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路同行 | 校园内外,微光春光

2022-04-06 18: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镜相栏目首发独家非虚构作品,如需转载,请至“湃客工坊”微信后台联系

采访并文:吴茜玥、闫芷玥、岳梦佳、徐梦欣、郁雨晨、席时祯、谭佳音

指导教师:上海理工大学版艺学院传播学专业全体老师

编辑:林子尧

前言(林颖颖):

还记得吗?2012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的关键词:“微光”。

十年之后,在疫情防控中努力前行的上海人,也在艰难的“战疫“中看到了温暖有力,振奋人心的光。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传播学专业各个年级的同学们,以未来媒体人的笔触和镜头,在校园内外记录下了疫情防控的微光和春光,     

这一组稿件中,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奉献、有对校园周密安排的感谢、有社区最年轻“大白”的热情,有为了长辈担心忧虑的孝心,有在朋友圈里敏锐捕捉到的“小确幸”,有对美好春天的守望和向往……

他们都是“00后”。 我们确认并且相信,这些光,都是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人眼里的希望之光。

追光

你问我光是什么样的,我无法回答;

我只知道追光是理想主义者的座右铭。

成为志愿者是一件快乐的事,成为抗疫志愿者是一件获得感很强的事。穿上绿马甲的那一刻,意味着选择了“追光”。把守体育馆四号门出口,负责每一位人员的登记与筛查,比想象中的更辛苦、更忙碌。呼告、忙碌、汗水,与将要喑哑的喉咙,“请准备好校园卡”和“打开健康云二维码”成为了最常说的两句话。

每一张脸好像都有了画像,每一个校园卡的卡套都在宣告一个独特又自由的灵魂。疫情当前,我们的第一身份都变成了上理战“疫”人。帮叔叔阿姨登记后收获的“谢谢”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素昧平生的温情总是最柔软的触碰。午餐时分因为岗位特殊性没法去休息区就餐,取下口罩边用餐边工作多少还是会担心。但是走过的同学刷卡说的那么一句,“你们辛苦了”,才能发觉原来一切都值得。

从来没有生而英勇,有的只是选择无畏。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四小时的连轴工作,做人型喇叭,也做服务指引。身上的绿马甲是一股劲,穿上是力量,脱下是交接。是默契的点头,也是相互体贴的安慰。五天绿马甲,我们在平行又不平行的时空里穿梭,奔赴同一个春天,期待同一场芬芳。与“理”在一起凝聚的你我他,守护每一张宁静的书桌。

时代的一粒尘,个人的一座山。无奈与希望总是能在一瞬间达成和解,平衡的永远都是人本真正的情怀。从来没有生而英勇,有的只是选择无畏。每日上涨的数字都触目惊心,或许已然麻木,或许依旧温存。我们尽力去打捞悲剧中的“个”,去宽慰每一个想要舒展却最终落下微笑。

拥抱是清淡的平抚,却最富有力量感。隔着口罩的面颊相碰,说一句“还好你在”;脖颈处的低头沉眸,泪水浅浅洇润着惦念与庆幸。太阳有光,萤火也有光,白色与蓝色象征清洁也代表安心。春日午后,草木蔓发,诗歌仍然欢欣鼓舞,我们都在追寻自由的风陵渡口。流动的光与流动的风,草莓还未过季,风筝扶摇而上。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电话多了很多,书信也有了去处。寒假从家里带来的信纸还留着桂花的印记,又添上了樱花和桃花。“见字如晤”太过客套,“给你看花”才是心照不宣的难得风雅。电话里的朋友说她的马甲是红色,她的马甲又是蓝色,轮班和值岗,我们都在追寻同一束光。

你问我光是什么样的,我无法回答;

我只知道绿马甲和滚烫的泪,值得一束灿烂的郁金香。

 

笔者参与校园志愿者工作的照片

感谢守“沪“

2022年的春天,上海遭遇了疫情“倒春寒“,上海人民的生活被按下了暂缓键。被封在大学校园的我们,感受到了太多太多的温暖与守护。

3月15号,早晨六点突然接到封控的消息,熟睡的大家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面对突发情况,大家积极成立志愿者队伍,协助宿管阿姨处理相关事务。每一顿饭都及时在饭点送达到大家的宿舍,那背后是食堂师傅连轴转,将荤素搭配的饭菜一份份打包送出;是送餐志愿者拉着小推车,大步走向封控宿舍;是宿舍区志愿者和宿管阿姨协力配合,将营养丰富、热气腾腾的盒饭送达到每一个宿舍。(盒饭真的很好吃~)

