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选择留下来,就要干起来”——廊坊临空经济区封控战疫下的跨省通勤建设者纪实

2022-04-01 15: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3月30日,廊坊市调整封控政策,指出未发生疫情的地区将按照“域内交通有序放开,对外交通继续暂停”的要求,有序解除封控。这对于很多长期在京冀两地跨省通勤、此次被封控在廊坊的工作者来说,也意味着“回家”的信号。

此时,距离廊坊临空传媒公司的田艳军、于晓玲、赵旭上次回京已经过去了23天。作为以跨省通勤的方式参与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浪潮中的一员,他们在廊坊临空经济区封控奋战的日子,正是这一批时代建设者的生动写照。

办公室里的五张行军床

3月8日,对已经习惯了跨省通勤的田艳军三人来说,不过是又一个普通的星期三上班日。他们一早像往常一样从北京驱车前往位于廊坊临空经济区的办公地。没想到,刚上高速路,廊坊受疫情影响可能会施行封控管理的消息便不断传来,尤其是多个高速路口的工作人员都表示进廊坊的路需要暂时关闭。面对这样的情况,三个人脑海里闪过的念头却只有一个“一定要赶在彻底封控前进入廊坊。”

疫情当前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头脑发热,而是对工作需要的冷静预判。田艳军等人所在的廊坊临空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廊坊临空传媒公司)是北京经开区国有企业尚亦城集团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廊坊临空区成立的合资公司,主要聚焦临空区会展服务、智慧传媒营销及融媒生态构建,为该区域招商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廊坊临空传媒公司于去年年底组建完成,尚亦城集团副总经理张雪凯身兼该公司总经理,长期多方兼顾、两地往返开展工作。公司副总经理田艳军、文字记者于晓玲、摄影记者赵旭则需通过每日跨省通勤,到廊坊办公区工作,与廊坊本地同事一起,深入临空区建设现场和各大项目一线,进行文化传媒工作。

“越是疫情严重的时候,越需要有人去报道一线奋战的情况。当时,公司内除了我们三人,都是廊坊本地员工,他们如果受疫情影响被封控在家,临空区的传媒工作就可能陷入瘫痪。所以我们北京经开区的团队更要在这种时候顶上去。”田艳军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3月8日当天他们终于辗转抵达廊坊临空区后,就陆续有廊坊本地同事所居住的小区开始执行封控。午后,他们办公室所在的科技谷大厦也收到了封控管理的通知。两个廊坊本地的同事甚至都没来及赶回家中,就和田艳军等人一同被封在了园区内。

家肯定是回不成了,晚上怎么住成了大家第一个要愁的事。廊坊临空经济区正处于建设的早期,附近只有正拔地而起的一个个项目工地,没有任何酒店、商业区等服务型基础设施。一下午,团队翻遍了手机里的软件,希望能联系到哪怕一个城区内的商家,购置几张折叠床和被褥,缓解燃眉之急。好在终于在天黑之前,5张简易的行军床和5套单薄被褥终于被送到。

于晓玲是这支临时团队里唯一的女生,几个男生们挤在办公室里,也为她在一间空旷的大会议室的找了一个暂时栖身的角落。关灯后的办公楼漆黑一片鸦雀无声,窗外夜色里寂静的临空区一言不发,只有不远处几处工地上高高的塔吊闪烁着灯光……在第一个夜晚里,每个人心头都晃过一丝不安,但更多的,是“既然留下就要充分发挥价值”的决心和坚定。

被“逼”着学会了“十八般武艺”

3月9日一早,大家起床后还没来得及分享行军床的初体验,就赶忙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当中。因为封控的关系,团队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也要帮助被封控在家的其他工作人员承担更多的工作。

运营临空区的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是廊坊临空传媒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田艳军和于晓玲此前均是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的骨干记者,有着敏锐的传媒人观察力和成熟的宣传报道经验。他们深知,越是被封住的区域,越需要被及时全面的记录和展现,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拍摄防疫一线人员的奋战身影,报道临空区每名建设者的敬业奉献,从而凝聚更多的精神力量,与病毒赛跑,共克时艰。

