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营收增长利润反降,创维的创新之路为何受阻

2022-04-08 12: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已经在各行各业深入贯彻执行。但对入行门槛低、科技含量不足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这个转型无疑是十分痛苦且艰难的。

但好在有相关政策的扶持,还是能找到一些出路的。而作为老牌制造品牌:创维,却和其他同行所不同,走的竟然是截然不同的“创新”之路。

成立于1988年的创维集团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许多行业的起起伏伏,也在自己深耕的彩电领域站稳脚跟。可在转型这件事情上,创维虽然也走了数字化的道理,却又没有充分考虑业务板块之间的衔接与互补,这也让许多业内人士表示疑惑与不解。

黑电行业逐步落寞,跨行发展却鲜有成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之后的近20年,我国彩色电视机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了近5倍,但在2019年却首次出现下降。结合我国彩电保有量达到高水平的情况,其实在2017年以后,彩电行业的整体销售规模就呈现出下降的态势,2020年国内彩电销量更是同比下降了9.1%。

据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行业热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三点:首先是手机平台等多元化中低端对用户时长的侵占,其次是彩电市场已趋近于饱和,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消费者购买欲望持续下滑,再次还有整体消费环境低迷的因素存在。

而对于创维集团而言,创维彩电、数字机顶盒都是其强有力的营收来源,在这两个领域创维都有着傲人的市场份额。并且其与时俱进的智能电视系统,也在持续满足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可创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消费者要的并不是高大上,而是使用时的便利、舒适。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与服务设备时的困难,成为了又一热议话题。并且目前年轻人也热衷于在移动设备端观看视频、进行社交活动,使用电视的主力人群是离退休人员及老年人,对于他们而言,智能化程度过高并非是好事。

在创维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年报中,其实也早已看出其在彩电领域的发展已经遇到瓶颈了。截至2021年6月,创维电视国内销售量同比下降15.6%,国内市场份额下滑至13.3%,仅与TCL并列第三位。

彩电行业科技含量低、可复制性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是各大品牌心知肚明的,并且小米、华为等互联网品牌又跨界进入黑电行业,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因此,在看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同时,许多品牌也在寻求转型,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康佳、长虹等同样以家电起家的品牌。

康佳如今的境遇,可谓是令人唏嘘:2021年的康佳就面临着主业家电营收的持续下降,虽然2021年公司实现491.07亿的营收,下滑2.47%;净利润仍亏损32.51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23.68亿元,缺口进一步扩大,最终只能靠变卖资产来苦苦支撑。

康佳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是因为其家电主业不保、新兴业务不兴旺的局面。在彩电市场没有继续发力的康佳,转向了白色家电行业,可在疫情冲击下,家电市场持续疲软的局面依旧没有缓解,康佳的转型之路反而把自己给转进死胡同了。

创维如今也正面临着和康佳一样的抉择:是彻底放弃已经步入夕阳阶段的彩电市场,还是多方探寻发展呢,如果两头抓又该如何解决投入成本过大的问题呢,这些都是创维集团需要深思熟路做决策的,若贸贸然转向,恐怕会成为下一个康佳。

开启多元化布局,光伏产业遭质疑

看到彩电市场的颓势之后,创维集团也开始探索更多的营收渠道。目前创维集团有多媒体业务、智能电器、智能系统技术、现代服务业四个营收模块,而在其中,归属于多媒体业务的光伏产业备受关注。

深入推进“30·60”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创维集团也看准这一政策风向,开始进军光伏产业,并计划从分布式光伏业务出发,借助集团原有的软件基础,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打通线上线下全流程,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可行路径。

2020年1月,创维成立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光伏行业。按照创维自身的规划,早期将从分布式光伏的零售试水,并且进一步深入一线市场进行用户调研,以为后续市场方向的制定提供用户基础。

同时,创维光伏借助“互联网+光伏+惠民金融”的商业模式,辅以“ 4+1+1” 的管理系统平台,联手金融机构为用户提供光伏产品以及资金支持,对光伏电站的实施、资金对接和运营管理的全流程持续跟踪。这一套方案看起来是非常合理且让人心动,可实际上它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与风险。

首先光伏产业基本布局在次发达地区,在有相关政策的补贴时,人们对于光伏自然是鼎力支持的,但也因此产生了许多骗取补贴的丑闻,这无疑给光伏蒙上了一层阴影。并且因为涉及到金融借贷问题,许多留守在乡镇的老龄人是无法接受的,这就是光伏产业推广困难的关键原因之一。