3月31号,新一轮的核酸检测开始了,在校园核酸期间,穿着绿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冲锋在前为大家服务,协助核酸检测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引导大家一米线排队,扫描预约二维码,实际上任务没有难度,也不是特别劳累,但一次次的重复性工作结束后,身体还是会有些酸痛感,但正是大家的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才能尽早拥抱疫情防控战的胜利。

4月3号,浦西全面封控前夜,看到了学校后勤老师和食堂师傅,在一趟又一趟地往食堂里搬运蔬菜,大米。食堂阿姨对师傅说,“从来没这么辛苦过,给你们留了炒饭,搬完了来吃“,看着食堂一角慢慢囤积起来的物资,不经感慨,尽管物力维艰,学校真的在尽力保障我们的生活。

2020年的春天,因为疫情没有开学,没能感受上海的春天,2022年的春天,正如汉娜·阿伦特在评论加缪的《鼠疫》时说过的,“有一种加缪式的英雄主义,就是平凡人因为朴素的善良而做出非凡的事情。”

从心底里涌起的那一份暖意与力量,让我们相信山有回峰,湖有彼岸,前路光明,苦尽甘来!

 

食堂一角

寻找春天计划

去年清明节假期第一天,我已经和室友到达了苏州,在那里感受春日,但是今年的春天好像只存在于我的朋友圈。

我要做出改变!今天只有一个计划——寻找春天!我选择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很幸运,今天天气超级好晴空万里还有微微轻抚的风。在整个“旅途”中,抬头我看到了各种形态的风筝,飞来飞去的羽毛球、篮球,以及已经有些吐绿的树叶;低头看到了围成一圈聊天交流的朋友,躺在地上翘着腿晒太阳的同学以及从树杈间散落的阳光;走在路上看到了正拿着剃刀帮别人剪发的同学,还在排队做核酸的人员,不断从身边跑过的同学以及宿舍楼后探出的一枝桃花。

还发现了自以为很熟悉的学校依然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例如国合楼、综合楼和美国文化交流中心前面的树都已经开花了;一公寓后面的小桥上系了很多心愿牌,桥前还栽种了各色各样的郁金香和牡丹花,在阳光下像是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光晕;学校的理发店也不再是无人光顾……

生活好像只有三个地方——宿舍、食堂和核酸检测点。生活在有意无意之下被无聊和焦虑包围了。可是生活真的只能无聊只能一成不变吗?或许,只要你主动去寻找春天,你就会发现春天就在你身边。你去做核酸的路上开的花,窗外树杈新长出的枝桠,偶然飞进家里的小鸟……都在告诉你春天来了。

疫情总会过去。如果你发现逐渐自己开始焦虑,那就去找找春天吧!我想和你一起共享彼此眼中的春天,留下关于2022年春天的记忆。

上理校园春天片刻

 

上理校园春天片刻

 【校园外】

小区里年纪最小的“大白”

3月14日早上9:00,我刚起床准备出门取快递就听到我爸说小区封了。我想:“小老头子哪儿听来的谣言?”

出了门,谁料原本四通八达六七个小区门全有大白、警察、警车……

我从出生开始就住在本小区,已经20年了,但好像就没有加入一个微信群。抖音上一直收到大数据推送来本小区居民发的“完了,芭比Q了,小区封了”的视频,看到评论区有说小区建了群,我便赶紧上去要联系方式,成功加入组织。

进群以后看到大家都有些紧张和慌乱,不能出门、不能上班、外卖快递也有专人配送至楼下,一些住在靠大门的居民一直拍门口的动态给我们分享,消息的及时传递也让大部分人安了心。

感谢微信群,让我们认识了这个小区了这么多有趣的人,有业主、有租户、有本地的、也有外省的,大家会互帮互助,谁家缺什么别人家有,就会让大白帮忙传递一下,都可热心了!我也帮了不少人,给独居不会用手机的老人送菜、帮家里上网课的孩子打印资料、用三脚猫功夫教一些年轻人简单的做菜方法……

从前我只认识我们小区一两户从小玩到大的同龄人,现在认识的可多啦!各个职业的、各个性格的,也发现了小区里藏龙卧虎呢:中医世家、慈善救助组织、教师、医生、律师……有什么问题在群里吼一声,总有专业人士为你免费解答,真是方便极了。

