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凉子访谈录》创始人凉子: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2022-03-21 19: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深度营 

从创办到走向正轨,一个成熟的自媒体号是如何诞生的?

艰辛、犹豫、幸福、感动…..究竟哪些是自媒体创立过程最贴切的形容词?

这次,我们将对话那些深耕于教育、人文、财经、科技、娱乐、体育、泛文化等不同领域的自媒体人,倾听他们讲述关于自媒体的那些事。我们尝试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所见证的,以及所期望的。

本文对话《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创始人凉子,试图探寻《凉子访谈录》里的一个个出圈视频是如何诞生的、凉子从传统媒体新闻人到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人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如何理解如今自媒体行业的发展与出路。

北京海淀知春路,一个雨夜,铺满整片街区的雨声中零星透出一缕歌声,穿着玫红色棉袄的阿姨正在写字楼一层大厅旁若无人地跳舞,没有音响,哼唱着自己配的BGM,与她作伴的只有映在玻璃门上的影子,那是她的练习镜。

她每天都在这里跳舞。《凉子访谈录》的团队成员大碗(化名)常路过这,一直想和她认识,做个朋友。2022年《凉子访谈录》元旦策划“我关心的陌生人”里,大碗终于鼓起勇气,和阿姨搭上了话。

阿姨是江西人,来北京是帮大儿子照看孙子。老家的小儿媳妇马上要生了,她要回去照看小宝宝。说到这,阿姨笑得合不拢嘴。阿姨也舍不得北京,她还计划着明年再来时,和老姐妹们一起穿高跟鞋和喇叭裤走模特步。采访结束了,等大碗下班再路过这,她被阿姨叫住了,“美女,我在专门等你呀”,她是来和大碗道别的。

在距这里不远的一间报刊亭内,卖报阿姨正抱着一条小狗,祝顾客中大奖。她是凉子团队的崽崽(化名)最感兴趣的一位陌生人。丈夫早逝,阿姨也早早下岗。她做过不少活计,卖过糖葫芦,在大街上卖气球,天天被城管追着跑。40多岁时,她开始学着蹬三轮车——没办法,不骑三轮车做不了买卖。

提起艰难的过去,她只乐呵呵地说,还是好人多啊,这些年受了太多人帮助。兴许正因如此,她常备着三个充电器,供路人免费充电,有学生需要打电话就免费借他们手机,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他人。

地铁口的流浪汉、雨中独舞的阿姨、独守报刊亭的大妈、开午夜出租的女司机……凉子团队走上街头,与身边这些具体的人发生“真实的联结”,重塑着“一种爱的关系”。这似乎正体现着《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的slogan: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关心的陌生人”

2020年10月9日,《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在B站发布了一条视频。视频的讲述者叫小沙(化名),这年刚大学毕业。小沙的妹妹在高考前突然高烧不退,被诊断出患上了白血病。小沙和家人辗转天津、长春、北京等医院,苦苦哀求医院收治。

画面中的小沙留着齐肩短发、戴着圆框眼镜、穿着黑色连帽卫衣。她平静又悲伤地说,“这个事情(白血病)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炸弹,如果说它真的要选择炸掉一个人……我宁愿是我,因为我已经上过大学了,没有太多的遗憾。”小沙眼眶发红,一边强撑着不让泪落下来,一边笑着诉说妹妹的懂事与乐观。

一夜之间,这条视频播放量突破五千万。创始人凉子提到,这算是团队第一次大范围的出圈内容。视频关注度如此之高本已足够令人意外,但让凉子团队和小沙都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天,小沙妹妹治病所需的40万善款全部筹满。一条视频挽救了一个被逼至绝境的家庭。

视频截图

这之后,《凉子访谈录》发布的《同样上清华,发现农村、城市孩子巨大差距:眼界、格局,很多不是努力就能赶得上的》《复读时去了传说中的衡水中学,看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三观被颠覆了》等视频也频频出圈,站内播放量破百万。

