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越多越好,包括维生素D的补充

2022-03-30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边平达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浙江省人民医院边平达主任在医学界发表的第50篇与骨质疏松症防治相关的文章。

近日,检验科夏博发来微信,说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以下简称质谱法)检测,一位门诊患者江女士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很高,达到133.02ng/ml(1 ng/ml=2.5nmol/L),见截图1。

图1 江女士近日的维生素D三项报告

她的维生素D水平为何这么高?

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中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和补充问题,从已经收集到的1500多例中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来看,江女士无疑是“冠军”了[1]。

2019年年底,44岁的江女士在接受B超检查时发现甲状腺右叶结节(ACR TIRADS 5类),故在头颈外科接受甲状腺右侧和胛部全切除术。

江女士想到手术后可能容易患骨质疏松,便在未检测维生素D的情况下,从网上自费购买每粒5000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3软胶囊,每日服用3~4粒,连续服用了两年。

3月前她曾到本地另一家医院体检,测25(OH)D(质谱法)为87.27ng/ml(见截图2),医师没有提醒她维生素D水平偏高,故江女士继续服用,每日3~4粒。

图2 江女士3月前外院维生素D三项报告

如何正确服用维生素D3软胶囊?

并非中老年人(包括接受甲状腺手术后的患者)都会出现维生素D缺乏,因此当怀疑自己存在维生素D缺乏时,应先接受25(OH)D检测。

目前血清25(OH)D主要有两种检测方法:一种是免疫法(化学发光法),一种是质谱法。其中质谱法可以区分和检测25(OH)D2、25(OH)D3,并根据25(OH)D2和25(OH)D3的量,合计出25(OH)D的总量,因而特异性和灵敏度更高[2]。

一般来说,维生素D缺乏[25(OH)D<20ng/ml]的患者,且伴有以下因素之一者,就应接受治疗:①具有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或危险因素(如长期卧床、室外活动少等);②甲状旁腺激素升高;③有骨质疏松或骨折高风险;④应用抗骨吸收药物、糖皮质激素或抗癫痫药物等[3]。

一般来说,5000IU维生素D3软胶囊是每周服用1粒,1000IU是每日服用1粒。在治疗维生素D缺乏时,可以每日服用1粒维生素D3软胶囊(5000IU)[3],但不能像江女士一样每天服用3~4粒。

由于目前国内医疗市场缺少类似剂量的维生素D3软胶囊,故推荐中老年维生素D缺乏患者,通过肌注国家基本药物维生素D2注射液(60万IU,每月注射1次)来补充维生素D[4]。

如何预防维生素D中毒?

尽管江女士维生素D水平很高(133.02ng/ml),但尚未发生中毒。一是因为她没有明显疲乏寡言、食欲不振等症状;二是因为她的血钙水平正常,也未见肾功能明显受损。

但是,如果江女士继续过量服用维生素D3软胶囊,随着维生素D在体内的进一步积聚,不断通过肝脏和肾脏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就有可能导致高钙血症,诱发肾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中老年维生素D缺乏患者在接受维生素D补充(包括服用维生素D3软胶囊或肌注维生素D2注射液)后,需定期(3~6月)复查维生素D。一旦维生素D补充达标[25(OH)D≥30ng/ml]即可考虑停服,或改服小剂量(如400IU)的维生素D3软胶囊或钙片(碳酸钙和维生素D3的复合制剂)维持[3]。

参考文献:

[1]张晨阳,边平达,寿张轩,等.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9,38(6):328-332.

[2]禹松林,方慧玲,程歆琦,等.五种自动化免疫学方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25羟维生素D的比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7):475-479.

[3]廖祥鹏,张增利,张红红,等.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年标准版)[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9):1011-1025.

[4]Bian PD,Jin X,Shou Zh X,Effects of Monthly Intramuscular high-Dose vitamin D2 on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and immune parameters in very elderly Chinese patients with vitamin D deficiency[J].Int J Endocrinology,2021,1343913.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边平达主任

本文审核丨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技师 夏骏

责任编辑丨曹前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