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是堂吉诃德吗?”—读《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2022-03-30 18: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打开这本书前,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创伤的代际传递是什么?吴和鸣老师在本书的译者序中给出了自己的描述:祖辈和父辈经历了许多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表情;我们有许多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或者恐惧等,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中的作者们会有怎么样的描述呢?我又会得到什么描述?我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了这本书。

《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 美 ] M. Gerard Fromm 著

吴和鸣 译

《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是由11位作者的围绕创伤代际传递这一主题的11篇论文,经编者M.杰拉德.弗洛姆巧妙编排而成的。全书包含了三个部分,从犹太人大屠杀事件遗留的种种问题开始,本书为我们展现了隐秘的创伤对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带来的痛苦经历,到发生在心理咨询室内部的心理工作者与遭受创伤的来访者进行的工作,最后聚焦于美国的俄克拉荷马爆炸案以及9·11事件后弥漫于整个美国的创伤气氛,最后以对简·方达的自传中的扣人心弦的创伤故事的分析而结尾。

本书中大量的案例带我们走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悲惨经历,以及大屠杀幸存后隐姓埋名的犹太人后代面临的身份问题,还有当代俄克拉荷马爆炸案造成的创伤对整个俄克拉荷马城市居民的长久影响,以及911事件给消防员家庭带来的巨大冲击与他们修补创伤付出的努力,在这些案例中民族的大历史与个人的小历史相互缠绕着。部分章节还向我们展示了祖先的创伤情感如何在当下被激活,以及父母亲的创伤如何的传递给了下一代。这些人类惨痛灾难造成的创伤从来没有消失过,而是以种种方式传递了下去,渗透到了生活中,也许已经对当前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或者隐匿着,在某一时刻突然被激活,当事人不知道为何便被创伤的情感笼罩。

创伤的传递往往通过无意识的隐秘的方式进行传递,创伤不可被明说,但其通过种种行为,通过情感的方式传递下去。对于创伤的继承者而言,这些传递下来的情感,令其异常痛苦,而又不知为什么。

在咨询室中,心理工作者与承受创伤的来访者工作,对家族隐秘历史的厘清成为了重要的一环,隐秘的历史作为断裂的一环,也是理解创伤的症状的重要一环。然而隐秘的历史往往难以面对,就像大屠杀幸存后隐姓埋名的犹太人后代,揭示这一家族的历史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同时创伤的代际传递也会带来治疗过程中的重重阻抗,在咨询师与来访者处于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时,共同的创伤成为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失窃的信》中那封明显却被视而不见的信。咨询师与来访者都不愿面对这一创伤。在本书的第九章,作者深情地问道:“我们是堂吉诃德吗?”也许对治疗师,对来访者而言,面对着巨大的创伤,我们都是挺起枪向着风车无畏冲锋的堂吉诃德。

本书描述的众多案例中,许多都没有一个结局,更多的是一个描述:对症状的描述,对创伤历史的描述。描述—或许是面对创伤传递的最好的办法,在描述中创伤的历史得以阐明,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症状发生了联系,断裂的一环得到修补,个体也悄然发生变化。

“创伤的代际传递走向了最深刻的终点:将情感真理铭刻在世世代代的叙事中,当表达对上一代人的尊重时,下一代人也就释怀了。”随着这句话,我在《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一书中的旅途也暂告一段落了,但人类创伤的悲痛气氛仍然笼罩在心头。书中的每位作者对创伤的代际传递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我想对我而言,创伤的代际传递是去承认历史的存在,并使得沉默者发言,无知者知晓。

图书简介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购书链接)

《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 美 ] M. Gerard Fromm 著

吴和鸣 译

本书所有章节的主题框架均与真实的创伤有关,这些创伤不仅仅属于一代人,也在很大程度上无意识地影响着下一代人。因此,本书的目的不是“谴责父母”,不是批评“糟糕的父母教育”,而是揭示出一些更复杂、更宽容、也更可怕的东西—创伤,以及家庭如何以一种超出他们意识和控制的方式,随着时间推移努力应对创伤。

杰拉德·弗洛姆

M. Gerard Fromm

哲学博士,奥斯汀·里格斯中心埃里克森教育研究所主任。在马萨诸塞精神分析研究所、伯克希尔精神分析研究所、哈佛医学院和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任职,与布鲁斯·史密斯(Bruce L. Smith)博士合编了《促进性环境:温尼科特理论的临床应用》(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Winnicott’s Theory)一书。

author

目 录

第一部分 犹太人大屠杀事件的阴影

导言

第一章 活在恐怖阴影下的第二代

第二章 断裂的链条:创伤与战争的“遗产”

第三章 叙事和象征的创伤性关闭:死本能的衍生?

第四章 创伤的代际传递:历史及临床观点

第二部分 咨询室内

导言

第五章 内外部战争的交织

第六章 治疗阻抗和创伤传递

第七章 转折:代际创伤的习得

第八章 代际冲突与家庭“神话”

第九章 创伤和精神疾病的堂吉诃德式传递方式

第三部分 当代美国

导言

第十章 创伤传递的马赛克拼图

第十一章 家有英雄:消防员家庭中的创伤传递

第十二章 后记:迷失与找寻

万千心理

专业 心理 | 深度 悦读

原标题:《“我们是堂吉诃德吗?”—读《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