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动的“宅”,也可化作内在的方法

2022-04-02 18: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个春天,疫情的重新反扑让许多人都困在家中,被动开启了囤菜、做饭、居家办公、与朋友远程交流的宅生活,不免生出孤寂、困顿之感,感官、思维的触角也变得迟钝。抵抗疫情的经验也许需要常态化,而我们如何能在宅中体会生活本身应有的乐趣,学会在局限中与自己和世界相处?

春光仍会照进窗户,是否一定比在野外看到的繁花逊色?

青年作家祝羽捷在2020年春天开始与30位作家、译者、艺术家的通信集《羽来信》,汇集了疫情期间她与朋友们探讨困惑与信念的书信往来,而她与译者于是的通信围绕“宅”,生发出如何安放自己的方式。

宅女于是:

你好宅哇!你的宅今天好吗?你宅的心情还算不错吗?

上周上海书展,我全勤出门,颠簸得乒乓作响,对个人而言这是一次历史性突破,特别是辞职以后,宅着的时间比出门多。但这一周,每天披星戴月地回家,倍感疲倦,讲话多了脑仁疼,性子有点躁,刚开始还以为自己是脑震荡呢。都如此疲倦了,竟然还失眠,辗转反侧,开始怀疑人生。

我常常在外出和宅之间激荡挣扎,生出双重性格,一重性格渴望敞开,接收外界的信息,也表达自己,骚动不安;而另一重性格是封闭的,建立一种内循环,像是个在蓄能的铅块电池。总保持一种状态的话我会疯掉,在两种状态中摇摆,很难摆平,反而对生活保持了敏感和热情。

记得过去我们说到“宅男”这个词,心头还会闪过一丝贬义,心里想的是那些不出户,对外界不关心,只关注自我和小世界的人。普遍认为这个概念起源于日本,有种说法: 很多日本年轻人丧失对外界的好奇,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就在家宅着玩游戏、追星、支持偶像养成,如果自己不想去拼搏,把欲望投影在某个年轻偶像身上,看她/他去选秀、竞争、出道也是一种快乐。

过去的宅很容易炮制疯人,大家达成共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非疯即傻,例如“阁楼上的疯女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疯再宅,还是宅了才疯,不得而知。但大家普遍相信,与外界不交流的人必耳目闭塞,过分关注自己,跟不上时代变化,顽固不化。如今完全无须有这种担忧,一上网就什么都知道了,甚至比外面的人更能掌握国际动态、社会时事,谁家的狗失踪了,谁家在打离婚官司……这是真正的足不出户,坐拥天下。我听过戴锦华老师一个演讲,中间讲到:“两岸三地的年轻人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大突破的时代到来,但是这个文明大突破的时代未必施惠于年轻人。所以,年轻人都在经历着从小确幸到小确丧的一种生命经验,这样的一种宅生存可以成为某种保有自由和获取自由的选择,但是另一边是你已经被劳动力结构整体排斥的一种结果,你只能打点零工或者在家办公。”

今日的语境之下,“宅男”“宅女”有了新解,我理解的是虽赶不上康德先生这般伟人的定力,但也说明内心丰富,一个人也能待得住,不用因烦躁撕扯自己的头皮,不用拿脑袋撞墙,自洽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觉得无聊,搞不好还能在某个领域作出一番事业。宅并非意味着出家遁世,深居简出完全不会与外界阻断。宅也从一种带着悲观色彩的亚文化成了一种大众文化,不少人写宅家做饭、宅家追剧的攻略,还有不少人喜欢拍宅家vlog,分享如何宅得更动人,宅得更有仪式感。

在我看来,密密匝匝地奔波过,才真的能体会回家宅着的意义。宅自有裨益:宅着不用打车,不用受交通堵塞的罪,不用呼吸汽车尾气,还可以少花钱。更何况,出门会遇到伤害,遇到失望,遇到不理解,有时伤害别人,有时伤害自己。唯有宅在家里,心里窃喜:真好呀,折腾了一大圈,搞砸了许多事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边界是什么,有多少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有多少不能降格的事情。该死心的死心,喜欢的人也换了一波,以后再也没有这么多欲望和兴趣了,再也不用为不甘寂寞痛苦了。如果世界是一个圆形的罗马剧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重要的是找到一把舒适的座椅,坐在其中,既能一起百感交集,也能独享怡然自得。我相信不少宅的人并非厌世,而是活得足够通透,他们不在乎身在何处,不在乎空间的大小和形状。

有次听到许倬云老师说,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我立刻泪目。如果我能更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宅”这个词对我来说程度太深了,充其量是需要一定质量的独处状态,那种状态仿佛一只潜水艇深入海洋,看到不为人知的深海景观。那些独处的时刻仿佛我那本上了锁的日记本,独自体会那些不必示人的心情和回忆。

