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施一公又挖人了!这次,他直接挖角德工程院首位华人教授院士

2022-03-21 17: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又一顶尖学者归国加盟西湖大学,并且,还是全职的!

前不久,曾安平的个人信息正式录入西湖大学官网。这意味着,这位曾经的德国国家工程院第一位德籍华人教授院士,正式回归。

曾安平

归国后,等待着他的职位是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讲席教授、校级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创始主任,并领导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实验室。

而起初打动他回国的,正是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态度:合成生物学领域,我给你绝对的自由!

这一次,我们要重塑生命

充分支持领域实验室建造、给予科研方向绝对自由……

施一公力邀曾安平回国,很明显,就是要为合成生物学铺路。

合成生物学,真有这么重要?

想理解这个新兴概念的重要意义,还得从它和传统的生物学概念的比较来看。

生物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浪漫点说,一株植物的花开花落,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甚至是一个细小微生物的短暂一生,都与它相关。

为了摸清楚这其中的规律,生物学家们往往需要通过解剖、提取基因链等手段,去摸索一个生命体的内在构造和发展规律。

但合成生物学却刚好相反。它的研究过程更像是在“搭积木”,先从最基本的零部件开始,一步一步将它们组合成一个人工生物系统,再让它们按照人们既定的路径运行。

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80年被提出来的,起初,用来表述基因重组技术。但随着分子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家们发现,它能做的还有很多。

于是,在2000年的美国化学年会上,合成生物学被重新提出来。

而2003年,国际学界正式把它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和工程方法的人工生物系统研究,并将工程学原理与方法应用于遗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领域。

到了这里,合成生物学的“野心”逐渐明朗了起来——如果说,传统的生物学概念让我们学会如何理解生命,那么合成生物学要做的,就是重塑生命。

抢的就是先机

不得不说,“重塑生命”的口号,确实让一批科学家燃起来了!

2010年,美国文特研究所的克雷格·文特就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思路,带着研究团队成功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细菌物种,并给它取了名字——“Synthia”。Synthia的诞生,完完全全依据的都是人工合成方法。甚至克雷格·文特还在这个新菌种上打上了自家的“水印”,这样一来,此后新合成的细胞颜色会和原始细胞有所区分,方便日后的辨别和区分。

这次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合成生物学的未来——疫苗的生产、药物的改进、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制造、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等等。只要掌握了构建遗传密码的方法,这些在未来都不是问题。

而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抢占先机。

2021年9月,北京香山科学会议第S64次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定量合成生物学”,专门针对我国发展合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研讨。而广东、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区)发布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也都明确提到了有关合成生物学的规划和意见。

有人会问,这么看来,我们的起步时间是不是有点晚?别人毕竟已经做出来一定成果了。

的确,从时间上看,国内合成生物学的起步确实稍晚于其他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上,真的落后很多。

早在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生命科学协会就做过统计:2013年,我国就有科学家提出了基因组复制工程的连续进化概念。而合成生物学领域内涉及的一些重要技术,如负责基因组片段靶向克隆的CATCH技术、C-Brick体外DNA拼接技术等,我们也早有相应的研究成果。

合成生物学,从其概念来说,就注定是一个多领域深入交叉的学科。

技术过关,方向清晰,在这个新兴领域不难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为什么是曾安平?

西湖大学,或者说施一公看好曾安平,并非没有道理。

回国之前,曾安平的重点研究领域是电驱动生物合成技术、一碳化合物生物利用,以及具有催化性能的智能蛋白质生物材料。他率先把系统生物学及基于蛋白质结构的合成生物学应用于工业生物过程研究,是国际上这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顶尖学者之一。

而在这些成绩之外,曾安平的身上始终有一种科学家的劲头,只要认准了一个方向,就敢做、敢拼。这种劲头,在几次面对科研道路的重大选择时,都让他一往无前。

曾安平在德国做博士论文实验

曾安平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发生在他即将从北京石油化工研究院毕业的时候。那时,他已经开始准备托福考试,并且联系到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工热力学领域泰斗,想要在石油化学方向继续深造。

可正当其时,他的导师却给了他一个颠覆性的建议:到德国去,趁着年轻,改学生物技术。

曾安平知道,导师的建议,必定是基于对国际相关领域技术及未来的预判。所以哪怕内心忐忑,他还是选择听从导师的建议,转而准备德语入学语言资格考试,并顺利进入德国布朗瑞克工业大学攻读生物化工博士学位。

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安平也迎来了他科研路上的第二次重大选择——准备教授资格论文。

曾安平获得教授资格后与Deckwer教授合影

曾安平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工业生物技术,属于当时领域内的大冷门,甚至连相关术语都没有被正式提出。另一个则是以动物细胞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学技术,虽然属于热门方向,可他在德国的导师却在这一领域研究甚少,几乎没办法给他建设性的意见。

那时,曾安平在德国工业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小有名气。但由于一个中国人在这所学校当教授几乎没先例,要准备好论文对他来说也并不容易。可他还是咬咬牙,选择了冒险把两个方向都做起来。

从此,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别人用一倍的时间,他用双倍补起来。最终拿出了两篇不同领域的优秀教授资格论文,先后获得两个领域的教授席位。这在当时的德国,是第一次。

曾安平在未来的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

这一次选择回国,是他科研路上的第三次重大转折。

2020年,由他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全德重点研发计划——“电生物合成技术的生物电化学及工程基础”刚刚正式启动,相关科研经费预计超过1000万欧元。于此同时,他也被评为德国工程院第一位华人教授院士。

几乎没有人理解,曾安平为什么愿意放弃这一切,全职回国。

但在他和施一公的对话里,似乎可以窥见答案。

回国前,曾安平问施一公:“你对我有什么期待?”

施一公说:“我对你没有期待,只希望你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言下之意,在西湖大学,我会给你科研方向的绝对自由和绝对支持。

也就是这句话,打动了曾安平。

对于一个敢想、敢拼的科学家和一个新兴领域来说,自由,就意味着无限可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