自2020年4月3日在抖音平台发布第一条视频起,短短一年多时间,凉子团队已经采访过800多位受访者,《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B站粉丝达131万,全网粉丝超1000万,《凉子访谈录》也收获了“B站2021情感年度up主”“知乎2021新知答主““抖音人气榜top1”等称号。目前,凉子团队已经出版了书籍《依然热爱生活》。

凉子在“眼界大开”网易知识盛典

暨网易视频创作者大会上

账号刚起步阶段,他笑称,他和合伙人陈磊是“连蒙带骗”地把亲戚朋友“忽悠”过来做测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普通”,在这个过程里,凉子用心地观察他们,走入身边人的内心世界,也摸索着从约采到后期制作的一系列流程。

一开始,凉子团队经常全北京地跑,没有固定场地,没有固定收入,还要面临房贷、车贷与家人对自己“无业游民”身份的不理解,当时的凉子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做成。“做自媒体就是九死一生”,凉子曾在视频里提到,《凉子访谈录》创立的半年多来,他与合伙人陈磊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变现路径,俩人在观念上也存在一些分歧。有一次在重庆旅游,陈磊给凉子打来电话,说我们可以做图书直播,以此打破变现困境,凉子并不同意这一建议。那天下着雨,凉子站在烈士陵园公墓前的一棵松树底下,打了一小时二十二分钟的电话。电话里,两人几乎一直在争吵。“我分分钟就想不干了”,凉子说。

长期以来的疲倦、心力交瘁却又看不到未来,让陈磊和凉子都变得极为敏感、焦虑,两人几乎不能同时待在一个屋子里,“去了之后可能就当看不见,互相也不理”。与此同时,类似的分歧和争吵可能两天一小次、三天一大次,双方多次吵到崩盘。直到12月,凉子团队接到一些商单,隐约看见一点点曙光,情况才逐渐好转。

大学时,凉子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同学大多会成为公务员,但他知道,体制内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考研失利后,他决心走一条不同的路——进入凤凰网时政资讯中心,负责新闻编辑、策划。

这种叛逆或许来自于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影响。母亲对凉子的要求很严格,即便在期末考试中考到全班40多位同学里的第13名,还在上六年级的凉子依然会被母亲责骂。初中时,凉子曾意外从寝室上铺摔下来,胳膊粉碎性骨折,休学半年。养好胳膊回到学校后,他怎么也跟不上教学进度。开家长会时,母亲被老师点名,回家后她只批评凉子,“怎么不好好学习,上课一直犯困?”

高中时,凉子就读于衡水二中,即便次于衡水中学,其教学模式也与衡水中学十分相似,每天上14节课,一个月放一天假,时间量度要精确到分钟,早饭吃三分钟,午饭吃五分钟。回忆起高三,他们在一栋筒子楼里读书,“就像监狱一样,围一圈铁栅栏封闭起来,逼急了你跳都没地儿。”没有什么娱乐的时间,也没有特别亲密的朋友,凉子“那时候也没什么理想,读书就是为了考学服务”。

“衡水模式”和父母的严苛要求让周围人对凉子的期待很高,父母希望他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凉子也因此十分努力,这令他的忍耐力极强,“做一件事,坚持到底,把所有人都熬走”。但同时,背负着太多外界给予的虚荣心,这也产生了更强的反推力——他渴望更自由的生活。

凉子

第二次叛逆是在凤凰网工作三年后——凉子发现新闻行业和自己的想象南辕北辙,“我想做一些纪实内容,想关注普通人”,但很显然,这与新闻“关注某些人”的特性并不相合。于是,他跳槽到今日头条。三年后,凉子又放弃大厂的工作,裸辞去了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

