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的记“疫”|排队做核酸时,她手捧《娱乐至死》看起来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张慧
2022-04-06 14:0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同济大学足球场上等待做核酸的队伍里,有名学生捧书阅读,神态专注。这一瞬间被摄影师拍下,温暖了不少人。图片随后被收入IP SHANGHAI(www.ipshanghai.cn)上海抗疫生活场景征集活动中。

这名学生来自同济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名叫徐敏儿,今年大一。

3月13日前后,沪上高校陆续转入封闭管理。上网课、做核酸、无法自由流动,成为徐敏儿和同学们需要适应的“日常”。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透露了许多大学生的心声。对徐敏儿来说,新冠疫情始于高二寒假。在如今春季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时,疫情再次扰动校园。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节奏,她的办法是,让自己忙起来。

带有同济特色的盛大花事,也让校园遐想丛生。徐敏儿和同学想象了一出古樱的故事,“每当夕阳斜照,那巨大的花树便会在荒凉的土地上投射出更为巨大、更为浓重的阴影。而在那片阴影之中,总是传出诡异的、难以分辨的人声……”

同济师生排队准备做核酸。同济大学/IP SHANGHAI 供图

以下是徐敏儿的自述:

三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所在的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进入闭环管理,那时距离开学还不到一个月。

3月14日晚,学校组织了第二次核酸筛查,考虑到排队时间可能较长,我拿上了这本《娱乐至死》。我看书比较慢,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2个月。

傍晚五六点时,天已经暗了,我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看书,进入足球场后,大灯照得场地如白昼,更方便了阅读。这是历次核酸检测中,排队最久的,差不多2小时里,我看完了这本书,还挺骄傲的。

排队时看书算不上特别,这里是大学,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做,还有人排队时,拿笔做题。那天出门时遇到同学,她看到我带书过去看,也表现出赞许的态度。排队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大部分人在看手机,所以我觉得自己做什么事,也不会被人特别关注。

校园封闭后,肯定会出现抱怨的声音,我没有主动去关注大家的态度,甚至会避开。我个人不太看得惯别人抱怨自己学校的种种不好,所以不会去留意一些消极反应,最多就是和大家开个玩笑说,周末不能出去玩了,只好校园一日游了,我还算是比较乐观的一派。

这两天因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学校开始进一步严格封控管理。楼宇封闭,除了保供人员和志愿者,其他人足不出户,快递也停了。我们的活动范围缩小到了宿舍楼。

宿舍群的聊天框中,能感受到很多同学比较焦虑,甚至是带点愤怒的情绪。我们有个校内“树洞”平台,这两天频繁出现一些抱怨的话,对于学校安排,有同学也表现得越来越坐不住。

在这种时候,如何保持自己的节奏,没什么妙招,借用朋友的话,就是“让自己忙起来,没有闲工夫去胡思乱想,去充实自己。”确实如此,当忙着上课、写作业时,我就没空想了,所以最重要的是,保持有事做的状态。

疫情之下,校园有了往常不同的一面。虽然图书馆关了又开,开了又关,但也看得出,学校是在努力维持疫情下相对正常的生活。课堂突然转到线上,我感觉老师的角色转换做得比学生还好,他们提前调试设备,尽量保证还原100%的课堂。有位老师专门花时间开导我们,如何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

记得高二寒假后上网课,我总觉得没有完全从放假的状态走出来,所以那时上网课听不进去。如今在大学,一直身处学习的环境,网课上得更加认真。在寝室上网课,有点像高中时在教室上一天课的感觉。有时候,课堂互动更加活跃,在《大学语文》课上,老师一个问题抛下去,留言区马上就刷屏了。

当然,一些压力也变得无处释放。比如有些专业平时作业很多,学生里高手如云。当看到别人在同样时间交出一个更好的成果,有人会焦虑;上网课时,看到别的同学都在学,自己学不进去,难免会自我施压。受疫情影响,大家无法像以前一样,可以看电影、吃顿好的来排解压力。

同济大学的樱花季。 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

幸好,我享受过丰富的校园生活,没有错过同济的樱花季。在能出宿舍楼的时候,我基本上每天午饭后都去樱花大道散步,叫上朋友一起拍照。花朵繁盛的时候,漫天绚烂,非常好看。我和同学一起参与“共创樱花故事”活动,想象在一棵“不要靠近的古樱”下,发生的惊梦一场。

疫情给我们这代人带来了什么?开学时,爸妈只能送我到校门口,和许多家长一起,看我们入校;一些计划好的社团活动取消了,也无法延期;最近一周里,我密集地做了5次核酸……

3月9日,四平路校区启动紧急闭环管理,第一支志愿者队伍从招募到上岗,用时15分钟。

但做核酸的路上,随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这种感觉很温暖,也会激励我们自发地为别人去做事。我们寝室4个人,3个人参与了志愿服务。记得第一次招募志愿者时,一个500人的群几秒钟就加满了,第二个群建好后,手慢再点进去,竟也满员了,大家都很积极。

最近有门课设计了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经过疫情,你做志愿者的意愿是否增加了?”我回答“增加了”,这可能是疫情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改变。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