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外交|伊朗青年亲历“中国制造”:从廉价商品转向酷炫科技
22岁的伊朗大学生麦赫尔达德一到北京,就开始四处询问哪里可以买到中文书和碟片。他在德黑兰学中文已有三年半了,但在教科书之外,他更想感受一下普通中国人每天都在看什么。
麦赫尔达德最想找的是关于中国商人发家致富的书籍。他想知道一个人是如何从白手起家走向成功,因为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在30岁前有所成就。实际上,他努力学中文,就是看准了中国和伊朗越发密切的经贸往来产生的商机。

7月底至8月初,他跟随伊朗中国友好协会青年委员会代表团访问中国,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针对伊朗的新制裁。8月2日,特朗普签署对伊朗等国的制裁法案,这成为特朗普上任以来对伊朗的又一次施压行动,奥巴马时期稍显回暖的美伊关系再度增添了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纽约时报》7月26日的一篇报道则称伊朗是中国全球战略的“中心”。
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下,伊朗年轻人如何看待中伊关系?这10名来自商业、文化、市政、工程等领域的二三十岁青年中,有的长期接触中国文化,有的对中国的印象则还停留在巴扎(指集市)里的小商品和中餐馆里的“炒杂碎”。在游历中国城市、走访中国学府和企业、探讨两国未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悄然变化,对中国的关键词也从“古老”、“廉价”变成了“科技”、“绿色”。
两个文明古国的生意
“朋友”、“兄弟”,这些积极投身民间外交的伊朗年轻人常用这样的词汇形容他们眼中的中伊关系。几乎每次拜会中国机构,33岁的伊中友协青年委员会主席穆斯塔法都会提及伊朗在被制裁期间与中国的持续合作。
2016年1月,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正式执行的一周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为伊朗核问题解决后首位到访伊朗的外国元首,两国同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环球时报》2016年2月报道称,伊朗议会能源委员会主席马利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在伊朗遭受不公正制裁期间,中国是唯一对伊朗经济有实质性帮助的世界大国。中国是伊朗石油最重要的消费国,是与伊朗签署承包项目最多的国家,中国多年来始终保持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这正是穆斯塔法对中国萌发兴趣的契机。10年前,他在从事能源咨询时开始接触中国企业。通过那些企业了解中国后,他在四五年前首次跟随伊中友协来到中国访问,后来便继续参与民间外交工作。
穆斯塔法的职业和中伊友好密不可分。他经营的能源咨询公司中,多名高管和专家也都加入伊中友协青委会,此次一同随团访华。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则为已在伊朗经营的中国企业提供支持,并向考虑投资伊朗的中国企业介绍伊朗国情和注意事项。
但中伊关系在穆斯塔法眼中不只是金钱。在前后5次来中国的过程中,他发现伊朗和中国有许多共同点,尤其是对家庭的重视超过了西方国家。尽管他还抽不出时间学中文,但文化上的亲切感拉近了他和商业伙伴的距离。
“我觉得中国在伊朗人眼中不是外国。”28岁的伊朗音乐博物馆主任穆罕默德直截了当地说。他记得儿时在历史课上学过中国的故宫和长城,以及中国庞大的人口和社会情况,这让他意识到,两个东方古国的历史轨迹连成了无形但坚固的纽带。
“中国制造”的是与非

