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种食物真的会让大脑变笨,劝你一口也别喂给宝宝

2022-04-04 07: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徐敏洁 丁香妈妈

最近,「反式脂肪酸」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央视网先后发布「反式脂肪酸是孩子肥胖的主要原因」、「反式脂肪酸吃多了会变笨」等多条微博。

图片来源:微博

紧接着「超市里这些零食千万别买」登上热搜榜,说的也是含反式脂肪酸的零食。这个话题再次引起大家对反式脂肪酸伤害孩子的激烈讨论。

图片来源:微博

对于「反式脂肪酸」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但反式脂肪酸究竟有什么坏处、如何伤害孩子,可能家长就不那么清楚了。

我们日常接触的食物中,很多都含有反式脂肪酸。比如,牛肉、羊肉、牛奶中一般都会存在少量的「天然反式脂肪酸」,不过含量极少,并不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家长们真正要警惕的,是隐藏在孩子们零食中的「人造反式脂肪酸」。

它主要来自食品工业中被加工过的植物油,也叫工业反式脂肪酸。因其价格低廉,能改善食品的口感、延长保质期,所以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便打开电商搜索「宝宝 零食」,很容易就会踩到反式脂肪酸零食的坑。

图片来源:网络

有的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爷爷奶奶担心孩子饿,常会买些小面包、小蛋糕这种看似「适合」给孩子吃的零食作为补给;外出玩耍,家长也多多少少都会给孩子备上一些这样的零食。

殊不知,这些零食都可能藏着反式脂肪酸陷阱。

WHO 早就明确,人造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没有任何已知的好处,并提出 2023 年在全球食品供应中停用人造反式脂肪酸的计划。

反式脂肪酸

真的会让孩子变笨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大量证据证明,反式脂肪酸过多摄入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还可影响记忆力。

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3 岁前是大脑快速发育阶段,饮食对大脑的影响不言而喻。目前为止,并没有什么真正能「补脑」的食物,但反式脂肪酸却真的会对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说直白一点,反式脂肪酸会让孩子大脑变笨。

英国和加拿大曾做过一项研究,通过调查家长给孩子吃炸鸡汉堡、甜甜圈等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垃圾食品」的频率,发现 3 岁时饮食结构中含有高脂、高糖食物的孩子,在 8~8.5 岁时的智力水平要比那些吃更多健康食物的同龄人低。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 2012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不论年纪大小,那些常吃含有反式脂肪食物的人更容易暴躁、易怒。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5]

2015 年美国州立圣迭戈大学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同时也发现,反式脂肪摄入量较少的人,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些家长可能会疑惑,国内外饮食文化有差异,外国的实验不能代表国内的情况吧?

实际上,我国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一直都建议居民要「远离反式脂肪酸,尽可能少吃富含氢化油脂的食物」。

对孕妈妈和哺乳期的妈妈而言,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对胎儿和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会反复叮嘱孕妈妈再馋也要管住嘴,尤其是外面蛋糕房的蛋糕、面包能不吃就不吃,因为我们无法辨别它们其中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含量多少。

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目前反式脂肪酸并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就反式脂肪酸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来说,安全剂量应当为零。

反式脂肪酸无处不在

孩子最容易摄入过量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我国在 2020 年 5 月发布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中,已明确提出儿童零食中不应含有反式脂肪酸。

图片来源:儿童零食通用要求

但是对于很多小孩子都爱吃的没有标注「儿童」字样的小面包、小蛋糕等零食,本质上是成年人零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零食」,所以也就不需要严格遵循《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中的规定,在原料和添加剂上的使用要求更加宽泛,从而成为了反式脂肪酸的「重灾区」。

所以,平时给孩子吃零食一定要留心这两点:

1. 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于零食中,成分表标「0」也不一定真没有

「精制加工食品」如食品货架上的烘焙食品和炸物,基本都含有人造反式脂肪酸,蛋挞、薯条、爆米花这些都逃不过,又酥又香的饼干、威化饼尤其要警惕,而这些食物都对孩子充满了诱惑。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我国 2013 年开始实施的《GB28050-2011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里,在「强制标示内容」中规定:

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图片来源:GB28050-2011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

也就是说,如果食品中用了反式脂肪酸,就必须标示出含量。因此,家长可以通过看配料表来加以辨别。

还有一点要注意:不要因为包装上标着反式脂肪酸为「0」,就认为可以放开给孩子吃。

按照我国标准,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只要 ≤ 0.3g / 100 g(mL),就可以表示为「0」。也就是说,虽然标示「0」,可能只是每 100 g (mL)该产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 0.3 g 而已。

图片来源:GB28050-2011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

如果吃的量没有控制好,累积在一起是有可能 >0.3g / 100 g(mL)的,那就不是「0」了。

此外,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同样不可小觑。

因为在炸鸡、炸薯条的过程中,高温会让植物油产生反式脂肪酸,附着在食物中就会被孩子吃掉,并且油炸食品的营养成分表并不容易看到,也就无法预估摄入量。

并且很多食品店会反复用同一锅油炸制食品,反式脂肪酸超标的风险自不必多说。

2. 偶尔吃无妨?其实很容易摄入过量

有些比较「宽松」的家长认为,孩子吃得又不多,偶尔吃吃,应该没什么影响吧?

