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晋武帝灭吴的坚定支持者,晋惠帝时独撑危局,为何最终惨遭杀害?

2022-04-07 17: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自古以来,“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几乎已成铁律。凡是鼓吹战争者,往往会遭致爱好和平、厌倦战争人士的反感。西晋初,朝廷中就有这样一位“鹰派”,他因极力支持灭吴统一战略,而遭到包括权臣贾充在内的大臣们的反对。贾充甚至用死亡,对其进行威胁。只是由于晋武帝的极力支持,才幸免于难。灭吴统一大业,才得以付诸实施。晋惠帝时,主庸臣横,外戚、诸侯,争权夺利,内乱不已。他虽临危受命,勉强支撑朝政不紊;但最终还是被卷入权争的漩涡,并死于权争。他就是张华。

张华雕像

一、出身孤寒,博闻强识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他的父亲张平曾任渔阳郡太守,也算高门大户。可惜英年早逝,又因清廉,素无积蓄,家境很快衰败下去。张华少年时,孤苦贫寒,只好靠帮别人牧羊来谋生,因而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

阮籍画像

张华虽家境败落,但他自强不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即便图卦、谶纬、方技之类书籍,也多所涉猎。因而,自少年时代起,张华就以学识渊博、聪敏多才而闻名于世。他尤其擅长撰文,文章辞藻和顺华丽。张华还注意修养身心,言行谨慎,举止合礼。更兼心胸宽阔,胆识弘远,而备受时人称誉。“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读到他的文章后,赞不绝口道:“此人真乃王佐之才啊!”由此声誉日隆。

司马昭剧照

后来,渔阳太守鲜于嗣推荐他任太常博士。名士卢钦又把他推荐给执掌朝政的司马昭,转任河南尹丞。张华后又历任著作郎、长史、中书郎等职。由于张华对诸多政务的见解,皆卓荦不群,且多有创见,切有成效,大多被采纳施行,因此颇受司马昭赏识。

司马炎剧照

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以“禅让”方式,改朝换代,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张华授任黄门侍郎,随从左右。以其博闻强识,逐渐受到司马炎的器重。一次,晋武帝向张华询问汉朝宫室制度,张华应对如流,且绘图画,以佐讲解。晋武帝及旁听者听得津津有味,都忘了时间,不觉得疲倦。数年后,张华被任命为中书令,职掌中枢决策,颇受晋武帝信任。

二、力主伐吴,统一全国

公元190年,关东众多州郡长官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专擅朝政的军阀董卓。这就是《三国演义》上所说的“十八路诸侯”。董卓败灭后,各州郡长官,纷纷割据自立,为争权夺利,混战不已,东汉帝国已名存实亡。

经过混战、兼并,至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曹操、刘备、孙权鼎立的局面。后来,随着曹丕、刘备、孙权相继称帝,魏、汉(又称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63年,魏灭蜀汉。公元265年,晋灭魏。至此,三国中,唯有孙吴尚存,形成晋、吴对峙的局面。西晋统治集团中,羊祜最早公开提出灭吴统一的战略,并为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积聚力量。晋武帝虽才能中上,但也有混一寰宇的雄心抱负,对羊祜的策略,颇加赞赏。不过,臣僚中,支持晋武帝、羊祜发动统一战争的,可谓寥寥,仅有张华、杜预少数臣僚。大多数臣僚,包括权臣贾充等,都持怀疑,甚至是极力反对的态度。

咸宁四年(278年),羊祜病重。晋武帝派张华去向他征询伐吴之计。羊祜对张华分析了迅速伐吴的利弊,张华大加赞赏。因此,羊祜对张华寄予厚望,对他说:“能实现我这个愿望的,只有你了啊!”

游戏中的杜预形象

羊祜去世后,接替他职务的杜预于咸宁五年(279年)上表,请求伐吴。杜预入宫上奏时,晋武帝正与张华下棋。杜预陈奏后,晋武帝似置若罔闻,仍埋头棋局,不发一言。张华毅然推开棋盘,向晋武帝拱手行礼,劝说道:“陛下圣明英武,国富兵强;吴主孙皓,邪恶凶残,诛杀贤能。现在伐吴,可不劳而定。希望您不要再犹豫了!”晋武帝这才下定决心,调遣兵将,分路出击;他命张华为度支尚书,负责策划及运输粮草。贾充等虽极力反对,但晋武帝不为所动,还命贾充总统诸军。

贾充剧照

伐吴诸军最初进展不利,贾充等趁机大肆鼓噪,建议晋武帝撤兵休战,以待有利战机。贾充更奏请武帝,腰斩张华,以谢天下。晋武帝淡淡地说道:“伐吴是朕的主意,张华只是与朕的意见相同罢了。”他下令诸军,继续奋进。终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张华因定策功,被封为广武县侯。

三、揣错圣意,遭谗外放

灭吴一统后,张华声名显赫。因他博学多识,晋武帝还把撰订晋史、修改礼制等事务,交付给他。甚至当时晋武帝许多诏诰,都出自张华之手。张华的声望,中枢一时无人能与之相比,他也因此而遭致许多大臣的嫉恨。

恰在此时,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储嗣之争。竞争者有二人:一是司马炎的胞弟,因司马师无子,过继给司马师为子的齐王司马攸;一是晋武帝的儿子司马衷(即后来的晋惠帝)。司马攸贤明有才,司马衷白痴之名,朝野皆知。二人并非不分轩轾的敌手,选谁为皇位继承人,本非难事。但晋武帝私念方炽,致使一干擅长揣摩圣意的小人,纷纷鼓噪选立司马衷。

