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拍场一瞥︱山河故人——黄警顽抗战时期信札

罗逊
2017-07-01 12:48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希鲁先生:

弟以羁旅职务,久疏音讯,思慕之忱,未尝或忘也。屡辱雅望远寄大作等,深滋感幸。现当救国急切之时,知仁兄爱国,热诚不后他人,向学生及民众宣传。国难临头,敌人已打到常州、嘉兴,我们未亡的西南人士在此非常沉痛的时候,该怎样含着泪、撑着气、埋下头,坚定了意志,讨论“此后怎样工作”的方针?愿昭通每个机关,每个团体,每个个人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决定在最后方实行之。各省避难来滇及移厂商的日多一日了。

遥祝

新年听捷音!

弟黄警顽13/3

黄警顽信札

这是黄警顽先生写于抗战期间的信。作为商务印书馆的老人,黄久已被世人遗忘。今年是商务创建一百二十周年,也没见到特地纪念他的文章。

这倒也不奇怪,学徒出身的黄警顽,由店员进阶为交际科科长,若论资排辈,在商务群英中恐怕在一百名开外。但在陈原对胡愈之的访谈中,胡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位商务人,一位是王云五,一位就是黄警顽。胡愈之几乎终身对王云五看法不佳,而对1907年入行、1947年离职的黄警顽则非常钦佩。

胡愈之说,“那时商务印书馆在四马路的门市,随便可以去看书,看书不要钱的。售书时黄警顽就站在旁边,新书出了,黄也在新书旁边。时间长了,甚么人来看书,甚么人买书,买甚么书,黄都晓得.....那时开架卖书,容易被偷,黄在场时,书是不容易丢掉的……黄警顽记性特别好,他联系了很多很多读者作者”;“他是商务最特别的一个人”,而“别的书店没有这样的人”。

当年的“交际博士”,留存影像极少,中立者为黄警顽

黄警顽(1894-1979)大概是这样一类人,在世时交游满天下,也常常和朋友言及家世、一诉衷肠,但考较其生平,又没有多少旁人能道明白。幸而黄警顽生前留有两篇自传,其一为《良友》第五十期(1930年)所载《二十年社交经验谈——交际家黄警顽自述》,黄时年三十六岁;另一篇是曾收入《商务印书馆九十年》的《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四十年》,此为七十岁时口述。黄的文字极其平实,就算是运动频频的年代所作的口述,也从不菲薄故人,实在难能可贵。文章不需转述,这里只谈这封信。

《良友》第五十期所载黄警顽口述

信的落款为3月13日,信中提到战火殃及常州、嘉兴,回顾战事,1937年11月19日,嘉兴沦陷;11月29日,常州城破,此信当为1938年3月写成。常、嘉地理位置重要,尤其是嘉兴,淞沪会战爆发后跃升为交通咽喉,后成为南京保卫战初期的战略核心。写这封信时,当地战事已过四个月,想必远在云南也必有耳闻,为何仍在此间提及?

这与商务印书馆的人事有关。商务的一哥张元济,籍贯就是海盐;其他旧人如平湖徐调孚,桐乡陆费逵,桐乡茅盾、金仲华等,都隶属嘉兴府。常州就更为人才鼎盛了,1916年,二十岁出头的茅盾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的舍友谢冠生向他介绍商务的人事说:“编译所中的国文部(部长庄俞,武进人)专编小学和中学教科书的人是清一色的常州帮。”据统计先后进出国文部的常州人有近百人,如蒋维乔、庄俞、陆尔奎、谢观、谢仁冰、孟森、恽铁樵、吕思勉等,这就是所谓的商务“常州帮”,当然,其时被恭称为“阳湖耆宿”。

受信人“希鲁先生”又是谁?黄警顽人脉极广,没那么好考证。文中提到“西南”,蒋君章在抗战时期著有《西南经济地理》,“参酌各家所说,及国防经济上彼此相依的特点,定川黔桂滇康五省为西南”,范围依然很大。幸而提到“滇”,又及“昭通”,可知为张希鲁先生(1900-1979)。

