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顶流冰墩墩上太空当助教啦!

2022-03-23 22: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南开大学团委 南开大学团委

天宫课堂开课啦

来看太空的奇妙现象

顶流冰墩墩上太空啦!

3月23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我们带来了有趣的“天宫课堂”。三位宇航员向同学们展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

在太空抛物实验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助教:冰墩墩。被抛出后,助教冰墩墩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跟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是相同的。

王亚平老师手里拿着可爱的冰墩墩

20

21

2021年10月16日

还记得2021年10月16日的那个凌晨黑夜吗?一束承载着无限期许的火光在万众瞩目之下划过了甘肃酒泉发射中心的上空,人们欢呼着,呐喊着,激动久久不能平息。此时此刻,卧在神州十三号飞船里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将远离地球,进入漆黑的太空,直奔中国天宫空间站,去完成六个月之久的孤独之旅。

如今,距离发射已经过去158天,神州十三号乘组在轨驻留已经有五个月。在这一百多天中,神州十三号乘组已经顺利地进行了两次出舱任务、多项科学实验以及空间站在轨维护检测,同时完成了百日驻留、太空科普、太空跨年、关注冬奥,写下了多个中国航天的记录。

在镜头前,我们看到的是带着光环的航天英雄,他们有条不紊地在核心舱中工作、生活,忙碌之中带着喜悦和激动。

而在镜头后,我们往往看不到的是“逐梦”途中的“太空人”,他们日复一日地训练、筹备,绝望之中靠着信念支撑。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任何一位成功的宇航员都不是浑然天成的,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训练和磨砺。

从1998年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到2008年成为“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曾经做过多次备份航天员,多次与正式执行任务擦肩而过。

在这数十年间,翟志刚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各项航天训练,这其中包括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前庭功能训练、失重飞机飞行训练、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噪声体验、飞船着陆冲击体验、振动体验、心理训练等等。

最令人发指的航天训练要属“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

在这项训练中,航天员要坐在人工建造的离心机内(如上图),身上布满心电、脑电、血压等仪器、仪表的电极和导线,在每个细胞的重量被甩到十几倍的超重环境中努力维持意识清醒,并在一段时间内坚持这种状态。

这种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在适应之前,航天员必定会经历一个适应困难期,呕吐、晕厥、甚至是吐血都是常有的事。

像这样强度极大、损害极高的航天训练,翟志刚坚持做了十年之久。

2008年“太空漫步”之后,翟志刚又将自己的经历重新归零,开始投身准备下一次航天任务,也就是如今的神州十三号任务。

很难想象

十三年后

如今已经55岁的他

带着全中国人的希望

再次出舱踏入太空

可以说

翟志刚真的是在太空中

刻上了自己岁月的痕迹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孤身赴天际,家人倍思念”

成为一名航天人,也就意味着把自己的生活献给了航天事业。

航天人没有所谓的“朝九晚五”,没有“九九六”,没有“零零七”,他们只有日复一日的训练和任务,经常要到坐落在荒山野岭的训练基地,一去就是两三个月,很少有家的概念。

王亚平作为此次任务的女航天员,也是一位五岁女儿的妈妈。为了航天事业,王亚平错过了很多女儿生命中重要的时刻,女儿也时常因为想妈妈而大哭。

在神州十三号发射当天,王亚平五岁的女儿也亲临现场,她坐在大人的肩头上,红着眼圈喊着:“妈妈,妈妈……”

不知道今年除夕,当亚平的女儿在看到妈妈用灿烂的笑容从太空发来祝贺时,会不会理解妈妈一些?会不会在淡淡的失落中,有着强烈的自豪?

既然选择航天,就势必要在生活上做出牺牲。这一点王亚平懂,王亚平的家人们也懂。怎奈亲情是千丝万缕的连结,彼此的想念越想淡化就越浓郁,每每提及还会让王亚平和家人们潸然泪下。

当初离别时,母女两人相互许下的诺言,王亚平已经逐步实现了——她在太空为全国的孩子们授课,也和自己的女儿通过视频隔空互动,分享太空中的生活趣闻,好比“从太空中摘星星”。不知道亚平的小女儿有没有像当初承诺的那样“照顾好姥爷,好好学习”呢?

相信她是做到了的。

2022年的太空除夕

400公里的距离

对于航天事业来说是一件小事

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一件大事

令人欣慰的是

航天员们与家人之间的连结

并没有被这个距离阻断

彼此之间反而是依偎得更紧

共同奋进,共同成长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

“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是经过层层选拔后最优秀的航天员,可那些没有登天、从未进入公众视野的航天员,也经历了与他们同样的艰苦训练和磨砺。遗憾的是,他们在选拔中因为极微小的不足与登天任务擦肩而过。

邓清明,这位中国首批宇航员团队的成员,也是唯一一位没有上过太空却仍在现役的航天员,二十多年来一直隐匿在队友们的高光时刻里,在他们临行前默默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他曾说:“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邓清明曾经历过结石手术,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继续作为一名太空人的想法。为期一周的负6度卧姿训练,为期一个月的水下封闭失重环境训练,邓清明都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他几乎看到了自己“太空梦”实现时的样子。然而,命运又和他开起了玩笑:邓清明再次航天任务无缘。

难以想象,饱尝辛酸之后未见彩虹究竟是怎样的痛苦。可邓清明却仅仅用几秒钟就将自己心中千万种交织的情绪抛开了,转身向自己的战友送上最温暖的祝福:

“海鹏,祝贺你”

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从三十二岁到五十五岁

多次逐梦后又多次落空

多次备份后又重拾信心

邓清明用他二十三载的年华

对“中国太空人”

做出了最朴实却又最动人的诠释

更可贵的是,邓清明的女儿邓满琪,在父亲这种默默奉献精神的感染下,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航天的队伍。

曾经那个埋怨父亲“为什么你总是上不了天啊”的懵懂女孩,如今越来越能体会父亲的辛酸和苦楚。这么多年来,小邓既没有得到父亲的陪伴,也没有看到父亲上天,但她却收获了那颗父亲带给她的航天精神火种。

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大多数人都像邓清明一样,很少有人能成为进入太空的光鲜亮丽的名人。但在我看来,这些默默工作的航天人也理应被大众们看见。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神舟系列工程22年来迅猛的发展和航天事业的一次次突破。

三名航天员计划在今年四月中旬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四月中旬,正值谷雨时分,春意盎然。祝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返航,圆满完成任务,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你们回家!

部分图源自央视新闻、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文案:王赛麒 叶茜林

排版:王赛麒

编辑:叶茜林

参考文献

[1]飞天时代楷模 邓清明:十八年等待 永不停歇备战的脚步,林孔仕,央广网,2018-02-01

[2]我的“太空人”岁月,何瑞琴,读者·校园版,2020-05-19

原标题:《顶流冰墩墩上太空当助教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