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半月谈调查: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张璇、蒋芳、滕军伟、袁慧晶/半月谈
2017-08-11 11:13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工作。自1995年国家确立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我国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蓬勃兴起,文化传播手段日益发达,不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呈现出服务手段高技术化、内容挖掘深度化、教育互动多元化等特征,进一步点燃了人们深藏心底的爱国火种。今天,行走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人都在思考历史。

7月28日,观众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拍照。万象 摄

来这里,体验历史,感知未来

——四个教育基地的变身故事

实证历史文明,我的骄傲在良渚

作家马尔罗曾赋予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一个华丽的定语——“充满信徒并且永不荒芜”。浙江良渚博物院也配得上此语。

灰白色方形建筑,外观简洁流畅,河流环抱,青草相映,蓝天白云之下,良渚博物院呈现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建筑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似是一件美丽古玉。”良渚博物院院长马东峰说,来到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距今5300年至43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广袤土地上,良渚文化开创的绚丽篇章。

1936年良渚文化首度面世;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一批高等级墓地和人工堆筑的大型宫殿基址被发现;2007年,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基于良渚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及它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义,良渚博物院应运而生。

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分工精细的手工业,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复杂的社会结构,清晰的社会阶层分化,完备的礼仪制度,以玉器、漆器、黑陶为代表的卓越艺术成就……良渚博物院承载着华夏的原初记忆。

“历史、文物很能引发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文化类基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优势。”马东峰说。

深度挖掘良渚文化的内涵,让国人对华夏文明更了解、更认同。为了取得最好效果,良渚博物院陈列的内容总是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陈列策划文本也是几易其稿,由最初的“文明曙光”到“文明之光”,最后确定以“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为陈列主题。

7月17日,良渚博物院迎来近100名北京大学考古暑期课堂学员和港澳夏令营学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等的精彩讲座,让学员在感受璀璨文明之光的同时,更深叹“历史活在这里”。

这样的“第二课堂”在良渚博物院经常开展,结合历史、考古、文博内容,展开文化认同教育已成为良渚博物院重要工作之一。良渚文化进校园、良渚文化选修课、玉文化节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实现深入参与、双向互动。

如今的良渚博物院也变得更智慧。“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资源集成整合与分级创建”项目的剧本编创、数字采集、媒体制作正在不断推进。“在我看来,这里应该可观、可学、可触、可玩。”马东峰说。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长廊里,人们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触摸华夏先民生存和发展的每一个印记,油然生发对古老中华的骄傲。展厅里,休闲场所设有互动游戏,孩子们模拟华夏先民盖房子、搭水井、捕鱼等日常生活,体味着中华文明的最初脉动。

刘公岛:“不沉战舰”诉说甲午国殇

刘公岛,不仅仅是个岛。这里是北洋水师的成军地,当年修建的铁码头屹立不倒。梁启超曾言:“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遍布山东威海刘公岛上的炮台、北洋水师遗址、大量的遗存建筑,仿佛在诉说那段屈辱史。“这里是近代中国的立体教科书,子孙后代应以史为鉴,知耻后勇。”研究甲午战争30多年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戚俊杰说。

讲述国殇、国耻,刘公岛突出国防、海权等主题,先后修复开放了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寓所、威海水师学堂、黄岛炮台、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等8处北洋海军文物遗址,完成了北洋海军提督署原状复原改造。刘公岛管委会副主任周德刚认为:“来到这里,可以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北洋海军当时的工作、生活状态。”

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国首个钓鱼岛主权馆也在刘公岛开馆。

刘公岛还巧借驻岛部队资源,成功打造出“小海军夏令营”品牌,每年接待近千名中小学生进岛,接受爱国教育的熏陶。

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中,借助场景还原、3D影视、声光电与多媒体复合等多种手段,展览全面展示了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历史全景。孩子们漫步馆中,仿佛穿过120多年的时光隧道,亲历那场震撼人心的战争:黑烟滚滚,炮声隆隆,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向敌船奋力撞去……

警示教育成为刘公岛国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王得志参观完后说:“殇思厅内的系列警示、历史选择厅内的深邃问答让人印象深刻。‘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导致灭亡’的警语牢记心中。”

在刘公岛,国殇教育不仅传递历史的悲凉回忆,更有着对民族复兴的向往。基地讲解员李翠翠说,调整后的展馆内容、布局和讲解词,将刘公岛的历史放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里讲述,使教育基地突破一般历史知识的简单传承。“听完讲解后,学员们常常深受感动,默不出声。”

刘公岛是甲午战争的主战场,来到刘公岛这艘“不沉战舰”上的人们,回望中华民族的救亡探索,在国殇教育中领悟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

3月31日,武警南京边防检查站官兵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公安英烈墙前默哀。

红色,青春,雨花台

——“敬爱的孙晓梅烈士:也许倾尽一生,我也无法达到您的高度,但是我始终在仰望、在追随,用灵魂爱我的祖国!”