其次,分布式光伏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消费属性,但这个行业本质上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产业链上游占据着行业绝大部分利润。作为一个行业后入者,创维光伏业务的毛利率势必不会太高,创维恐怕最后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再次,从黑电行业起家的创维,对于电路板、电线等是玩得风生水起,但光伏对创维而言,是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陌生产业,跨度之大让许多人都暗暗担心:创维这一番砸钱砸人,真的能行吗,并且其承诺的长期跟踪也有待考证,毕竟这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

“千亿营收”告吹,创维美梦恐破灭

2018年,创维正式宣布自己的“一三三四”战略。其中的第一点“一”,就是指五年后要实现千亿营收。可创维集团营收规模已经连续三年维持在400亿元上下,连半个小目标都还没有达到,恐怕创维要被自己打脸了。

从创维集团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的年度财报中,能看到创维集团的营收主力军仍是新媒体板块,在软件技术方面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可智能电器和服务业等加起来都不到20%,这对于创维而言不是一个好消息。

在创维的规划中,白色家电作为其“一体两翼”战略中的另一关键业务,历经10多年发展却未能进入行业一线阵营,与美的、海尔等品牌一较高下,也难以对其整体营收起到支撑性作用。业内相关人士对此也表示:创维对于白色家电业务的重视度并没有与其实际的战略计划所匹配,至今也只是任其发展,并未过多关注。

创维集团的四大业务模块中,多媒体业务已经到了发展瓶颈,想要再进一步,要么进军高端市场,与三星、索尼等国际一线大牌同台竞技,但在技术层面上创维是没有任何赢面的;第二个选择就是与国内的品牌抢占中低端市场,可创维的性价比在行业中已经名列前茅,想要再啃一口蛋糕,就只能自降身价。

而在自降身价这块,创维已经另辟蹊径:打造独立品牌酷开电视。酷开瞄准的是年轻群体,对标的是乐视等品牌。与主品牌创维所不同的是,酷开没有任何线下实体店,是一个纯线上销售的互联网品牌,因此其性价比会更高。

可尽管如此,在创维集团2021年财报中,酷开仅贡献了12亿元的营收,对比母公司超500亿元的总营收来看,它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被委以重任的子品牌,在近年的处境也颇为尴尬:综合表现不抢眼,无论是拓展终端还是广告营收,都远未到既定目标值。

早在2017年,酷开就已不遗余力地拓展终端用户数。在高举钞票的诱惑之下,截至2017年年底,其拓展的第三方终端数也才达到428万。但至此之后,酷开再也没有公布过相关数据,这可能与第三方终端拓展不顺有关,毕竟吸引更多的品牌接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生态圈,并非易事。

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关键物料供应周期长的背景下,创维又不得不做出提前且大批量下单备货的决定,这让其的存活周转率及资金链都有着很大的压力,虽然其在财报中解释,这方面的资金压力会在2022财年得到缓解,可投资者仍对其持保留意见。

千亿营收口号创维虽然喊出来了,可2018年至今,创维还依旧维持着现状,并没有太大的动作。彩电依旧是原来的样子、产品竞争力也在逐渐减弱,市场还进一步缩小,后续营收能力恐将下滑;白色家电业务迟迟不成气候,甚至被一些中小型企业弯道超车,业内知名度全无,营销策略出现了较大问题;光伏产业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短期几乎无法产生回报。

在疫情反复、消费市场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创维要完成自己的千亿营收目标,要做的改变还有许多,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创维仍维持着现在的发展状态,这个一千亿的营收美梦,已经可以宣告破灭了。

结语

近年来许多传统制造企业都寻求跨界发展,但如今看来,几乎没有成功案例。康佳、长虹就是其中的代表,至今还没有找到前进的方向。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自己领域深耕的TCL和海信的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

实际上,资本虽然对专攻单一领域的企业,有着风险抵御能力的担忧,可一味追求规模、毫无计划地开疆拓土的企业,却也是资本抵制的。以机会为导向,不与自身产业进行关联地进行多元化布局,不仅会让企业面临更多风险,也会增加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毕竟术业有专攻。

不过,创维原本有不错的市场基础,也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如果能在创新过程中补足短板,绕开雷区,也并非没有逆袭的可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