“既然选择留下来,就要干起来,而且要干得更好。”于是,在这些无法回家的日子里,他们比平时更忙了,不但身兼数职,更是被客观环境“逼”着学会了“十八般武艺”,逐渐升级成真正的全能型媒体人。原来负责摄像的工作人员被封控在家,从未拍过一个镜头的文字记者于晓玲就成了新上岗的摄像记者,更是从零开始接触脚本设计、视频剪辑。肩负着团队业务管理和所有内容策划、把关职责的田艳军,更是一边要让团队忙而不乱,一边化身为“机动组”的记者,采写、摄影、摄像,随时补位。原来只擅长新闻摄影的赵旭也开始学着策划选题、现场采访,并和田艳军利用休息时间琢磨办公室里的无人机,最终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无人机航拍的技巧。

最终,他们的付出也结出了硕果。封控期间,他们不但保障了所有常规业务的正常运行,更是打造出了10多条融媒体精品产品,得到了廊坊市政府领导的认可和点赞,更是得到省级媒体河北日报的多次转载,并有多个短视频作品达成10万+的播放量,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而只有这支团队自己知道,这些成绩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仅是《廊坊临空经济区: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一条片子,为了拍摄雪天里的坚守故事,于晓玲和赵旭冒着雨夹雪的恶劣天气户外采访几个小时,辗转8个项目工地。“来之前没想过会封控,所以也没有带换洗的衣服鞋子,封控前正赶上天气回暖,大家穿得都很单薄。晓玲一双网面的春季运动鞋在大雪里直接湿透了,回来后还没有多余的鞋子替换。”田艳军心疼地说道。

后方温暖帮他们“挺”过“苦日子”

那些封控的日子里,他们每天的克服着简陋的生活条件,住在只有一人宽的行军床上,半夜翻个身侧卧甚至都有“塌方”的危险,没有换洗的衣物,更没办法洗澡,头疼脑热时也没有药品供应……而他们却依然每天都早出晚归、能量满满,从封控的第一天开始到现在,他们没有一天休息,把有限的精力全部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之所以能够对这些“苦”甘之如饴,田艳军他们觉得,原因就在于他们时刻记得肩负的责任。“廊坊临空经济区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我们作为跨城合作的企业,也希望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咱们亦庄的力量。”

此外,能让他们“挺”过“苦日子”的,还有来自尚亦城集团大家庭的温暖相助。“坚持就是胜利,集团会举全力支持你们,做你们坚强的后盾,加油!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然后再开展业务。”得知几人滞留廊坊的消息后,尚亦城集团的领导和同事们持续通过多方联络,希望能在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援,更是经常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线上关注、关心他们的情况,北京新航城文化传媒公司作为距离相近的兄弟单位,全员搜罗一批衣物及生活用品及时寄送到廊坊,在心理上给予安慰和支持。于晓玲坦言,封控带来的焦虑其实无处无在,想家的情绪常会蔓延,尤其是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下更是很难彻底放松地休息。“好在有团队之间的互相照顾,有集团大家庭的关心和支持,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更有干劲,想把工作做得更好。”

最近,田艳军他们的居住条件终于有所改善。张雪凯通过远程联络附近的项目工地,找到了有空余床位的板房宿舍。虽然换洗衣物尚不充足,但终于能洗个澡,也能在寒冷的晚上吹到暖和的空调了。眼看廊坊彻底解封的日子似乎已经不远,但这支“封不住”的亦庄传媒团队并不急着收拾行囊,他们正忙着策划更多的选题,走进更多临空区里最真实生动的现场。

其实,田艳军等人不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但他们以奉献书写的奋斗篇章正是这个滚滚向前的时代最好的注脚。在他们这些建设者的身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脚步也正阔步向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