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废钢铁、废塑料、废电池,抛弃了是垃圾,回收了是资源

2022-03-25 12: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杜依淇、朱珂影、伍甜甜 

随意抛弃的是“垃圾”,回收成功的是“资源”。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0)》,2019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约10万家,从业人员约1500万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玻璃等十大品种回收总量约3.54亿吨,同比增长10.2%。回收总额约9003.8亿元,同比增长3.7%。

废钢铁回收量排在第一,回收额也最高,占比均超过总量与总额的50%。废钢铁、废纸、废塑料是再生资源回收量的前三名。回收额方面,前三分别是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和废塑料。

废钢铁:“绿色钢铁”彰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作为再生资源回收的“大头”,废钢铁炼钢相比铁矿石炼钢,每吨可以节约1吨标准煤,减少2~3吨铁矿石开采和4~5吨原生矿开采。实现废钢铁的有效回收利用,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还能减少二氧化碳及固体废物的排放,有助于钢铁工业节能降耗。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发展“绿色钢铁”是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2015年,我国钢铁企业多采用铁矿石,铁矿石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高。随着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变化、国家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督查力度的不断加大,钢铁企业特别是废钢铁加工企业迎来发展时机。2017年,受全面取缔“地条钢”的影响,废钢铁资源量不断攀升,导致废钢铁价格持续下跌,废钢铁替代铁矿石的成本优势逐渐显现,钢铁企业加大废钢铁使用量。

废电池:一次性废电池减少,可充电废电池增加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主要有两种:梯次利用和回收提取原材料。前者是将已退役的动力电池拆解重组后,应用到储能等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后者则是提取报废电池中的钴、镍等价格昂贵的金属材料。

随着用电器具变化,能够充电的二次电池使用量及回收量增加,而不能充电的一次电池消费量及废弃量有所下降。近几年废铅蓄电池产生量将迎来峰值,由于锂离子电池正在逐步替代部分铅蓄电池,废铅蓄电池产生量将有所减少,废动力锂离子电池产生量得以进一步增加。

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则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及新兴产业发展的突出代表。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爆发式增长,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分别有所上升。

废塑料:拒绝“洋垃圾”,处理好“国产垃圾”

塑料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不可或缺之物,在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大量废塑料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可降解的废塑料暴露在空气中可以实现部分降解;不可降解的废塑料可作为垃圾固形燃料用于发电,经工序处理后也可成为塑料颗粒,用作塑料再生料。

如今,废塑料回收利用方式日趋多元。2021年,每日鲜语联合陶氏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用废塑料改性沥青,铺就中国第一条长300米的废塑料再生环保路,与常规纯沥青铺就的路面相比,聚合物改性沥青路面性能更优异且经久耐用。

废塑料是“洋垃圾”中的重头。2017年,我国出台“禁废令”之后,废塑料进口量骤减 99%,从超过500万吨骤降至几万吨;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向“洋垃圾”说“不”的声音与行动越来越坚决。废塑料进口的减少使得国内废塑料总供给量和总回收量减少,废塑料价格维持高位,刺激了废塑料回收积极性和废塑料回收体系的不断完善。

不仅是废塑料,各品类的再生资源进口都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再生资源进口量较2014年有所提高,但从2016年开始,再生资源进口量逐年减少,到2019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五大品种再生资源进口量为 1349.4万吨,同比下降 39.8%。其中,废纸进口量占比最多。

再生资源进口量的下降与我国对待固体废物污染的态度、政策相适应。生态环境部称,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缓解原料不足,中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中国的工业资源短缺,然而,伴随着工业原料固体废物进口,大量“洋垃圾”也通过非法渠道流入境内,“洋垃圾”逐渐发展成庞大的灰色产业。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为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转型发展,2018年起,我国陆续出台多项规定,限制固体废物进口。

循环经济的新时代道路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迅速,根据天眼查相关数据,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成立总数已达52.8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势头迅猛,5年内共成立了42.7万家新企业。但从注册资本来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化、规范化程度尚有不足。

从地域分布来看,由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以山东、广东两省最为突出。两省处于存续状态的企业分别达到42660家和43159家。

作为环保事业的重点领域之一,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近年在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并逐渐从后端走向前台,深入居民生活的点滴,带来愈加明显的变化。综合2016-2020年五年报告,再生资源行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有以下3个关键词:

关键词1:政策支持

 2020版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报告中,“政策助推行业转型升级”成为第一大特点。而在此前2016年的报告中,“政策支撑不配套”是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存在的一大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下,再生资源回收作为环保事业的重要环节愈发受到重视,各类政策相继出台,助力行业发展。

 2016-2020年,再生资源回收报告和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梳理的“行业十大事件”中,共出现26个涉及行业发展的关键政策。这些政策文件名中,“推进”“规范”“意见”出现频率高,可见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视;“塑料”“固体废物”作为单独的回收品类,被提及的次数也较高,是回收行业的重点关注对象。

