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工人新村妇女的日常生活中,藏着多少笑与泪?

2022-04-03 12: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张滢莹 文学报

海上凡花

工人新村妇女的日常生活中,藏着多少笑与泪?

“美好生活的宏大叙事中,包含着每一个具体、现实的人所构成的故事。看见她们的过程,也是生命连接的过程。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上海不仅有高楼大厦,更有普通人连接起来的温度。”

许多年里,工人新村是上海城市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些建筑身上保留着城市巨大历史变迁中留下的印记。当工人新村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场,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时,三位女性学者透过共情与参与式的研究,形成新作《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考察与分析在城市化变迁的过程中,妇女们的日常生活、困境,以及她们从中体现出的坚忍与柔韧。近期,作者之一、复旦大学社科学院博士章羽在线与读者分享了这本新作的创作过程。

1950年代初,上海开始建造工人新村,许多工人迁入新居,在一幢幢三至六层、仿苏联模式建造的楼房中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阶段。

工人新村旧照

1990年代开始,住房的市场化渐渐取代了工人住房的模式,工人新村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这里依然居住着不少曾经这座城市事实意义上的建设者们——其中的不少女性,已经在这里度过人生中大部分时光。在多次造访中,章羽已然是她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她们向她倾诉自己的经历,在她的邀请下参与线上写作坊,为自己的点滴岁月写下日记。看了她们写的日记后,章羽和因为疫情在国外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研究院博士叶子婷都被感动了。“当看到阿姨们的真情实感之后,有一种触电和被雷劈似的震撼感。”章羽以此形容,“我们都以为人和人之间像一个个小灯塔,可以相互看到,但无法建立连接。但在看到她们的文字时,我一下找到了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一直以来,我已经快丢失了感受真实的能力,阿姨们的文字,让我恢复了这种本能。”

上世纪70年代的杨浦的工人新村,一对姐妹正在吃饭

随着线上写作坊的深入,这些日记汇集成一条私人记忆与集体印象交汇的涓涓细流。章羽和叶子婷邀请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博士刘希加入,将这本私人记忆的日记册拓展为对六位女性、三对基层母女的口述历史访谈,同时通过参与式田野观察,探讨了社会主义建设下的城市发展与家庭社区视角的性别议题。

“马克思在自己的理论中提到很多生产,也有一种叫做社会再生产。当照料家里的时候,这些生育、养育、买菜、做饭等劳动有价值吗?这些劳动的价值该用什么方式来衡量?这些再生产,是许多女性日复一日的生活。”《海上凡花》成书期间恰逢疫情时期,女性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再生产压力。在与访谈对象的聊天中,她们也是章羽和同仁们的朋友、姐妹、亲人,因此作品并未被田野调查的纯理性所桎梏,“当你们的关系有生命的连接,成为真正的朋友,你会设身处地地为她们思考,而不是把她们的故事当做资料。整理资料时,我会本能地把涉及个人隐私的资料,和一些能够博眼球、却会给她们造成二次伤害的资料隐藏起来,因为她们是我的朋友,我的家人。”

《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

叶子婷 章羽 刘希/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

当女性书写女性的时候,我们想要书写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章羽曾多次自问。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首先消除的是对基层妇女的刻板印象,真正进去她们的群体中时,章羽发现她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着自己的主动性,让生活慢慢好起来。深入工人阶级女性完全不同的人生时,章羽照见的是自己的“浅”。一直以来,作为大学老师的自己习惯用文字来理解现实,慢慢地有了狭隘心却不自知,忘记了文字之外,人的生活有多少种面向。“美好生活的宏大叙事中,包含着每一个具体、现实的人所构成的故事。看见她们的过程,也是生命连接的过程。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上海不仅有高楼大厦,更有普通人连接起来的温度。”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摄图网、出版书影

原标题:《工人新村妇女的日常生活中,藏着多少笑与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