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奶奶庙刷屏了,但学者认为应该尊重而不是嘲笑他们的信仰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08-08 17:1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在河北易县奶奶庙,你可以拜到想拜的一切神。

除了观音菩萨、如来佛祖这些各处庙宇都有的神灵,奶奶庙还有很多自己的创造。

想升官,这里有“官神”,想发财,这里有财神,想升学,这里有“学神”。如果你想保佑自己开车平安,这里甚至还有握着方向盘的“车神”。

奶奶庙的庙宇十分简陋,香火却十分旺盛,当地人称“华北第一道场”。管理员也有自己的霸气,“缺哪个神仙,随便造一个”。

8月6日,一篇题为《现在隆重介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一尊神仙》的文章在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突然火了起来。这篇文章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读博士生徐腾在演讲平台“一席”的演讲稿,从河北易县的一座“他奶奶的庙”谈起,讲述了民间信仰下的许多独特建筑。

于是,这座草根气质浓郁、极大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智慧的奶奶庙也跟着一起火遍了朋友圈。

奶奶庙的“正殿”

奶奶庙由山下马头村经营,搞的是个人承包制,也就是说,只有肯出钱,就能在这里承包一座庙宇,自己去布置里面的佛像和壁画。在村民的各种创意之下,“车神”“学神”“官神”齐聚一堂。

“这是一个宗教文化线下体验步行街。” 徐腾说,和传统寺庙不同,奶奶庙是一个做生意的地方,于是,村民很聪明地根据现实需要,对“宗教”做了大胆改革。

手握方向盘的“车神”

“民间创造出‘车神’不奇怪,我们热捧这个东西值得关注”

奶奶庙以其粗糙、大胆的神仙系统引发了“城里人”的关注,这是因为“车神”的确太过猎奇,还是我们见识太少,从未认真去关注过原生的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

“民间创造出‘车神’不奇怪,但我们现在热捧这个东西值得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奶奶庙引起这么大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不是完全同步的,民间更注重实用价值。

与精英文化阶层不同,民间信仰具有广泛性。“为什么会有车神?是因为汽车现在广泛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行车安全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个‘车神’是广泛的汽车信仰的缩影。”田兆元举例,现在卖得比较好的车企,交车的时候很多会举行一个仪式,把红布条系在车上,还有生意人买车的时候会找和尚道士来举行‘安车仪式’,这反映了汽车对我们社会广泛的渗透,也不是完全的玩笑。”

说“车神”不符合我们对传统民间文化和信仰的想象,其实也不尽然。田兆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就是最早的车神,一直有轩辕氏造车的传说,“我们是车辆的大国,所以有车神是很正常的,但过去我们的信仰没有关注他,所以他的发育成长就不是很规范,有太过随意之嫌。现在这个握着方向盘的形象虽然表达了一定的愿望,但形式是粗糙的。所以说我们其实有这个信仰的需求,是长期文化传统的演变。”

除了极具现代化气息的“车神”,奶奶庙的管理人员一句霸气的“缺哪个神仙,随便造一个”也成为金句。田兆元认为这句话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的,中国古代神灵系统丰富驳杂,历史上,民众很多情况下就是需要某个方面的神灵护佑,就人为地“造”一个神出来。

比如过去烧窑制陶瓷行业发达,就有了窑神。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所以有地方把她尊为炉神。圣人尧舜中,舜以前是做陶器的,因此很多人把他作为制陶行业的神。甚至泡菜行业也有自己的神,而且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的颜真卿,因为他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所以被称为“颜鲁公”,百姓就利用谐音把他称为“盐卤公”,“颜体”创造人就这样成了“泡菜之神”。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表达了民众信仰的需求,这种需求因为太过边缘化很难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所以形式比较粗糙。民间信仰应该是民众精神的体现,这个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现在嘲笑贬低这样一种现象其实是不好的,我们应该还是尊重,而不是完全的嘲笑、同情的态度来看他们的信仰生活,民众有这样的信仰空间,有这样的权利。”田兆元说。