游戏中的晋惠帝形象

表面上虽无所适莫,内心已有定意的晋武帝征询张华的意见。坦荡为国为公的张华,误以为晋武帝还是当年支持伐吴统一时的善于纳谏之君,因而直言不讳地指出:才德兼备,且与陛下至亲者,齐王司马攸也。此论大违晋武帝初衷,对张华的宠信,一落千丈。荀勖等嫉恨张华的权臣窥伺已久,趁机进谗构隙,最终将张华赶出朝廷中枢,外任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兼任护乌桓校尉。

张华无端被黜,但他为国为民的公心,不曾有丝毫衰减。他到幽州就任后,兢兢业业,恩威并施。深得杂居幽州的各族百姓拥戴、感念。以往历代都不曾归附的20多个地方部族政权,都纷纷遣使到朝廷朝贡。边疆安宁,经济繁庶。

此时,京中朝臣议论纷纷,大多认为皇帝会让张华返京重用。甚至有人推测,张华极有可能会被任命为宰相。深得晋武帝宠信,常随侍左右的冯紞,恼恨张华当年曾不留情面的批评哥哥冯恢,趁与晋武帝议论魏晋轶事时,将张华比拟为当世的钟会。

钟会剧照

在选立太子事上对张华仍耿耿不满的晋武帝,虽诏张华返京,但只是任命他为负责礼仪事务的太常。不久,又以太庙屋梁折断为由,将其免职。自此,终晋武帝一朝,张华再未被授予任何官职,自然无缘置喙国家事务。

四、力撑危局,尽忠匡辅

永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即位。他虽为皇帝,但朝政实际掌握在外戚杨骏手中。杨骏虽迫于张华威望素著,而任命他为太子少傅,但张华与王戎、和峤等前朝耆宿,都因德望卓著而遭杨骏猜忌,不得参与朝政。

贾南风剧照

元康元年(291年),皇后贾南风(贾充之女)勾结部分臣僚,发动政变,杀死杨骏,铲除杨氏,控制了朝政。贾南风又唆使楚王司马玮,矫诏杀太宰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等人。叛军四处掳掠,京师震动。八王之乱由此开始,朝臣惊惧,手足无措。张华向晋惠帝说建议,向众军宣布司马玮矫诏,解除戒严,诸军自然不会再追随司马玮,叛乱自可平息。晋惠帝采纳了张华的建议,司马玮所部将士,果然大都离散,司马玮兵败被杀。张华因献谋之功,被拜为右光禄大夫、侍中、中书监。

贾南风等虽掌控朝政,却也需要象张华这样的耆宿名臣装饰门面。张华虽不齿于惠帝、贾后为人,但出于为国为民的忠心,他毅然接受了任命。在职期间,他尽忠国事,辅佐朝政。对贾后等种种倒行逆施,尽力纠偏弥补。贾后虽凶暴嫉妒,但对张华还有几分敬畏,也不敢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因而,尽管惠帝昏弱、贾后残虐,但在张华、裴頠等人匡扶下,天下仍然基本安定。

司马懿之子、赵王司马伦先是谄媚贾后,希冀高位,因遭张华、裴頠等重臣的反对而未果。司马伦、孙秀将张华视若仇雠。后司马伦于永康元年(300年)率兵发动政变,废黜贾后,矫诏杀张华,夷灭三族,终年六十九岁。

司马伦败灭后,是否给张华等平反,在朝廷上一直存在争议和反复。直至太安二年(303年),晋惠帝才下诏,为张华平反,恢复张华侍中、中书监、司空的官爵,归还被没收的财产、印绶、符策,派使者吊祭。

文史君说

张华虽出身孤寒,但他通过勤奋努力,凭借不凡见识和博学强识,得以跻身高位。使他功成名就的是,他大力支持羊祜首倡的灭吴统一战略,即便遭到众臣僚的极力反对,甚至面对权臣贾充等人的死亡威胁,也毫不妥协;当然,他也并非阿谀皇帝之辈,在晋武帝选立继嗣问题上,他秉持公心,极力主张选立贤明有才的司马攸,而遭致晋武帝的不满和疏远。因若干臣僚谗构,他一度被排挤出中枢,外放地方任职。他并没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国尽责,政绩卓越,异族归心。晋惠帝时,主庸臣横,朝纲紊乱,张华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撑危局,保证了惠帝、贾后时,西晋政局相对稳定。充分展现了一位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一心为国、为公、为民大臣的胸襟和气魄。张华还爱惜人才,即便出身穷贱者,张华也大力劝勉、荐拔,从不厌倦。

张华在文史领域也造诣深厚。他娴熟《史记》、《汉书》,与人谈论《史》、《汉》,娓娓不倦;他还擅长诗赋,词藻华丽,备受后人赞誉。他还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填补了中国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雅爱书籍,曾与荀勖等人依西汉刘向《别录》体例,整理典籍;家中藏书甚多,搬家时,除少数衣物和家具外,书籍倒装了30多车;被害时,家无余财,只有文史书籍满架盈箱。他还擅长草书、行书,他的草书作品《得书帖》、行书作品《闻时帖》,直至北宋末,仍被收录、摹写。

参考文献

1.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2.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 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原标题:《晋武帝灭吴的坚定支持者,晋惠帝时独撑危局,为何最终惨遭杀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