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摆渡人、粮草官、花木兰……“长征六号改”首飞背后有这样一群人

2022-03-31 12: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438期 】

2022年3月29日17时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改火箭,采取“一箭双星”的方式,将“浦江二号”和“天鲲二号”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在火箭壮美腾空的背后,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中孕育出非凡的业绩,他们默默战斗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试验任务第一线。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小编的镜头来走近他们,去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

如臂使指“摆渡人”

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六号改火箭转运吊装任务紧张进行,一辆42米长的特装运输车搭载着长征六号改芯一级火箭缓缓驶入场坪,准确停入指定位置,箭体上的“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分外醒目。

“开始倒车!”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驾驶室内的孔祥昊迅速踩下离合、挂入倒挡。后视镜内,长30米、直径3.35米的箭体死死挡住了倒车视线,面对遮挡住的视野盲区,孔祥昊只能靠着平时训练中寻找的参照物及对讲机内的口令来调整方向。

“车轮回正,车速保持!”

接到指令后,驾驶员屏住呼吸,精细地控制着方向盘。运输车共有42个轮,其中有24个可以实现360°旋转,一旦出现细微的角度偏差就会让板车“偏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保证火箭上各类元器件的状态稳定,运载车不允许有激烈速度变化,要始终以匀速运行,并确保做到一次性准确停在吊点上,避免来回调整,这对司机的驾驶技术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

“50公分、20公分、停!”随着指挥员下达停车口令,运输车稳稳停在了吊装基点上,分毫不差。平时一脸严肃的现场指挥,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这位让现场指挥点赞的驾驶员叫孔祥昊,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火箭和卫星转场的运载司机,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摆渡人”。

最准之处是心眼

“指挥,高空风速已经达到9m/s。”在长征六号改吊装现场,吊装指挥周军的对讲机中突然传来塔吊操作手安海龙的声音。看着挂在半空的助推器摆动幅度愈加剧烈,现场所有人都不禁为周军捏了一把汗。

被任命为长征六号改任务吊装指挥后,周军整日“沉浸”在发射塔架平台内,不断观察着平台内部结构,不时还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写写画画。翻开他的笔记本,里面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平台各层的数据和参数,就连起初平台的施工图纸,笔记本里也夹着几张。任务前夕,周军已经能够熟练默画出塔架和主箭的位置关系,对平台内部结构也是了然于胸。

梅花香自苦寒来。周军超常规的付出,让他练就了过硬的技术。1小时后,4枚助推火箭精准地与主箭完成连接,吊装工作圆满完成。谈到周军过硬的吊装技术,地面系统负责人郑太峰深有感触地说:“周军的硬功夫不是目测,是在汗水和思考中磨砺的心眼。”

四季如春“保护神”

“卫星封闭区的温度保障是最大的难点。”谈到长征六号改任务的保障难点,杨龙飞脱口而出。

进入3月份,季节交换让发射场室外温度变化莫测。夜间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0摄氏度,昼夜温差相差近30摄氏度,而卫星封闭区的温度要始终保持在20摄氏度±5之间,这对专业人员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此,杨龙飞带着分队成员相继搬进嘈杂的机房,为封闭区进行24小时值班保障,并登记好温湿度数据,同时根据室外温湿度变化及时对封闭区送风温度进行调整。

近百米的发射塔架,每2个小时就要爬一次,几十项温湿度数据,每半小时就要记录一次、十余台大型机组,定期要进行维护保养……在近30天的任务周期中,杨龙飞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充满血丝的眼睛,让人看起来有些恐怖。“咱们航天发射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门炮的行业,不能因为我们的失误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我愿甘守酷暑严寒,只为箭上四季如春。”这是对航天空调人的最好概括。

低中求高“粮草官”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提到氮氧生产,白尚壁的名字十分响亮。45岁的他,已经在制氮和制氧岗位上耕耘了27年,是有名的状态一口清、技术问不倒、阵地定盘星。由于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更加环保、安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液氧的制备就成了火箭发射的关键,白尚壁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的“粮草官”。

2021年接到长征六号改运载任务后,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氮氧制备工作,发射场对氮氧生产站进行扩建改造,一批新装备先后投入使用。白尚壁发现某压缩机润滑油温度过高,频繁导致设备停机,而清洁过滤器重新开机调试则需要很长的周期。为改进这一缺陷,白尚壁和同事们积极动手实践,将自主发明创造的旁路过滤器增加到压缩机油冷却器上,有效解决了问题故障。

地勤系统“花木兰”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智能化指挥大厅,此起彼伏的口令声指引着长征六号改运载任务稳步推进。在众多的男性指挥口令中,不时响起一个女指挥的声音显得格外清脆悦耳。她就是发射场工程师薛渭君,这次任务的70号地勤指挥。

2021年发射场迎来长征六号改运载任务合练,新工位、新型号、新技术、新状态……虽然已经有了五年地勤系统指挥经验,圆满完成4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被誉为“金牌指挥”,但薛渭君心里依然打鼓。

执行长征六号改运载以来,薛渭君已先后完成40余次地勤保障任务以及避雷塔检测修复、装备车跟踪改造等大项工作,还数十次参与解决发射工位电梯、电站电能质量监测线路等故障,地勤指挥“花木兰”的名声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愈发响亮。

护送长征“千里眼”

“点火!”“起飞!”北京时间3月29日17时50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起飞了!在浩瀚苍穹里呼啸而起,直奔太空!

此刻,远在200公里外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阳曲测控点指挥室内,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屏气凝神紧盯大屏幕上的数据曲线。

10秒、30秒、50秒……

“发现目标!”阳曲点位负责人郭博在判断雷达跟踪正确目标后,迅速向指挥所汇报,比计划书规定的锁定目标时间整整提前15秒。紧接着,火箭的飞行速度、高度以及实时画面等,一一显示在大屏幕上。

点小人少天地大,智广歌多有事业。在这里,航天人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扎根山头点号,一心扑在工作上,扎根奉献、勇挑重任、创新超越、不辱使命,用自己的努力为长征保驾护航。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原标题:《摆渡人、粮草官、花木兰……“长征六号改”首飞背后有这样一群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