不能以精英文化价值判断去理解民间信仰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复旦大学博士李柯也认为,如何看待奶奶庙这一民间文化现象,最关键的是立场和视角的问题,“我们不能以所谓精英文化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民间信仰。”

李柯认为,民间信仰的谱系,本质是民众对于所处现实世界的一种构拟,“自古以来,民间信仰的生长就本乎民众的现实需求和心灵诉求,很多神祗都是民众某一方面期许与愿景的对象化,祈求财源广进便供奉财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仅如此,中国民间的信仰谱系还是于稳定中动态发展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这一谱系亦持续遭遇破损,进而又被修复,并被不断加入新的时代要素,也裹挟了新的内心诉求。在社会转型期,这种变化尤甚。于是,就有了奶奶庙对于神祗世界的秩序重构以及现代经营模式的引入等等所谓‘奇观’。”

对于奶奶庙的奇特审美,李柯觉得这种逸出经典与高雅的民间审美有其自成体统的文化逻辑和审美范式,更多考量的是对于民间再熟悉、现实不过的生活世界、起居日常的回应乃至解脱。比如说,在民间传统社会中,某位官员为官一方造福当地民众,民众就会造一个祠把他供奉起来,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地方神,所以民间信仰的现实需求是十分强烈的。“车神”的产生体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实际的需求。

基于这个原因,李柯认为,不宜以精英立场的是非判断去衡量奶奶庙,而是要回到民间,感知荒诞魔幻的面纱下为生活、为现实而信仰的民间众生相,“奶奶庙的娱神美学,是当代民间社会以其最能理解、最为简单、具象而亲切的方式消弭人神距离,从而确认自我价值、确证感同身受的真诚表达。因此,就这一维度而言,奶奶庙的文化意义又在于让我们看到了民间美学体系一直以来的存在与发展及其价值。”

奶奶庙体现了中国民间信仰的现实状况

“不能简单把奶奶庙定义成是一个猎奇行为,演讲者也看到这其中体现的中国宗教中民间信仰的状态。我觉得这个个案比较典型,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比较好的反映中国宗教在民间发展的状况。”

上海宗教学会会长晏可佳从宗教角度分析,认为可以将奶奶庙作为一个缩影,看到中国民间信仰的现实状况。

晏可佳指出,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心中,宗教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这其中,既有传统元素在起作用,还和现代生活紧密结合。

“演讲者提到民间信仰本质上是民众在寻求心理慰藉。但除了这一点,还有其他几个深层问题,一个是民间信仰是有序和无序结合起来的,奶奶庙这个例子其实是体现出了无序的一面,里面提到任何人都可以承包一个庙,还可以改造。由个人承包一种精神产品,我认为还是值得反思的。改造是一种创新或者说是更新,里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给传统的神仙形象加上一个现代汽车的方向盘,这种改造和传统的宗教是对抗的,这也体现出无序的一面,还包含着无知的成分。”

晏可佳提到宗教历史中的一个基本规律,“越通俗越具体,地方性和时间性越强,普遍性越少。越抽象越精神性的,普遍性意义就越强。”

中国历史悠久,民间信仰恒河沙数,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传统佛教、道教神仙系统都是历经大浪淘沙存留下来的,在历史中甚至是现实中,奶奶庙中的“车神”都不会是唯一,但这种非常具象化的创造,很难被保存下来。

晏可佳认为,奶奶庙这个例子中体现的创新大都是这种具体形象的创新,是无序的,“要开车就做一个车神,那有地铁了是不是还要做个地铁神?有私人飞机是不是还要把飞机仪表盘摆在神前面?这种具体的创造是很快会被淘汰的。文化需要创新,但不是这种具象的简单的形式。我们看到的历史其实已经经过了文化的淘汰和过滤,已经到了老百姓普遍接受的层面。而奶奶庙这种太过简单的创新,是会被历史很快淘汰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