3月31日,居委会发了通告,小区的党员除年纪大身体不好的都得参加之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当志愿者,而我的父亲恰好免疫力较差,我便自告奋勇冲去居委会报道,成为了小区里年纪最小的“大白”。

3.31当晚就安排好了第二天的工作,我们志愿者分为多个小组配合支援的医生护士进行全员核酸。

4月1日早上5:00起床,5:30居委会集合,自己看着视频教程换上了“大白五六件套”:防护服、鞋套、手套、纱帽、面屏、口罩。我们互相帮忙在衣服上写下了名字,也在小花园留下了我们组的的第一张合影。

6:30,大白们先到小花园进行核酸采样,满20人一支采样管混采,7:00准时开始叫楼。我们小组一共负责二十一栋楼,分工明确,一个喊楼、一个核对名单、一个带队到小花园门口、一个在小花园门口引导排队、一个在里面引导排队并负责给年纪大没有手机的老年人登记核酸二维码。

我负责在内场引导排队和登记二维码的,由于在上一次封控期间就主动帮助很多老人弄过了,手机里有他们的信息历史记录,操作起来方便了不少,给我原本忙碌的工作减少了很多压力也节约了时间。

做到我住的这栋楼时,我爸妈都没认出我,直到我说话他们才反应过来,也向楼里邻居“炫耀”他们的女儿在小区里服务,给他们长了好多光,认识我的、不认识我的邻居都对我称赞有佳。在邻居们的夸赞声中,我想着一定要做得更好!

因为要满小区跑着叫楼,一向喜欢动植物的我收获了很多美好。小花园里发现了一颗繁茂花开满树的日本晚樱,粉色的重瓣花朵紧密地簇成一团,美极了!樱花树下有只很肥很肥的橘白猫咪,一直围着我们志愿者打转蹭腿求摸摸,另一只浅色橘猫猫直接一路跟我回家了!还有一片居民自己种的油菜花,黄油油一大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闪闪泛着黄色的光芒,像是无数只小蝴蝶在院子里随风飞舞。

 

志愿者留影

   4月4日,今天是第二次全员核酸,好消息是每个工作点位增加了一倍,一组可以同时有两列做核酸的队伍,我拿了一支仿真荷花用来做引导牌,只需要和居民说“跟着荷花走!”就能快速且正确的引导到相应工位,真是方便又显眼。    

于是我们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二十一栋楼660人的核酸检测,9:00就结束工作了!消杀完成回到家才10:00左右,但却已是身心俱疲,不干一次这个工作真的是不知道大白的辛苦呀!困得我又是一觉睡到了天黑,也要预备着明天继续参加分发政府补给物资的工作啦。

春日居家阳台野餐

吸引我关注到金老师与她的居家故事的,其实是一条在我无意中刷到的朋友圈,这条布撒阳光的朋友圈让我眼前一亮——照片被拍摄的时点恰值日光顶照的午后,在阳台围栏的阴翳下,一个短发的小毛头正盘腿坐于红绿黄相间的方格午餐布上。他的左侧摆着一个竹编的亚麻色野餐篮,系着粉色的蝴蝶结,满载着五彩缤纷的包装食物与鲜花,衬得这个孩子看上去小了一圈,右侧则摆着一块方形的白盘子,盘子上是两块小小的巧克力玛芬蛋糕。

在朋友圈中,金老师附上了这些野餐食物的详细做法,并配字“决战日,曙光在前方!假装在野餐”。

这么会生活的吗?看起来好有爱啊!我先是震撼了一番,随后涌上我胸口的,便是抑制不住的好奇与惊喜。我联系了金老师。

“桌椅,餐具都摆好,蛋糕从盒子里拿出来摆到盘子里,对面坐着他最喜欢的草莓熊。过几天,再为他准备一场野餐,野餐垫铺好,篮子里面放满吃的,也算是有点仪式感了。”金老师要求的仪式感,是让孩子了解“野餐”的概念,知道野餐是要有布,有花的。在居家期间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寻找生活的乐趣,在未来的生活坎坷里也应如是。

孩子用餐照片

   “两年前,我们基本都是出于对疫情的未知和恐惧自发地呆在家里。这次是遵守政府政策,自觉居家。两年了,大家对这个病了解加深,也都基本接种了疫苗,我现在的心态反而是蛮平和的,觉得病毒没有从前想的那么可怕,看待新冠病人也不会歧视了。除了前几天看到婴幼儿隔离点的新闻,作为一个家长我会觉得很痛心。自己在家带一个孩子都会感到吃力,而护士们要照顾那么多小孩,那么辛苦,肯定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家长们肯定也不放心啊!”

