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观察|终结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仅靠呼吁是不够的
近日,中组部、教育部联合召开座谈会,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高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表示,要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反对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和引进人才,反对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据《经济日报》)
东部高校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的问题由来已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有著名的“孔雀东南飞”之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高校“东强西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不能及时拿出解决办法,问题将更加严重。
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才流动是自由的。众所周知,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条件更舒适,当地高校给出的待遇更优越。因此西部高校教师对此表示向往,实际上无可指摘。若把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界定为“不正当手段”,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不符合人之常情。如此看来,所谓“不正当手段”的说法至少是存疑的。
那么,如今这一局面又是如何造成的?根源还在于教育行政化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双一流”大学的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参考标准是一个学校或学科中拥有多少头衔显赫的学者。所以,一旦西部高校中涌现出“千人学者”或“长江学者”,自然会被财大气粗的东部高校挖走。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归根结底,不改变以所谓头衔而非实际教研教学水平评判高校学者的现实,要让东部高校“高抬贵手”是不现实的。
同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拥有中科院院士数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前10所高校拥有的人才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达40%至45%,而前10名高校中没有一所西部高校。实际上,目前国家对重点大学的投入多为项目审批方式。而越是排名靠前的高校,也越容易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青睐;而有志于学术的学者,也更倾向于投身那些掌握优质资源的高校。
不妨再看看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2017年部门预算。预算排名前10位的高校中,有7所在东部地区,预算均超过100亿。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仅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三所。同类院校中,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总体经费上也要充足很多。
要改变现状,仅靠呼吁是不够的。反对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抢挖人才的呼声,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为何情况没有得到改观?关键还是缺少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今年的毕业季,二线城市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一流人才。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西部城市的高校欲留住高端人才,或可借鉴此类做法。总而言之,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投入。
另外,教育需要市场化,但不能完全市场化。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主动进行适当干预,拿出有效的办法,对确实使出“不正当手段”挖人的高校,应及时叫停、追究责任。对西部高校,应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淡化学者头衔的重要性、在拨款上向西部和东北高校倾斜、改变项目费用行政审批的方法,都是有关部门大有可为之处。
要维护学术界的一片净土不受利益的污染,让高校学者们能够有尊严地活着,必须保证他们没有生存之虞、后顾之忧,获得公正、公平的待遇。做好这一点,西部高校才会有留住人才的底气。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