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聚焦残疾人就业:被边缘化的他们有双隐形的翅膀

2022-04-18 18: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裴奔康,小时候被电击失去了双臂;

王燕钊,高考前遭遇车祸醒来后半身瘫痪;

李青荣,先天肢体一级重度残疾……

在郑州市中牟县的残友培训就业孵化基地里,每个人都和他们一样,是残障者。

王绍军是这个培训基地的负责人,作为一名重度肢体残障人士,他却很少抱怨:“像我这样的残疾人还有很多,难道都在家坐着等死吗?我得去上班。”而这个由王绍军一手创办的培训基地,先后为4700余名残障人士提供免费培训,直到他们掌握求职的技能。

我们感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残障群体就业的艰辛,但是在冰山之下,还有多少残障者在镜头没能照见的地方踽踽独行?

一、触摸与连接——“被”边缘化的他们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我国共有8502万残障者,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推算每17个人中就有一位残障者。如果与城市人口进行对比,残障群体的人数大约等于“北上广深”这四个超大城市人口的总和。接近一亿的残障人士与我们共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但除了这冰冷的庞大数字,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少之又少

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对“残疾”的定义为身体结构、功能的损害及个体活动受限与参与的局限性。按照其分类标准,不同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其中,肢体残疾人数约占残障群体总数的54%。值得注意的是,处于15-59岁年龄段的残障者占比最大。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法定劳动年龄指年满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由此可知,有就业需求的残障人士并不在少数。

202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残障群体中农业户口人数远超非农业户口人数,其中农村户口占比达到79%。人数差距悬殊的原因可能在于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和机构、政策保障不完善等,农业户口的残障者在医疗、康复、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

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来说都十分重要。正因如此,我国实行义务教育政策,尽力保障每个人的平等受教育权。但对残障人士来说,走出家门,走进校门,也许是他们所奢求的梦想。专门学校数量、受教育机会、教育经费投入、教师专业素养、契合式课程、残疾人教育立法等六方面存在的问题让部分残障者与其家庭基于现实“知难而退”。截至2020年底,我国仍有707.5万残障人文盲,特殊教育普及之路漫漫。

就业是民生之本,残障群体就业是保障残障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基础。然而,社会对残障人士的认知偏差、残障者自身技能的缺乏以及就业服务不到位等原因致使残障者在逐光路上寸步难行,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前景其实并不明朗。

二、跌倒与爬起——荆棘横生的求职路

「张小山怀念此前的岁月,最高峰时,他所在的快递站点有一百多名聋哑快递员,大家在一起大幅度地打着手语交流,整个快递站点只有他们能够懂得彼此。

而他所在的那家叫“吾声快递”的站点,因为组建了全国首支聋哑人快递队伍而被广泛关注,媒体也纷至沓来。

但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今年8月15日,“吾声快递”宣布停业。原来的老板明确表示不再涉足快递行业,聋哑快递员也纷纷离场,现在仍在坚持做快递员的,只剩下张小山和另一位聋哑人。

相关专家表示,“吾声快递”的案例,显示了残疾人就业的现实困境。」

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15岁以上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率达到65.05%,基于《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数据进行公式计算,同年我国残障群体就业率仅达42.98%,2020年为43.24%,虽略有提升但仍与中国总体就业率相差甚远,残障者就业需求满足与现实就业渠道、就业机会少等问题存在矛盾冲突。 

从地域分布上看,四川、新疆、江西、浙江、福建、云南、甘肃、山西、重庆、河北、安徽、北京、湖北、广西、贵州和宁夏等16个省份达到了全国残障群体就业平均水平,其中四川省以56.8%的就业率位居第一,西藏以24%的就业率排名最后。整体而言,全国残障者就业发展的冷热点分布呈不均衡状态,就业率较高的地区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呈现较高的结构一致性

在影响残障者劳动参与决策的各大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人口学特征,最次要的是家庭经济因素。 

具体来讲,受教育程度是用人单位招聘雇员时用来衡量其能力的重要指标,相关调查发现,残障群体中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7.10%, 而非残障者这一指标为23.06%,低学历的残障人士很难进入劳动力市场。[1]另外,残障女性群体在就业方面处于更劣势状态,她们不仅需要承受身体残缺带来的影响,还要面临着性别歧视。[2] 

残障人士生理上与健全人的差异,以及社会对残障群体的“标签化”和“污名化”,使他们遭受到整个社会在经济、制度、文化与社会关系方面的排斥,使他们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发展困境。这导致他们容易形成敏感、自卑及退缩的心理,进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3]调查数据显示,已婚的残障人士就业意愿高于丧偶、离婚的残障者。美满幸福的婚姻关系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滋润了残障者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慰藉,让他们重拾信心,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融入社会。 