2020年,凉子拉上自己在凤凰网的前同事陈磊,俩人决定试试创业、做自媒体。在此之前,凉子接触的一直都是图文内容,他想试试视频,“其实当时也没想好是去做纪录片,还是做电影,只是想用镜头去记录一些事情。”电影学院教给了凉子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提供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就好像听障人士,虽然(他/她)可能不会用文字表达,但是他所使用的手语可能是一种更丰富和细腻的表达。电影学院重新告诉我一种语言体系,让我用这种语言去理解世界和社会中的人。”

尽管看起来,这一次次转向像是一次又一次的叛逆。不过凉子认为,这实际上是经过理性思考和权衡之后的结果,“有一天,你发现不管是在教育阶段,还是工作阶段,我们都在进行一种内耗、一种低纬度的竞争。一旦脱离,你发现这也就那么回事儿,它可能没那么重要。”

所以,30岁的凉子决定追寻自己的内心,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凉子和合伙人陈磊最初运营的账号名为《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北京青年”时,除了距离、疫情等原因,凉子提到,每个城市的人的生存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在他看来,北京是一个城市样本,“北漂”和原住民们混杂在这个大染缸里,年轻人在这里面临着几乎是最丰富的机会和最大的压力。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他想“用一个灵魂去触碰另一个灵魂”,在这些灵魂中找到相似与不同,一笔一划勾勒出青年人的群像。

五战上岸北京师范大学的沐沐(化名)、多门课程挂科、患上抑郁症的清华在读生小王(化名)、眼科医生陶勇、《谭谈交通》老谭警官、驻外记者王梦、花滑冠军张丹……年龄、身份、人生经历各异的受访者在《凉子访谈录》的镜头前,倾诉自己的人生故事,分享着自己的思考与体悟。

很多时候,直面自己需要极大的勇气,受访者对自我的剖析、对人生的讲述是痛苦的。为了让讲述者信任自己,凉子团队一方面会运用专业的态度和真诚、尊重的沟通技巧,另一方面会尽可能地让讲述者感受到他们的善意,保护好受访者。

凉子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主义”原则,账号成立之前,凉子和合伙人就对已有的访谈类节目进行过大量的调研和学习,还对身边人进行过采访测试。除此之外,在凤凰网做新闻策划、编辑的工作经历也让凉子得到了较为集中的采访训练。即便不列采访提纲,面对素人时,凉子依然能够凭着专业的采访技巧和对人本身的兴趣,高效、准确地找到打开对方人生故事的钥匙。

凉子和受访者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这种需要让受访者坐在了访谈室里。但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想让他们说真心话都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在对郭采洁的访谈《【郭采洁】进入娱乐圈非常打破我的性格…》里,凉子提前看过《对照记》里郭采洁与刘嘉玲的对话,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郭采洁的欲言又止。采访前,他对郭采洁说,“我觉得(《对照记》访谈里)你的哪个点、哪个情绪好像要出来,但是又低了下去。今天我们给你这样的机会,让你释放出内心,讲出一些真心话。”

听到这里,郭采洁眼圈倏地红了,这也让凉子很惊讶。他回忆道,“一位明星其实有很多采访、很多发声的机会,但是他们也很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去表达他们内心的困扰和思考。”《凉子访谈录》提供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情绪出口,而打开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你真的是尊重他们的,然后去理解他们”。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很多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凉子补充道。

账号逐渐受到关注,这也意味着视频内容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凉子团队一直秉承着自己的初心,尽可能地保护受访者,而不是消费对方。为此,从采访到后期剪辑,凉子团队坚守不能曲解受访者原意的原则。同时,团队会让素人提前了解,视频播出后将会给Ta的现实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并对其身份信息等进行“脱敏”处理等等。

在里,主持人提到他人对《凉子访谈录》是在消费苦难的质疑,凉子面对镜头说,“我们是非常排斥做这样的事情的,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你做一次可以。”停顿了一下,他抬起头,缓慢而坚定地说,“做一次都不可以”。

《凉子访谈实录:一个全网1000万粉丝的博主是如何炼成的》

在他看来,《凉子访谈录》与讲述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零碎的岛屿找到大海,互相依偎”。他说,面对每一个来这里分享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打扰,让他们讲述人生,我们记录人生。

等视频发布后,主人公引起了网友的争议,甚至谩骂,许多人也会质疑《凉子访谈录》,“采访归采访,这种故事最后,up主能不能引导一下正确的价值观呢?”、“为了博眼球,都开始做这些了嘛?”