2017年被业内人士称为“政策元年”,出现了较多推动行业发展的政策。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全面整顿“地条钢”,到《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废旧衣服、废家电拆解等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工作方案》,一系列再生资源回收政策的颁布,为回收企业规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些政策的内容涉及面较广,除去“再生资源”“回收”这样的行业名称外,词频相对分散。从动词“完善”“要求”“发展”“推动”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关键词2:“互联网+回收”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进入再生资源回收领域,更加智能化的“互联网+回收”模式吸引了不少企业与资本入局。

 “互联网+回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专注单品类小量多点回收,例如“爱回收”通过线上服务和线下网点相结合,对旧手机进行回收;二是在一定片区内,将垃圾分捡运输和上门回收服务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预约,例如浙江地区的“虎哥HUGE”;三是将互联网技术嵌入回收设备当中,如智能垃圾分类环保亭、智能化回收处理设备等。目前,从事“互联网+回收”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将近60%的企业注册资本小于500万。

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回收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将垃圾生产个人与回收点直接对接,提高了资源回收的便捷性。但是,企业如何在回收行业内盈利成为难题。互联网企业在前端回收环节发挥优势,但到中后端的运输、处理环节难以独当一面,仍然需要依赖传统的分拣中心和回收处理基地,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企业带来的实际收益微乎其微。因此,许多烧钱进入“互联网+回收”领域的企业,将政府激励资金耗完之后遭到市场淘汰,只能默默离场。

关键词3:“两网融合”

互联网在再生资源回收应用中的困境,主要源于环节分割带来的收益低下。其出路在于整合产业链,让“互联网+回收”涵盖从前端分类到后端处理的全流程,更好地发挥智能化优势,切实提高效率,增加实际收益。而“两网融合”回收制度改革,正为其提供了解决方案。

 “两网融合”,又称“两网协同”,是指“垃圾分类处理网”与“再生资源利用网”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形成上游分类、中游运输、下游处理的系统,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再生资源回收增量。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依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数据,生活垃圾中约有26%的可回收垃圾可以进行再生利用。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出台,在46个重点城市率先开始实行。2019年7月1日,上海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启了强制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道路,后各大城市逐步跟进实施。

垃圾分类为未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一方面,后端处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将垃圾分类的成果进行有效转化、提升公众分类积极性;另一方面,“全民分类”也有助于回收行业缩短流程、降低成本、提高产能。但具体效能如何,还需要看垃圾分类的具体落实情况,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提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近年来,在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基础较好的省市,正在以因地制宜为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企业或公共场所探索实现有效两网融合的路径,为后续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

转型背景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再迎新机遇

为推动再生资源行业蓬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作用,2021年末,再生资源行业迎来多项政策红利。

组织水平提升方面,2021年10月20日,商务部发文通知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重点联系企业制度,这将有助于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指导和管理,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

在财政支持上,2021年12月,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先后发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21年版)》《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21年版)》《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明确从2022年3月1日起,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收购的再生资源,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或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提供资源综合利用劳务,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而在技术研发中,12月24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业技术装备目录(2021)年版》,涉及再生资源、工业固废领域研发类等94项,这将加快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我国经济转型、力求实现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将会有哪些新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报告(2020版)》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报告(2019版)》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报告(2018版)》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报告(2017版)》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报告(2016版)》

辞海 “循环经济”定义

https://www.cihai.com.cn/baike/detail/72/5604674?q=%E5%BE%AA%E7%8E%AF%E7%BB%8F%E6%B5%8E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改革委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http://www.gov.cn/ztzl/2005-12/29/content_141152.htm

中国网 “绿色发展”定义

http://keywords.china.org.cn/2018-11/30/content_74227012.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05/content_5143290.htm

光明网 《“十三五”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https://m.gmw.cn/baijia/2021-05/27/1302322443.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生态环境部 《环境时评丨告别“洋垃圾”,中国不是“垃圾场”(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23083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官方网站http://crra.org.cn/

中国能源报 《“两网”融合减少垃圾围城 分类体系助力城市新环境》

https://mp.weixin.qq.com/s/QZtzUKrIy_uCZpXwtkWZZg

人民网《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模式与路径》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414/c1003-29212058-4.html

新京报 《垃圾分类热潮下的互联网回收困境》

https://mp.weixin.qq.com/s/620hqFCtwDWvPvt_zIwPAQ

中国证券报 《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初稿征求各方意见》

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10130261

经济日报 《洋垃圾禁入将有效减轻生态压力》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12/03/c_1126814435.htm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285133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 《2021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十大新闻和十大政策》

http://crra.org.cn/news/hangye/1134.htm

化学工业出版社《废钢铁回收与利用》

中国经济周刊《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潮来袭,超20万吨报废电池去哪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270745219433829&wfr=spider&for=pc

中国日报网 《国内首条“废塑料再生环保路”在华理揭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731313217600621&wfr=spider&for=pc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