家庭因素虽然对残障人士就业影响较小,但它在弥补残障者的家庭“欠账”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谓残障人士家庭“欠账”主要是指残障者对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由此衍生出的家庭内部对残障者的支持不足和观念消极。残障家庭对残障人士的就业支持可以使其由单纯的资本消耗者变为资本创造者,例如“喜憨儿洗车”“麦子烘焙”“残友软件”,就是残障家庭支持残障者就业的成功案例。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指出,城镇残障人士的就业与其他城镇人口就业相同,都为雇用制,而乡村残障人士的就业方式跟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类似。农业人口一旦达到年龄便会自然就业,大部分的农村残障人士通过农村种养加和个体就业的方式实现就业。相反,虽然城镇就业机会多,但因为城镇人才聚集,就业竞争压力大,非农业残障人口更难就业。 

此外,辅助性就业是残障群体就业渠道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即使辅助性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人数少,但是它具有较好的社会效应,是帮助残障者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融合点,是解决既无能力正规就业又不能享受重度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夹心层”就业的重要阵地,具有不可忽视的存在意义。[4]

各行业在招聘时,往往会根据职位特点从残疾类型、残疾程度等方面进行限制。从就业岗位分布状况来看,肢体残障人士就业岗位分布最广,而智力和精神残障者可就业的岗位相对较少。

就各行业提供的岗位数量而言,消费零售和加工制造行业占比较大,这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和简单体力劳动型的低端服务业对残疾类别与等级要求较低的原因。残障群体就业层次低、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岗位待遇较差等问题仍未解决。换言之,社会对残障群体的“低期待”仍然瞩目,残障人士是“被动的、病态的、可怜的”这样的陈旧观念仍未被破除

但令人惊喜的是,互联网行业如新媒体运营、电子商务等新兴就业岗位招聘残障员工的数目并不少。对于普通人而言,互联网改变生活;对于残障者而言,互联网颠覆生活。它让残障人士突破了很多束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同样被世界“看到”。[5]

「“彩色的键盘和耳机发着光,大屏上直播着双十一购物盛典。这些光混杂在一起,打在他们的脸上,这里变得像一个舞厅。没有人说话,他们专注地回答着用户提出的琐碎问题。这些对话有时候很无聊,甚至他们还要被谩骂,可是他们竟然有一些享受,因为这个时候,世界真的把他们当作了正常人。有情绪就在他们身上发,这比那种异样眼光下廉价的同情,要高贵得多。这是,真正的平等。午夜,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那道鸿沟,消失了。”」

中国残联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推出的 “淘宝创业公益通道”、“淘宝云客服” 等残障者创就业公益项目在全国范围落地,帮助弱势群体及残障人士实现了网上就业创业,残障者也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

不仅如此,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让公平开放、包容便利、普惠共享成为社会主流观念,也促就了残障群体多元就业的无限创意。残障者不仅仅可以成为在线客服、淘宝卖家,还可以成为有声主播、演说家、咖啡师……喜马拉雅“音为爱·所以爱”公益助残有声主播培训计划寻找用声音传递爱与智慧的残障者,“熊爪”咖啡店为聋哑人创造舒适区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到平等与尊重,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出现了残障人士的身影,他们拥有了自主选择职业的可能。 

当我们在讨论残障群体就业的多元性时,它背后的引申含义是生命历程的多样性。正如蔡聪在《奇葩大会》的演讲所说:“我看不见这件事情,或者伤残本身,只是一个人的特点或者条件,真正让我们生活遇到很多问题的,是社会充满着很多的物理障碍,人们脑海中存在很多对残障的刻板印象,以及对残障人士人生的狭窄想象。”而如何消除社会中的歧视与偏见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消除与保障——政策关怀的力量

事实上,残障群体从未被忽视,他们的权益受到了制度性的保障。早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便提到“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而后,国家又颁布实施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多部法律条规,给予残障群体关怀与帮助。 

“十三五”规划以来,残障群体的权益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与更高层次的重视。为了补上残障群体事业的短板,加快推进残障人士小康进程,国家调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上升为国家制度,同时作出了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社会救助、护理补贴和政府供养等细化规定。

如果说对残障群体捐钱捐物是一种授之以鱼的话,那么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创造条件和环境,则是一种授之以渔,后者显然要强于前者,同时也更加符合残障群体的现实需求。因此,国家为促进企业招收残障人士,推动企业残障融合用工,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其中,“残保金减免优惠政策”最为人熟知。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企业雇佣残障员工,但作为一项惩罚性的制度,它激励的不是正向行为的最大化,而是损失的最小化,加上社会对残障的慈善化态度,很多企业希望做最小的努力完成按比例就业的额度。[6]

直至今日,残障群体的平等就业权也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他们在实现梦想与价值的路上举步维艰。河南科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杨某科是一位肢体残障者,他在通过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河南省分公司的招聘考试后,却被工作人员以其“身体原因可能影响公司形象”为由拒绝录用。公司的做法无疑与“就业公平”的原则背道而驰,也寒了无数积极求职残障者的心。 