但凉子认为,《凉子访谈录》只是对他人的人生切面做一个展示:有的人是这样选择的,有的人是那样做的。在千百种人生中,凉子认为,他并没有资格去给予正确与否的评判,“我只探寻真实的东西,我不关心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观察和记录,我们不做评价。”

录制现场

2022年1月1日,凉子收到了一封来自“一名普通的观众”的长信。毕业两年里,Ta考公、考研,在这个过程里逐渐没了信心、没了自己。Ta在信里写道:(《凉子访谈录》)不再着重于一对一对话这种形式和谈话技巧,更注重谈话者本身、你们的观察,社会给每个人、每个时代的痕迹都能通过不同的谈话者表现出来,就好像标题所说的“只关注人本身的存在”……你们的访谈,让我感觉到人的力量。

看过凉子访谈录的多期视频后,迷茫的Ta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信的结尾,Ta写下自己观看凉子节目后最大的的感受:生于平凡,也归于平凡,平凡中也有平凡的力量。褪去光环,直面人生,正视自己,然后找到自己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2022年2月1日,这封信出现在了《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的微博年终vlog上。

从2003年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明确提出了“We Media”这一概念开始,自媒体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20年。过去人们将自媒体框定在“单个的个体”范围内,而现在的自媒体不单单是指个人创作:只要是传递自己的声音,都是自媒体。

2015年被视为短视频“元年”,之后,我们进入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黄金年代,大批内容创作者涌入到自媒体行业中。但2018年之后,传统媒体乘上了媒介融合的快车,自媒体原本的优势不再显著突出,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自媒体行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更是让更多人认为自媒体行业走向了没落。

但凉子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所谓“自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也许图文自媒体的热潮已经过去,又或者说短视频的蓝海市场确实正在逐渐缩小,凉子停顿片刻,仍坚定地说,“但自媒体的黄金时代,肯定没有过去。”

“只要你是一个创作者,无论技术怎样革新,无论是元宇宙还是区块链,其实创作者都无需慌张,自媒体最关键的是创造力,是表达力。”

凉子参加节目《开场白》

《凉子访谈录》创立时,人物纪实访谈并不是一种新鲜的创作形式,近年来走红的访谈节目也不在少数,比如《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等。但凉子提到,那时的互联网平台并没有《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这类集持续高产、优良品质和恰到好处的网感于一身的账号。极简的拍摄环境、极具吸引力的文案、恰当的视频时长、真实而复杂的人物故事,这些都是凉子团队在一次次的视频制作过程中摸索出来的,这也是独属于《凉子访谈录》的风格。正是抓住了市场的空缺,加上视频内容的专业性、创造力与表达力,《凉子访谈录》逐渐走红。

自媒体赛道正处于一个处处是红海市场的阶段,每位自媒体从业者都难免焦虑、不安,但凉子认为,只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独有的理解和把控并理解其节奏,才能够平衡自己的心态。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接下来的事情需要慢慢等待,慢慢前进。

采访最后,凉子提到,自媒体从业者也许可以尝试把创业能力融合到新的媒介中去,进行适度的调整和迭代。“我最后一句话就是,自媒体的黄金期不仅没有过去,反而会更繁盛,未来一定有一片广阔天地是属于自媒体的。”

Q:您可以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谈谈进行自媒体创业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吗?该如何面对呢?