张是昭通南城人,时任教于省立第二中学(也在昭通),一位云南的中学老师,怎么就和上海闻人联系上了呢?一种可能是邮购图书,包括订购教材等业务产生的联络;另一种可能性也存在,考张希鲁生平,1934年,他用积攒的薪水加上云南教育厅的资助,取道四川,沿长江东下考察文物,后又北上访学,历时一年半,其间曾抵浙江,可能于此时与黄警顽谋面。据郑逸梅回忆,商务发行的教科书,销路很广,利润很丰,当时的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纷纷参与竞争,而教育界人士对助销有很大帮助,“交际博士”黄警顽作为这方面最突出的人才,凡外地学校的校长及教务主任来沪,他不知则已,知必躬自招待食宿,引导游览,尽数日之欢,谈笑间“顺便”请他们下学期多多采用商务课本。

张希鲁

民国二十年张希鲁在云南省立第二中学时的课表

张希鲁游历北京后的题字照片

张希鲁虽在中学任教,但实是极有才学之人。他毕业于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云南教育落后,据潘洵主编的《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统计,1912-1938年间,云南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学子仅两千五百七十五人,毕业于省立大学的只有十分之一。省立中学也只有二十九校(其中十三校有高中),教职员共计六百一十七人,其中受过高师教育的很少。张少年家贫,多受当地师长资助,回昭通任教应存报效家乡之念。此外,张希鲁多次在昭通等地主持考古发掘,东游期间也曾去苏州拜访章太炎及云南名宿李根源;后去北平拜见容庚,并参与容氏主持的“考古学社”,《考古学社社刊》第四期上就载有张撰写的《跋楚雄新出土高公墓志》。信中提到张希鲁屡次“远寄大作”,应包括张于1937年成书的《滇东金石记》和《昭通汉金石》,或许张希鲁希望经黄警顽引荐,谋求出书?可惜抗战爆发,恐怕商务也无暇他顾了。

《考古社刊》第四期,作者均为一时之选,1936年出版

张希鲁1937年著作两种

据文意这应是覆信,抗战军兴,远在昭通的张希鲁致信给这位上海的朋友问候平安并了解军情。1937年,黄警顽自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起就投身前线抢救伤兵,后又在后方救济难民,自述“出生入死,倒也遇难呈祥”。到了1938年,上海成为孤岛,商务印书馆的业务直线下降,工作清闲,他把大部分时间转用到社会救济上。由于善交际,耳濡目染的资讯极多,黄警顽在信中体现出极佳的见识。写此信前一周,即1938年3月7日,陈立夫在重庆就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上任伊始,他即对战时教育发表系列讲话如《告青年书》等,简而言之,可用“战时须作平时看”概括。同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把这个意见写入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教育为立国之本,整个国力之构成,有赖于教育,在平时然,在战时亦然。” 由于抗战的客观局势,所谓“立国之本”的教育,其根基只能立足于大后方。黄警顽对张希鲁提到的“含着泪、撑着气、埋下头,坚定了意志”,可以说是纲要的形象化。

陈立夫

商务印书馆新书广告正面

商务印书馆新书广告背面

信尾提到“各省避难来滇及移厂商的日多一日了”,据《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通告迁都后,不仅宣布把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基地,同时也给广大内迁民众指明了方向。人口真正大规模涌向西南自1938年开始,沪宁杭及沿海沿江轻重工矿企业面临被日军摧毁、占领的威胁,“工业西渐”的工厂内迁也随之展开,昭通自古为四川、贵州两省通往云南的门户,其时也是纷乱异常。