如何实现残障群体平等就业?除了国家的政策保障,问题的关键直接指向了企业。一味地批评与指责企业不录用残障人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从企业的困扰与担忧出发,回应企业对残障群体的不了解或错误的观念,才能让企业残障融合用工的实现工作更进一步。

实际上,我国的部分企业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系统的残障用工制度。例如,在白象食品企业,有三分之一的在职员工是残障人士,这些员工被亲切地称呼为“自强员工”,与普通员工同工同酬,平等享受一切福利待遇。为了保障“自强员工”的安全,白象不仅根据这些员工的身体特点安排岗位,还对生产线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真切考虑残障员工的权益。 

促进残障人士就业,推动残障群体事业发展便需要更多有责任的“白象们”参与其中。从现状出发,企业应摒弃腐朽的观念,积极尝试岗位开发、建设残障实习生制度等残障融合用工的实现路径。

另外,蔡聪指出平等的工作权还需要无障碍意识和平台的完善。“录用我的标准应该是我能否独立完成工作,而不是用无法阅读纸质文档这类理由拒绝我。因为电子化的文档、具备无障碍功能的计算机是企业理应提供的。”正如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所写:“确认无障碍的物质、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医疗卫生和教育以及信息和交流,对残疾人能够充分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至关重要。”

“改变系统以支持人,而不是改变人来适应系统。”残障群体就业权利的实现需要国家的保障,强制性的法律条规、社会责任感以及深入的接触也会推动企业消除对残障群体的刻板印象。但除此之外,残障者自身的努力与突破必不可少。

四、能力与梦想——突破边界的未来

残障群体就业之所以存在困难,就业能力开发欠缺是很重要的原因。而国家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外部扶持上,对残障者就业能力的培训关注度较低。因此,这也将是未来残障群体事业发展的重点。 

就业能力与个体的技能、知识、认知、态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众多残障者就业能力指标中,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与主动性是残障人士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保持工作的关键因素,工作踏实、认真负责的人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心理资本也是估量残障者就业能力的一个维度,当残障者拥有更加积极的就业心理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自己完成工作的自信心也会更强。

“世界上不应该有残疾人,我们的人生只是换了一种新的活法。”他们可以喜欢唱歌,也可以选择写作,还可以挑战极限……在残障人士身上,我们理应看到他们的无限可能。别让残障群体活在“悲惨—励志”的二元叙事中,活成了一张面孔。因为,他们如同我们一样特殊,就像每片树叶都会有不一样的脉络。

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郑璇说:“残障学有一句话叫没有残疾的人,只有残疾的社会。对于残疾的界定就看社会的包容度能把它的边界扩展到哪里。”在精神和尊严上,无论是残障者还是健全人,都是平等的。正如霍金所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注释:除官方称谓外,本作品以“残障”一词替换“残疾”。团队认为残障不仅与残疾个体本身有关,也与社会客观障碍有关。但无论是何称谓,我们始终坚信:词汇的色彩是人赋予的,重点不在于称呼本身,而在于残障群体面临的障碍是否被消除。

数据来源:

[1]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

[2]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http://www.mof.gov.cn/index.htm

[4]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https://www.cdpf.org.cn/

[5]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  https://www.cdpee.org.cn/

[6]《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21》

https://data.cnki.net/Trade/yearbook/single/N2021100078?zcode=Z021

[7]黎春兰,易莹莹.地区分层效应下的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28.

[8]张小燕,管越,李森.户籍制度背景下我国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0(02)

[9]颜利顺.上海残疾人就业政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0]《阿里巴巴公益助残报告》

http://www.alijijinhui.org/category/114

[11]《从不可能到不设限:企业残障融合用工手册》

http://www.crpdlife.cn/page/4581

[12]王晶,闫洪丰,方正,宋国萍.残疾人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及现状分析[J].残疾人研究. 2015(01).

参考资料:

[1]赖德胜,廖娟,刘伟.我国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1):10-15.

[2]廖娟.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4(04):38-43.

[3]王晓峰,赵腾腾.互联网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J].人口学刊. 2021(01)

[4]周进萍.新时代残疾人就业服务精准供给的路径研究[J].残疾人研究. 2019(03).

[5]华夏时报.互联网让残疾人“看到”世界,同样被世界“看到”![EB/OL]. 2021-11-21

https://www.chinatimes.net.cn/article/112523.html

[6]少数派说.“我是残障人,我配找到好工作吗?”[EB/OL]. 2021-02-24

https://mp.weixin.qq.com/s/SgfMcy9ZWWsJIWhQbDVNrw

[7]秦博.人生第一次[DB/OL].2020-1-15

https://tv.cctv.com/2020/05/21/VIDAonMbfGREx0Jpev2TInlB200521.shtml

[8]新京报.一百多人的聋哑人快递队伍,不到一年只剩2人[EB/OL].2021-11-15

https://mp.weixin.qq.com/s/bJp4FKi9DF4QbUK7eFbgSA

小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蔡巧巧 陈浠莲 王嘉祺 张亚雯

指导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徐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