凉子:走红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难关就是涨粉,这是最现实的问题。涨粉过程中有几个阶段,100万粉丝量是决定一个账号能否成为职业自媒体的关键节点。100万作为一个初级门槛,能够证明账号主体的创作能力以及网友对账号内容接受程度。100万大关往往会筛掉99% 的尝试者。

若有幸熬过了第一关,当粉丝量达到300万时,会迎来第二关——变现的压力。粉丝量在100万以内的账号还有自由的空间去做纯粹随心的作品,甚至可能是粗制滥造的,但是能够撑到300万,作品一般是比较成熟和专业的,内容具备一定的独特性,更新频率也需要是固定的,这也意味着投入的精神和物质成本需要非常高。变现途径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该账号是否能突破瓶颈期,所以要想办法扩充团队或者是找到一些新的增长点,才能渡过这个阶段。变现路径尤为重要,需要找到一个可能足够赚钱的方法足够支撑一个小团队的运行,这一关的幸存者往往只有10%不到。

粉丝量达到300万,在短视频平台仅属于中腰部创作者。是否能够达到1000万,决定了一个账号能否成为平台的头部作者,成为头部作者就需要有非常深厚的积累。此外,这对创作者的抗压能力、经营运作能力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是否寻求资本的支持,或是入驻MCN机构,都是头部作者需要面临的选择。

除去基本的涨粉的问题,账号本身的经营也困难重重。做自媒体向来是件苦差事,能长期坚持下来的人已经是少数。就像挖水井一样,只挖一两米不可能有水,而上传短视频也是一样的,许多人仅仅上传两三条没看到成效就丧失了动力。如果你在拍某种类型的话,不做个二三十条,你可能连入门都没有。

同时,在前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媒体创作者都是没有收入的,即使签约MCN机构,也不会有很大数额的分成,仅仅可以获得基本收入。而且,创作者同时承担着创作的多种压力。能够过关斩将存活的自媒体,发展到后期有一定粉丝量时,也许会因为积累不够深,能力不足以承受这样的关注度。你会发现你就被掏空了,你给不到新的东西了,你每天在做同样重复的东西,但是你又不涨粉,你的点赞、互动都在缓慢下降,粉丝量在下降,商业价值也在降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很多人就会在这里止步。

少数有能力的人做到了平衡,之后就需要考虑账号的专业性经营,如何做到持续发展?是否要签约 MCN ?是不是要有自己的商务合作?是不是要与平台合作?是不是要与资本合作?对账号的规划也不再是简单的一年两年的策划。

Q:您是如何理解视频媒介及其未来的走向的?

凉子:我之前在媒体是做图文内容的。我当时就一直觉得视频内容肯定是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承载更多形式的,这是一种理解。所以我后来专门去进修了一些跟视频相关的内容。但是我觉得你的创作能力和对一个事物的理解才是核心。有思考的内容通过媒介的变化也能够让信息更加丰富,但媒介对主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Q:《凉子访谈录》定位于制作中长视频或者更长的视频,似乎跟现在视频越做越短的趋势相反,您是如何看待这种风口或者转向的?

凉子:首先你要对你在做的内容有个理解,我们能用一张图表达内容的时候,为什么要把它拍成视频?我们能用三分钟视频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十分钟或者说一百分钟?我们能拍一个微电影,为什么要用120分钟的电影去表达?

因为不同的题材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能承载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像我们的视频承载的是更多关于思考、关于成长的一些东西,是需要人去沉浸的,去安静地体会这个讲述者所表达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视频会变长。

此外,视频越来越短的趋势也是没有依据的,现在短视频和长视频平台是共存的,例如抖音和快手,你也可以看到它们的增长的出现了瓶颈。B站作为一个中长视频的平台,势头还是不错的。抖音在去年也推出了中视频计划,现在他们也在鼓励创作者制作超过 3 分钟以上的视频。市场有短视频的需求,也有长视频的需求,而且双方都在发展,我觉得它们的消费总时长其实都是在提升的。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原标题:《《凉子访谈录》创始人凉子: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