——“尊敬的吕惠生烈士:我们要学习您谦逊廉洁,从不邀功请赏的优秀品质,为他人谋福祉!”

——“敬爱的冷少农烈士: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坚守,只为让历史不白白哀痛,让未来绝不为现在遗憾!”

……

南京雨花台前,2000多名大中学生和青年职工正在参与一场“给革命烈士回信”的征文活动。一封封回信,让人们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和感染。

从1927年至南京解放,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在雨花台慷慨赴死,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他们,用青春、热血、生命铸就新中国诞生之路。

如今的雨花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青春与爱国的对话。南京农业大学每年都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派出一支义务讲解队,利用周末为参观者讲述烈士故事。理学院大四女生孙韵婷说:“以前我遭受打击才肯拼搏,当讲解员之后,受到烈士爱国精神感染,自强心态成为常态。”

2016年4月,“雨花台英烈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启动,来自南京24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全国,寻找烈士后人,记录下珍贵的口述史料。

“我们所处时代与烈士不同,但同样需要养成尽忠报国的血性。雨花台英烈精神传承、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囿于围墙之内。”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

这里有寻访许包野烈士和等待他半个世纪的故事,有郭纲琳烈士“潜伏”式的爱情故事……如何让英雄的故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能量”穿透时空制约,抵达人们心灵深处?

2016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推出了话剧《雨花台》,以艺术形式盘活“红色家底”。“2014年底到2015年初,剧组从深入挖掘的20多个典型烈士故事中筛选出10个故事。”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向媛华介绍,话剧大量采用历史人物原话,将不同时期牺牲在南京的恽代英、冷少农、施滉等烈士,编织在一个拼死保护潜伏战友、送出情报的惊心动魄情节中。

一场演出就是一场与青春的对话。2016年,该剧在南京、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的高校巡演40场,吸引6万余人次观看,不少学生抹着眼泪走出剧场。在北京大学演出时,演员谢幕6次,但全场观众仍不愿离去,纷纷起立鼓掌致敬。同样的场景在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师大屡屡上演。

走出剧场后的大学生们将真情实感、烈士名言转发分享。“分享恽代英烈士的诗——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王蕾在朋友圈里大力推荐这部震撼的话剧。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陈志昊说,话剧最后一幕让他找到如何爱国的答案。“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他人不能救,唯有我自己。”

信仰,忠诚,为国为民的担当、风骨与情怀,在红色与青春的对话中,雨花台成为人们的精神气质。

奋起!难忘石破天惊“第一枪”

驻足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陈列馆的序厅,1927年那石破天惊的起义枪声,仿佛在耳边响起。英雄人物似乎从浮雕上走下,诉说当年硝烟战火中如何奋起反抗反动势力,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

“功在第一枪”——八一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周恩来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次起义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这次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人民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在建军90周年之际,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迎来近10年以来的首次改造提升。重新开放后的陈列馆新增文物150余件,南昌起义时贺龙使用过的瓷器、朱德使用过的蚊帐、周恩来佩戴过的手表,起义士兵用过的汉阳造步枪、八二式迫击炮、大刀等武器都在告诉人们,先辈报国之血何其殷热。

经过工作人员近10年的收集和整理,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从建军80周年时的800多位增至1042位;南昌起义余部转战上井冈山的过程,也有了更深入细致的讲述。负责纪念馆讲解接待的朱小可说,原先展览的年代上限是1924年国共合作,如今南昌起义被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展板内容新增“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军事的初步探索”。一幅南昌起义部队屡挫屡战、从失利走向成功的近代战争长卷愈发清晰,时时激励当下的人们。

新科技的出现,让为国奋起、勇于抗争的榜样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触手可及。在二楼新设的“魔墙”上漂浮着许多元帅英烈的大头照,观众点哪个,接着就出来相应元帅英烈的生平事迹,扫描二维码还能把这些资料保存到手机中。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陈列保管科副科长刘小花说,“魔墙”采用先进的大屏拼接与多点触摸技术,后台的云平台还能帮助工作人员了解观众的关注点,以改进展陈服务。大型多媒体场景、360度全息、多通道环幕投影技术等手段也广泛运用,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立体式”爱国教育。

10岁的李丁光裕是一名小讲解员,负责讲述贺龙入党、油画《血战三河坝》、一副担架床等革命故事。来参观的徐宝颍对她的讲解赞不绝口:“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看到孩子们对于革命故事耳熟能详,非常欣慰,这是一种宝贵的传承——革命事业和红色精神后继有人了。”

在这军旗升起的地方,爱国基因正在孕育、发芽,一如当年。

游客排队进入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冯杰 摄

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都发挥着培育爱国情怀,凝聚民族精神的“社会效益”。但毋庸讳言的是,一些地方做好基地服务、讲好爱国故事的难点和挑战仍然存在:有的陈列品长期不变、内容粗浅,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有的表达方式千人一面,同质化严重;有的则是软硬件未跟上时代步伐,互动性低……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爱国情怀、提升爱国精神?