鸟瞰国破后的山河,写信后的第二天,台儿庄战役开始,龙云组编、卢汉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在陇海路兰村、民权一带集结,其中182师由昭通子弟组成,一个月的恶战,三千三百九十八名昭通籍子弟兵牺牲,阵亡人数为滇军之首;信寄出的下一月(1938年4月),西南联大迁入昆明;而早在1937年12月,“筑路抗日救国运动”开始,云南军民开始修筑滇缅公路(昆明至畹町);而以昭通为枢纽的川滇铁路也在加紧勘探中。

昭通机场地图

抗战才开始,之后的漫漫岁月黄警顽与张希鲁如何度过?张仍在昭通诲人不倦,同时继续学术研究。有一封1939年魏建功写给李迈先、刘重德的信,多次提到张希鲁,如“转下张希鲁先生大著,乱离中犹获助益,感愧何如”、“张先生跋汉建初器与虫鱼器,形制究应何称,颇感兴味。手头无图录可资参证,殊悒悒尔”,可知张仍与一流学人保持密切往来。《昭通教育志》有“张希鲁”条目,提到他抗战期间担任语文、历史老师,多讲民族英雄抵御外侮的史实,鞭挞卖国求荣的奸臣,以此激励和培养学生。

国立北平图书馆致张希鲁信札

而黄警顽就没这么幸运了,也是由于结交三教九流的关系,一些被日军逮捕的人所交代的口供牵涉到他,1944年初,时为《申报》社会服务处处长的黄警顽被宪兵队从报馆带走,在北四川路关押了一个多月,多次严刑拷打;不到半月,又因当年春节时游击队员寄给他一张贺卡,再次被关押三天、痛打两次,此后长期住院,直到抗战胜利。

黄张二人,一好交际,一好学问;一身处都市,一偏居西南,实无类同之处。但细究两人生平,竟多有相似之处:父辈均是科举之家;家境都贫寒,学业难以为继;同为晚婚(黄三十九岁,张四十一岁);都从事着最合自己天性的职业。

黄警顽小学毕业后,去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书业补习学校面试,时主其事者如张元济、蒋维乔、陆费逵诸先生,都认为黄生性活泼而于交际上有几分天才,就此录用;在张早年的同学邓象华、蒲汉英以及老师袁嘉谷眼中,张希鲁学生时就极嗜考古。

两人都身无长物,据浦汉英作《西楼年谱摘要》,1941年6月6日,张希鲁曾备好遗嘱寄给他:“当此寇机肆虐之际,祸福不测,不特我应立遗嘱,即众人亦应如是,以免身后亲族纠纷。余平日治学所藏多书籍,次则古物。今日处此危局,若余意外发生,书籍烦各位知交开一联席会议,估价出卖,将其代价以印余之作品;古物请各知交贡献与政府。”黄警顽也是留不住钱的人,他自奉甚俭,完全没有交际家西装革履的派头,只是个“常年布袍一袭,布鞋一双,其貌不扬的人,有几分像个乡村教师”。但他心存墨子兼爱之念,并自言“居常仰慕晏平仲为人,勉尚侠义”,对朋友尽力帮忙,不分畛域,无论老小贫贱。许多人自南洋或远省来求助于他,甚至如“沦落上海的白俄”、“热心复国运动的高丽人”,他都不惜解衣推食。每个月的进款,差不多有百分之七十是拿去助人,以至父丧几不能尽礼,后蒙李拔可、王仙华提请公司赙赠百金,才得以渡过难关。

黄警顽短文《我认识的朋友有几十万人》

袁嘉谷致张希鲁短札

1949年后,黄警顽去了北京,张希鲁仍留在昭通,但都在教育系统(中央美术学院,昭通专区第一和第三中学)工作,黄已全无用武之地,张尚能春风化雨,只是不知二人是否还有联络;两人旧时代著作颇丰,新社会再未有出版物;历次运动中,黄1957年被打为“右派”,被迫退职,回上海蜗居;张1966年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夫人梁绍美自杀;1978-1979年,两位身心俱疲的老人相继谢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