“昨天新闻上看到大飞机,孩子很激动地说:‘解放军叔叔们来帮我们了!’,知道解放军是来帮他的,现在天上看到飞机的划痕也会说是解放军叔叔。”

这,或许是孩子理解的希望。

奶奶独居,怎么办?

从来没有觉得疫情离自己那么近,担心是难免的,但担心好像又是多余的。

我最担心的是我的奶奶,作为一个独居老人应该怎么办?在疫情刚刚开始的阶段,居委会告知我可以去街道给老年人申请纸质版本的随身码,这样奶奶配药等日常生活都会方便很多。之后,我发愁的是这一次次的核酸登记码又应该怎么办呢?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核酸登记码提早打印了下来,挨家挨户发给了独居老人,这细心的程度真的让我感受到关怀,也放心了不少。

奶奶并不会使用微信,于是,业主群的消息没有办法即时得知,基本上都是我打电话告诉奶奶。出于安全考虑,核酸是一栋一栋楼做的,每次叫到了再下来。有次,我看到群里通知做核酸,奶奶没有接电话,我很着急,生怕奶奶睡着了,错过了核酸。后来奶奶回电我才知道,原来是隔壁邻居下楼的时候顺便敲门告知了奶奶。

还有一件小事,让我很感动。蔬菜瓜果成了“珍稀品“,买菜成了一桩难事。奶奶家的小区暂时被封,虽然旁边有个很大的菜场,出不去,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这些店家在业主群发布了购买信息,免配送费,也不加价把菜送到小区门口,甚至还有奶站的加入,牛奶蔬菜水果一个不缺。

政府给大家发菜的时候,奶奶因为是独居老人,居委贴心的送上了两份菜,有带鱼,五花肉还有蔬菜。彭于晏炸带鱼上了热搜,我的奶奶也炸起了香喷喷的带鱼,而且独居老人的那份带鱼更加肥美。

 

政府送菜

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特别是在这样特殊的时刻,人性的光辉更加闪耀。感谢上海政府,感谢居委的工作人员,感谢邻居等等,让在上海的每一个人都能井然有序的生活。我爱上海这座城,我坚信,疫情一定能很快过去。

在疫情的褶皱里享受春光

伏在窗前,转动镜头,对准焦点,“咔嚓”一声,拍摄下相机里第34张春光。

自3月9号回家线上上课以后,居家的日子里生活似乎进入了单调的循环状态。疫情竖起的高墙隔绝了人们和自然荒野的距离,我甚至觉得我的天地都在发生着改变,缩小到了天花板和大理石瓷砖之间的距离。而某些情感在被迫进入了微观世界中的人们身上悄然滋生着。

某天,在阳台向外眺望的时候,我注意到邻居家年幼的小孩吹着了肥皂泡,吹的满阳台天都是,有些泡泡随风轻柔地飘在我面前,然后炸开,不由得联想起来《树上的男爵》这本书,书中描写的男爵母亲死去的画面,她微笑着死在了男爵为她吹起的以往她一向觉得幼稚的肥皂泡中。漫天的泡泡里我觉得很浪漫极了,那个孩子在以她自己的方式过春天。而那些飘远炸裂的泡泡,唤醒了我某些模糊的感情。

摄影作品之一

我开始喜欢上窗外的树木,喜欢它们在风刮过去在耳朵内响起的簌簌的细微响声,时不时伴有鸟类的细语传出,一线线的,以极小的分贝呼唤叫喊。我能看见树木的生长,看见长出又凋零的不同颜色叶子们,能看到树上青一块白一块的霉斑点。我喜欢着傍晚时刻阳光和阴影为树打造的油画感。树的存在最简单的连接了我与自然原野,我在观察树的同时享受着春光。

正如苏轼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时常抱怨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压榨里人类的个性,人被压缩成为特定行为的集合体。也许这次疫情的改调,是人和自然获得重新的链接,人们开始在自我周围的天地里寻找春天,寻找荒野的存在,去找寻最简单的个性和最原始的欲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