在建设的“文化上海云”项目。“文化上海云”将线下活动搬到线上,打造“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公共文化的展示空间更加立体。同时,利用大数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能级。
依托“文化上海云”,上海市加强了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统筹,减少了文化资源的浪费。
“开通当月,‘文化上海云’就为老百姓提供了4000余场文化活动,目前‘文化上海云’平台上有大量活动,包括上海艺术节、上海书展、市民文化节等等,每月超过一万场活动,平均每天六七百场。从去年3月26日到去年年底,服务了超过1500万人次。” 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欣说。
群众文化团队可以在云平台上免费预订全市500多个公共文化场馆、活动中心的排练厅、多功能教室、团队活动室等活动场所,自主开展文化活动。市民也可以根据各场馆发布的活动信息,预约领取公益性讲座、演出等活动门票。
以“文化嘉定云”子平台为例,公共文化场馆上座率已从之前的50%提高到目前的89.7%,场所设施利用率突破90%。
除了方便市民参与文化活动,减少文化资源浪费,“文化上海云”的另一大作用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进服务。
“以前我们不清楚老百姓关于热门场馆的满意度,现在通过点评模式,可以看到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场馆。” 李欣表示,通过“文化上海云”,让群众参与服务评价,可以倒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合理配置资源,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文化上海云”平台也正把政府工作带向“大数据”时代。“文化上海云”大数据显示,上海市不同地区、不同场馆的群众需求热点不同,日常服务的人群也不同。比如,浦东新区最受欢迎的是周末举办的亲子类活动,松江剧场最受欢迎的是沪剧,徐汇区凌云社区85%的服务人群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嘉定区60%以上的用户是30至39岁的年轻父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90%的用户居住在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等等。
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上海市加强了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指导,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服务配送和群众需求的匹配度,让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走进社区。同时,依靠云平台,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主动收集群众需求,将服务模式从“政府端菜”转变为“群众点单”。
五里桥社区文化中心,“五里工业文明”展现场公共文化配送:“面对面”点单配送
在上海,“政府配送、百姓点单、社会主体提供服务”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配送的有效模式。
6月29日,2017年上海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夏季见面活动暨第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产品大众评审会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
这是市群艺馆今年第二次举办供需精准对接的交流展示活动,主要是为150个居村的第四级公共文化配送征集产品。
在一楼大厅内,上海衣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文慧沪剧团、自然力研究院、朱宗庆打击乐等53家社会主体来“摆摊”,500位各级公共文化场馆人员“逛集市”,100位市民代表前来交流体验。
活动现场“观众们”逛好展台、与“摊主”“聊”完天,再去多功能厅看一场配送产品的文艺演出后,就开始认真地填写合作意向书和点单意向书了,这也成为此次第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产品的大众评审方式,调查结果将作为下一阶段形成配送菜单的主要依据。
“把这么多团体结合起来事半功倍,我们也可以了解每个区县的需求。”自然力研究院是一家从事生态传播与跨文化阅读的公益机构,由国际青年学者共同发起。联合创始人李晶晶今年第一次携队参加展示活动,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团队目前致力于做生态环保跨文化阅读,也做过改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灰引力”项目,“今天一上午,有十几个单位给我们留了合作意向。”
瑞金二路社区中心的顾静现场在如意越剧团的意向单上留下了联系方式。“这家我们以前点过,反响很好。” 顾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次来是希望能点到手工艺、非遗方面的活动,“以前点单都是盲点,看简介不错就点了,有的演出不是很好就浪费了名额。现在有现场展示,能更顺利地挑选到心仪的项目。”
上海如意越剧团团长童丽君此前一直参加公共文化配送,如今“面对面”的模式让她更有信心把自己剧团的戏推广出去,“现在的集市模式让街镇可以和我们面对面,可以沟通知道他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戏。”
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配送的供需对接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上升,不断了解需求、不断对接、不断完善机制,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立体平台。我们希望公共文化配送能从‘间接’转变为‘直接’。从过去社区点单主要通过网上介绍和配送手册,改变为直接有新品推介,让市民能直接观展体验,先尝尝“菜”,确定喜欢了,再由社区工作人员点单。”
本次活动也是为推动配送工作向四级延伸所作的产品征集。市配送中心副主任朱静波说:“今年我们配送工作重点要做好配送工作向四级延伸的试点工作,市配送中心将以此次征集的产品为9个近远郊地区150个偏远农村的综合文化活动室配送150场文艺演出。”此举将有效推动公共文化配送工作向四级延伸,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