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沿着尼罗河穿越生与死,芝加哥展出古埃及文物

阿什利·阿里科/文;黄松/编译
2022-03-30 11:52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对古埃及人来说,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聚集在尼罗河沿岸的人也不称这片土地为埃及,而称其为“黑土地”(Kemet)以对应北非沙漠干燥的“红土地”(Deshret)。

古代埃及人在富饶的尼罗河畔劳作、信仰崇拜、并为来世预备物品,以保证永世的富足。澎湃新闻获悉,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The Art Institvte of Chicago)近期推出常设展“古埃及的生命与来世”,通过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创造的艺术品,遥想当时的生活与文明。

葬礼面具,托勒密晚期-罗马早期,公元前1世纪,古埃及

“生命与来世”由博物馆2020年重组后独立的“非洲艺术部”策划,展品均来自博物馆的藏品,其首任馆长查尔斯·哈钦森(Charles Hutchinson)对古埃及文明非常着迷,还曾前往古埃及探险,1890年,哈金森先于当地的公共机构开始收藏古埃及文物。但是,与大多数古代文明一样,处于社会上层阶级的物品因为以更昂贵和耐用的材料制作,往往会保存得更好。展览依托这些文物,从哲学内涵、工艺技巧等角度解读文物背后蕴藏的文化。

展览现场

馆藏古埃及艺术的演变

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收藏古埃及艺术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最初的参观者只能通过石膏复制品遇到“法老”,到了1890年,随着一个葬礼小雕塑“巫沙布提俑”(ushabti,回答者)的捐赠,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成为当地首个收藏古埃及艺术的机构。

巫沙布提俑(丧葬雕像),第三十王朝晚期(公元前380-前343年),古埃及
作为为葬礼制作的数百件几乎相同的物品之一,小巧的“巫沙布提俑”持有镐、锄头和一袋种子,以便继续为它来世的主人(一个名为horudja的牧师)农业劳作。

当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于1893年底搬到位于密歇根大道的新址时,埃及艺术迅速成为收藏焦点。32号展厅(现展示伦勃朗的《戴金链子的老人》的213号展厅)展示着哈钦森等人通过购买获得的数百件埃及文物。此后几年里,博物馆获得了一些极具价值的埃及艺术品,埃及文物的总数量激增至1000多件,这些藏品成为1994年开放的古代艺术展厅的基础。

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展出的埃及和亚述雕塑的石膏模型,1917年

今年春天,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将原本的伊斯兰展厅变更为古埃及展厅,展出近百件古埃及文物,其中包括家族墓葬祭祀品、神明雕塑、装饰华丽的棺椁等,重新想象了古代尼罗河沿岸人们的生活、来世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个戴月桂花冠男人的肖像,罗马时期,2世纪中期,古埃及
要想了解古埃及文化繁荣了多久,不仅仅看大金字塔建成的时代。也需要关注画中的无名男子生活的时代,他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更近。

来世的艺术

提到古埃及,最被广泛认知的是木乃伊。不过,新展厅陈列的文物,更大范围地揭示了古埃及文化中葬礼艺术的各种形式和意图。比如,墓葬中的河船模型,是为埃及上层阶级运输来世物质和资源准备的。

河船模型,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6-前1794年),古埃及
这艘载有15名水手的船,准备沿着尼罗河顺水向北或顺风向南航行,它被放置在一个坟墓中,为它的主人提供运输。这也是一件展示古埃及日常生活的作品,凸显了尼罗河的核心作用。

河船模型、巫沙布提俑、墓壁雕刻等为来世提供了舒适安稳的生活;护身符、葬礼面具和棺椁,以保护死去的埃及人过渡到永恒。木乃伊的制作过程则是将尸体转化成另一种新的实体,以确保在来生身体的完整。

帕安科-阿蒙的棺椁和木乃伊,第三中间期,第二十二王朝(约公元前945-前715年),古埃及

新的展陈中,有一个专门的展厅探索古埃及的葬礼。展厅的中心是帕安科-阿蒙的彩绘棺椁,他大约在3000年前居住在今天被称为卢克索的城市。棺椁上描绘了鹰头神荷鲁斯(Horus)将帕安科-阿蒙介绍给守护死者的奥西里斯、伊西斯和奈芙蒂斯的场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帕安科-阿蒙的木乃伊遗骸仍被包裹在棺椁中。通过数字互动展示,可以了解更多科学和艺术分析的细节,其中包括了帕安科-阿蒙去世的年龄大约是二三十岁,他的心脏位置放有甲虫护身符,以祈祷诸神做出有利的最终判决。