节点性、被动式参观考问基地“讲故事”潜力

近年来,不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继免费开放,然而其中的一些基地人流量并没有预期的高,陷入尴尬境地。“参观者不少是学校组织去的,逛了一圈,却对展览印象大多不深刻。”在15岁初二学生王可祎的印象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难与“趣味”“生动”联系在一起。

山东省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栾景乐表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但从近些年参观祭扫情况来看,参观高峰有特定的时间节点,出现在清明、“七一”和烈士纪念日等,其他时间则明显陷入参观低谷。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当代江西所副所长吴晓荣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有的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依然采用一种平面的、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方式,趣味性、互动性差,说教成分多,自然起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讲故事’的文化机构,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良知的代表者。”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说,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要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需要多方位挖潜。

“看不懂”、“靠自悟”?要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

浙江良渚博物院院长马东峰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目的不仅要重视文物标本,更要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感受。内容、形式、传播都要丰富起来。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不少专家表示,“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的展馆中普遍存在。半月谈记者发现,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未真实再现历史遗存,很难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杨建华认为,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件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具备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表达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知晓、接纳、共情、内化为理念和世界观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大基本步骤,目前就一些国内的抗战纪念馆来说,表达方式千人一面的问题仍然突出。

“馆内讲解员的编制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没有变化,但展馆面积已经扩大了四倍。”一家地方性革命博物馆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各种宣教活动的兴起,馆里一年要对接300多家机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公众教育的功能。此外,不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馆多址”的模式,陈列馆的专业讲解力量十分紧张。

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建议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调增,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绝大多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物征集、研究和宣讲经费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造成资金缺口,只能从免费开放补助资金中挤占列支。多名基层工作者建议,建立常态化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避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尴尬。

同时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想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人们生活当中去。”杨建华说,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游客在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内参观北洋海军战舰模型。冯杰 摄

今天,我们怎样弘扬爱国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披着揭露真相外衣诋毁英烈的谣言屡禁不止,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恶劣影响。

这是一场思想争夺的热战。是坐等人们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权掌握在手里?今天,我们究竟应怎样弘扬爱国精神?

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有的人从否定“老祖宗”到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从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到否定重要历史人物;另一方面,有人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回忆一次接待多家外国媒体记者参观展览馆的经历:他们一同参观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抚顺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馆等。“外国记者不理解中国人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敏感程度和感情。”王建学感慨地说,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外国媒体只知道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对于南京及抚顺大屠杀知道的甚少;只知道中日之争,不知道日本侵华是中日之争的发端。

“这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南京市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实践启示我们,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要依托阵地建设,不断挖掘其蕴藏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才能筑牢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发掘、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杨建华建议,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陈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用线上思维倒逼线下改革

“轻松活泼的方式也可以传播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研一学生董方杰说,在他看来,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对年轻人的“胃口”。

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动漫作品,放在视频分享网站B站后引发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其中的经典台词“每一个兔子都有大国梦”不胫而走。“幸福并感激着”、“此生无悔入华夏”、“厉害了我的国”……弹幕上“泪目”刷屏。凭借弹幕这种看似“众声喧哗”的方式,青年人在网络上大声表达正能量。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景临认为,青年群体是未来的主流,他们的审美范式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主旋律表达与传播方式的真实期待是什么,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当代江西所副所长吴晓荣提出,当下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尤其是一些县级基地,参观的青少年日趋减少,“主要原因在于把成年人的教育跟青少年的教育混淆了,没有根据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规律和心理来进行教育”。

目前,网络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空间正在得到关注和加强。2016年2月,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如今,各类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纷纷上网。

山东省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顾问姚鸿健认为,爱国主义教育能否成功对接“互联网+”,形式和载体的创新只是前提,关键还在教育内容,不能仅仅把内容复制到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上,而要以互联网思维倒逼线下改革。

感动、触动、行动,让爱国成为自觉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凝聚民心、坚定信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是青少年教育,更是全民教育。不少专家认为,在教育宣传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沉浸性方面,可以借鉴部分国外经验。

在美国,近50万辆校车上播放最多的歌曲是《上帝保佑美国》《美丽的美利坚》;对于成年人,多数节庆活动都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10个联邦法定假日中8个与此相关;各种盛大集会、体育赛事等开场前必唱美国国歌;好莱坞出品了大量的“主旋律”电影……美国人对国家的强烈自豪感是从小到大接受爱国主义和价值观教育,在生活中时时感受“沉浸式”教育而形成的。

在中国,如何立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让保护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成为人们的自觉力量。”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向媛华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有两个关键群体,一是青少年,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对后者,不能简单说教,而是要感动、触动,着眼于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引导党员干部将感动转化成感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感动一阵子、受用一辈子’的效果。”山东省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栾景乐说,补精神之钙,扎信仰之根,方能铸爱国之魂。只有让党员领导干部的爱国基因根植于灵魂深处,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找到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原题为《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状调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