那我们来看看,反式脂肪酸摄入超标有多容易。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于一个健康成年人,反式脂肪供能不能超过全天热量的 1%(限制在 2.2 g 以内)。当然,低于这个量并不代表就「安全」。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4]

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里也有同样的规定。

随便找到一个面包干的配料表,就可以看到每 100 g 含有 0.6 g 反式脂肪酸,如果按照成年人每天摄入 2000 卡路里计算,只要吃一盒就接近推荐值了。

图片来源:网络

幼儿每天需要的热量在 1100~1300 之间,约为成人的 1/2 左右,换算成反式脂肪酸摄入上限约为 1.2g 左右,多吃几口就容易超标。而小零食的魔力,就是让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吃了还想吃呀。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4]

如果稍稍「纵容」孩子多吃几个,可能一餐零食的热量就抵过全天摄入,肯定会影响正常的三餐进食。

况且大部分零食除了反式脂肪酸,还可能含有不少添加糖、饱和脂肪、盐等其他不健康成分。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孩子的口味偏好,还会占肚子影响正常进食,势必会给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长远来看,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过量摄入会增加孩子的糖尿病、肥胖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如果还觉得平时随便吃吃无妨,是不是有点坑咱娃?

照着 2 个清单做排除法

远离反式脂肪酸食品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反式脂肪酸还有一个狡猾的地方在于,它有各种各样的「花名」,如果在配料表中没找到「反式脂肪酸」几个字,也不要掉以轻心。

要注意的是,配料表中排名越靠前说明含量越多,就越要小心。

1. 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

2. 精炼植物油

3. 氢化棕榈油、精炼棕榈油

4. 起酥油、人造酥油、植物酥油、植物黄油

5. 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物奶油、奶精

6. 植脂末、精炼植脂末、代可可脂

7. 固体植物油、固体菜油

如果觉得每次买零食都要看配料表很麻烦,那么照着这个零食类别清单做排除法,也能帮孩子过滤掉大部分反式脂肪酸零食。

1. 小面包、小蛋糕,各种巧克力派、蛋黄派

2. 曲奇饼干(越酥、奶香或者巧克力香越浓的越小心)

3. 硬糖巧克力(巧克力豆、奶糖、巧克力糖果等)

4. 膨化食品(各种薯片、蛋卷、脆片等)

5. 各种冲泡奶茶、奶制品饮料

6. 油炸食品(炸鸡、薯条等)

7. 各种冰淇淋

8. 沙拉酱、花生酱、巧克力酱等

家长平时在选购零食时,可以照着上面的表格教孩子排除「反式脂肪酸」食品。

当然,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不建议食用反式脂肪酸食品。

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从今天开始拒绝反式脂肪酸,保卫孩子和家人的饮食健康。

[1]史慧,马玉霞. 反式脂肪酸对生育质量的影响[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7,28(2):186-188. DOI:10.3969/j.issn.1671-878X.2017.02.026.

[2]谢明勇, 谢建华, 杨美艳,等. 反式脂肪酸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10(4):13.

[3]医学论坛网. 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有损记忆力?[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6):4-4. DOI:10.3969/j.issn.1674-3296.2014.36.003.

[4]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013版_中国营养学会编著_2015年

[5]Golomb BA, Evans MA, White HL, Dimsdale JE (2012). "Trans fat consumption and aggression". PLOS ONE. 7 (3): e32175. Bibcode:2012PLoSO...732175G. doi:10.1371/journal.pone.0032175. PMC 3293881

[6]Golomb BA, Bui AK (2015). "A Fat to Forget: Trans Fat Consumption and Memory". PLOS ONE. 10 (6): e0128129. Bibcode:2015PLoSO..1028129G. doi:10.1371/journal.pone.0128129. PMC 4470692

[7]Innis SM, King DJ (September 1999). "trans Fatty acids in human milk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concentrations of essential all-cis n-6 and n-3 fatty acids and determine trans, but not n-6 and n-3, fatty acids in plasma lipids of breast-fed infa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0 (3): 383–90. doi:10.1093/ajcn/70.3.383

合作专家 徐敏洁

中国注册营养师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营养学硕士

审核专家 刘遂谦

澳大利亚营养师协会认证注册营养师

中国注册营养师

策划:美丽

监制:阿童木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