经贸关系开始了穆斯塔法、麦赫尔达德这样的年轻人与中国的情缘,也塑造着中国在伊朗人心中的形象。
据中国商务部2016版《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伊朗》,中国连续七年保持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2015年中国继续维持伊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在投资方面,工程承包领域是中伊经贸合作的一大亮点,而贸易类的中国投资则主要包括一些汽车企业的生产线,为中国产品深入伊朗、扎根伊朗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次来中国、常和中国企业打交道的穆斯塔法认为中国是个“发达国家”。当被纠正说中国其实是发展中国家时,他坚持说,中国确实很发达,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
渴望财富的麦赫尔达德更是将中国视为机会之地。他的中文还带些口音,常混淆“更”和“最”的用法,但却熟知许多商务中文词汇,因为他曾作为翻译协助中国企业在伊朗签订合同。看到深圳的创业园区,他表示自己也想开公司,这样将来就可以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成功史。
但在这些伊朗年轻人心目中,“中国制造”的形象还有进步的空间。“有些伊朗人想买欧洲货或者美国货,因为他们认为那些更安全、质量更好。”曾在美国留学的穆罕默德坦言。他表示,自己身边的伊朗年轻人可能更喜欢美国、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对中国产品的兴趣则一般。
不过,穆罕默德表示,与置换成本相对较低的手机相比,更易受诟病的是汽车、摩托车之类直接影响人身安全的产品。中东媒体Al-Monitor2016年8月报道称,中国企业占有伊朗汽车市场的10%,大部分汽车都是在伊朗当地小企业中组装,而伊朗人认为,这些车“从技术层面有许多问题”。
在深圳参观了华为公司后,26岁的伊朗大学生奥米德对“中国制造”的先进技术印象深刻,这与他和朋友们此前对中国产品的偏见大相径庭。他表示,并非所有中国产品都质量低劣,只是一些伊朗商人为了牟利,更倾向于进口廉价产品,一些伊朗消费者也没有足够财力买更昂贵的高质量产品。
穆罕默德也表示,“一分价钱一分货”,中国产品的质量有高有低,还要看消费者如何选择。
伊朗驻广州总领事希尔高拉米( Khalil Shirgholami)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现在他有意识地多向伊朗访客介绍“中国制造”的真实现状。“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了一场经济新革命,这是基于科研创新、高质量产品和品牌建设。中国产品每天都在提高质量,有些堪称世界第一。”在以创新和外贸著称的广州领区,他正努力说服中伊商人将高质量中国产品出口到伊朗,并鼓励伊朗企业家来看看中国最好的一面。
从“廉价、古老”到“绿色、科技”

在广州汽车集团的整车制造厂房里,伊朗青年们的视线被神奇的一幕吸引了:汽车被传送带送到指定地点,两个机器人同时作业,自动调整距离和角度,准确无误地装上了汽车前后窗,无需人工参与,看上去就像贴粘纸一样简单快捷。这些异国访客趴在栏杆上看了一遍又一遍才离开。
而在智能飞行器公司亿航智能,他们围着尚在研发测试阶段的载人自动驾驶飞行器,兴奋地讨论起它的安全考量和潜在的社会效用,又好奇地打听企业利用无人机编队打广告的方法和价格。
他们形容中国的关键词从“古老”、“廉价”变成了“科技”、“绿色”、“认真”。两周的行程即将结束时,对西方文化颇有了解、说得一口英语的能源公司专家阿里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商品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穆罕默德表示,中国企业正越来越现代化,发展新科技的努力最终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研究城市规划、如今同样在能源公司工作的斯阿玛克则表示,中国企业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与外国企业竞争。更令他钦佩的是,中国许多企业在本国进行研发,从中国内部而不是外部寻找解决方案,这在他看来正是中国发展的驱动力。
回国后,穆斯塔法想拍摄关于“中国制造”的纪录片,向伊朗民众介绍中国最新的发明创造。他还想从社交媒体和年轻人入手,更多介绍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组织中伊青年交流活动。
不过,增进伊朗年轻人对中国的了解,仍存在一些障碍。穆斯塔法表示,由于伊朗政府尚未承认许多中国大学的学历,许多伊朗学生难以来中国留学,这使他们对欧洲国家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更感兴趣。长期从事旅游业、参加伊中友协妇女委员会的阿勒哈姆称,伊朗女性很少有机会单独来中国旅游,更多的只是随家人一起出行。
麦赫尔达德说自己很难在德黑兰买到或借阅中文书甚至教材,这让不少努力学中文的伊朗学生难以充分掌握这门语言。另有多名接受采访的伊朗年轻人表示,尽管自己对中国颇感兴趣,但因为时间、精力以及中文的难度,暂时不考虑学中文。
也有人愿意迎难而上。土木工程学生奥米德的父母都曾在中国留学多年,中文流利,至今仍积极投入中伊友好的工作中。在旅途中总拿着相机四处拍照的奥米德决定,一回伊朗就开始学中文,这既是加强家人感情的钥匙,又可以给未来的工作创造更多机会,譬如和中国企业合作。他还准备劝他那些对西方文化更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学中文,让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中找到共鸣。
有朝一日,奥米德希望能到中国读工程学博士,而他明白,这需要高超的中文水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