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

虽然目前幸存下来的古埃及艺术品大部分为墓葬文物,但因为古埃及“视死如视生”的传统,墓葬艺术也让我们看到了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

阿蒙涅姆哈特和赫梅特石碑,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早期(约公元前1956-前1877年),古埃及

阿蒙涅姆哈特和赫梅特石碑生动地描绘了一对夫妇生前的生活状态。妻子拿着一朵莲花,这是一种在北非地区常见的植物。莲花通常在夜晚沉入水中,随着日出而开放。呼应了埃及正午的太阳神拉(Re)的生活周期,传说拉每晚日落后进入天空女神努特的口中,第二天早晨又从她的腹中重生。因此,石碑上的莲花图案象征着阿蒙涅姆哈特和赫梅特希望在死后经历重生。

石碑画面中,桌子上堆满了食物,他们的儿子(右侧较小的人)献上一只蹄膀,这不仅保证了夫妇来世的餐食,也反映了当时家庭和社群祭祀死者的普遍做法。一般类似的石碑会放在后人可以到达地方(也许是墓主人的墓室外),以方便未来家人、朋友纪念先人。画面周围的象形文字刻了各种物品的名字,包括了面包、啤酒和家禽,这些食物将维持夫妇俩来世的生活,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还指出,众神是引导万物的来源。

现世的艺术

然而,并非所有的古埃及艺术都是为来世的舒适、繁荣而制作的;也有一些幸存下来的作品为现世祈福,表达对法老和众神的忠诚。在古埃及各地的神殿中,朝拜者用金属雕塑代表神灵祈祷、还愿。这些雕像底座褪色的铭文中依稀保存着几千年前供养人的名字。

索贝克(古埃及神话中的鳄鱼神)雕像,二十六至三十王朝晚期,公元前664-前332年,古埃及

每个神祇的外形都经过精心的设计雕琢,使埃及人一眼便能认出它们。有的是单一的人形或兽形,也有两者结合,将动物的自然属性融入神殿中的角色。比如索贝克神,被塑造为人身鳄鱼头,鳄鱼是尼罗河谷最强大的动物之一。因此,索贝克与尼罗河、创世和国王的权力联系在一起。

耐夫侯特普(Neferhotep)石碑碎片,新王国时期,十九王朝晚期,约公元前1240-前1195年,古埃及

敬拜神明以维持世界的平衡是所有埃及人的责任,他们的虔诚也体现在艺术品中。

展览中的一块石碑碎片上刻了耐夫侯特普,他住在 Deir el-Medina(现卢克索西岸),他和邻居们一起负责建造和装饰帝王谷的皇家陵墓。在这件可能由工匠自发制作在石碑上,耐夫侯特普双手举在脸前,崇拜着一位本应在石板上部描绘的神灵。

石灰石上的国王图像,新王国时期,十九至二十王朝,约公元前1295-前1069年,古埃及

崇拜也是皇室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幅描绘国王的草图中,一位不知名的法老穿着盛装、手持权杖,权杖上的阿蒙-雷(Amun-Re)是众神之王。权杖作为神的化身,在宗教节日中会被国王携带,以供各阶层的埃及人崇拜。

这也是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的绘画,由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他可能住在Deir el-Medina)在一片石灰岩上用红色勾勒,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变为了黑色。这件作品不仅可以让人一瞥古埃及的宗教文化,也是能够了解古埃及艺术实践的作品之一。

2022年的展厅照片(左)和1890年代中后期的图像(右)

相比之下,如今与20世纪初的展陈和研究已经大不相同,我们面对的世界也大相径庭。目前不少研究埃及的学者们,开始着手解决当时殖民遗留的问题。不少有关文物归还的诉求,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陷入道德困境。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也在明确藏品来源,以确保收藏合乎道德、并遵守适用的法律。但展览对此并未涉及,但这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注:作者阿什利·阿里科(Ashley Arico)系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古埃及艺术助理策展人,本文来自博物馆官方网站。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