我喜欢的女诗人玛琳娜·茨维塔耶娃有首诗里写道:我独自一人,对自己的灵魂,满怀着巨大的爱情。

祝羽捷

2020年8月18日

小兔:

见信好!你全勤出席书展?也太厉害了吧!我上一次一连七天出门已是去年5月旅行时的事……不知不觉已经宅了十几个月了。再仔细回想,事实上,我已经宅了足有二十年了吧。

前几天见面时,你说起《野生作家访谈录》里的片段让你感动,这反倒让我很惭愧,说到底,不会赚钱、只会宅家、很少社交的人永远是疑似loser的少数派,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我宅故我在,仅此而已。

不知道有没有跟你说过,我大学毕业那年租房独居是1998年。但记得很清楚是天山路水城路的一室户,五楼,朝南,冬天阳光特别好,把床摆在窗前,晒着太阳读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记忆里,情节都模糊了,那片缓慢移动的梯形阳光痕迹却还很鲜明。自从有了一间伍尔夫所说的“自己的房间”,我每次出门基本上都有明确的目的,能让我立刻出门的人一定都很重要。但是,曾在番禺路租屋里创下的28天不出门纪录已在2020年疫情期间被打破,同时打破的还有居家煮饭喂养自己的纪录……总之,在家是很忙的。严格来说,我不是御宅族,这个古老的名词早已消失在瞬息万变、每天出新梗的网络历史里了。

我记不清有多久没像“沙发土豆”那样懒着了。我有自己的房间,但没有伍尔夫500英镑的年收入(以零售价格推算,1930年的500英镑相当于今天年薪4万美元;以收入推算,则相当于今天年薪12.3万美元)。工作时间表就像紧箍咒,限定了我在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情。这恐怕要归功于二十年来催稿的编辑们。他们给了我一个确定的deadline,我就能细化出每天的时间表。我相信,你提到的那些宅家的博主们也会深深感受到时间规划的重要性。当然,执行规划更重要。在家开云端公司的人,我觉得不是宅,只是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

讲到底,宅是很人工的。衣食住行,工作娱乐,都建立在现成的社会化标准服务上,从属于消费社会。很难说宅是不是更环保,因人而异吧。至于我,每天收快递时会觉得很浪费,但也无计可施。宅的代价很昂贵,所有必需品都让别人送到家门口。

现代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是在N种糟糕的选项里做出相对而言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绝非最好的选择。但你说得没错,交通是噩梦,污染是噩梦,有时候,交际也会像噩梦。现代人花费在交际上的精力和时间是巨大的浪费,所以聪明人都会做减法,做取舍,而且多半都会首先舍弃没有营养的社交。不过,这种取舍的前提是已经粗略地看过世界,换句话说,没有闯荡过江湖,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宅心。

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安顿自己。我有朋友把独居的空间装饰得美轮美奂,沉溺于独享一切。相比而言,我的狗窝毫无风格,几近简陋,四面墙都被书堆满了,有喜欢的画也没地方挂,偶尔想买束花,坦白说,也没地方摆。花和画,和人一样,特别需要自己的空间。我把它们的空间都霸占了。吸引我的宅生活,是用自然主义的研究精神研究文学、绘画、音乐及奢侈品对精神的意义。事实上,从物指向精神的路径是很容易走偏的,阶级意识、物质主义、时代趋势都可能把创作者带上歧路。不说创作者,就连生活者本人也会有所迷失。

在我想来,甘愿避世的人总有沉迷的对象,必须有,无论电玩或宝石,还是书籍或影视,甚或囤积癖者的囤积物,精神总归要有聚焦的重点。既然如此,为自己好好挑选精神落脚处就是最重要的事。精神上保持审美的自由,甚至道德的自由,才是宅的终极意义;否则,就只是身体和行动的物理性局限,是逼仄空间里的蹉跎和堕落,是表演性的放弃,是假的宅人,真的囚犯。

顺祝夏凉(我快热疯了)。

于是

2020年8月20日

以上内容节选自

《羽来信:关于“如何过好这一生”的30场提问》

《羽来信:关于“如何过好这一生”的30场提问》

祝羽捷 编著

中信出版·大方 2021年10月

祝羽捷以书信形式邀约,向30位学者、作家、艺术家发起提问。

主题聚焦当下备受年轻人关注的话题,例如:爱与孤独、身份焦虑、性别偏见、理想主义与金钱观、丧与倦怠感、隔离与宅……

这是一本真实而诚恳的通信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追问,更是对自己的反思与所选生活方式的笃定。比起谋求共识,更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和宽容。华丽的表象总会褪去,希望我们都能接受真实的自己,用最朴素的方式袒露心声。

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节目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原标题:《被动的“宅”,也可化作内在的方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