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波拉尼奥《科幻精神》:一封彻头彻尾的单纯情书

侯健
2022-04-19 08:51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已故智利作家波拉尼奥在身后留下了大量遗作,《科幻精神》是其中一部,该书中文版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本文系波拉尼奥《科幻精神》译后记。

在为《科幻精神》而作的《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大箱子》(El arcón de Roberto Bolaño)一文中,墨西哥文学评论家克里斯托弗·多明戈斯·米歇尔(Christopher Domínguez Michael)写道:“和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大箱子一样,人们也在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大箱子里不断发现在他生前未出版的书稿”。我们不知道波拉尼奥的大箱子里还藏着多少东西,可是像《科幻精神》这样的早期作品依然能带给我们这些“波拉尼奥人”足够多的惊喜。

根据波拉尼奥手稿留下的信息来看,《科幻精神》的创作始于1980年,“完稿”于1984年,是与《佩恩先生》《莫里森的学生给乔伊斯粉丝的建议》同时期的作品,是1977年离开墨西哥远赴欧洲的波拉尼奥对那段墨西哥岁月的追忆结出的硕果。波拉尼奥曾经说过:“在墨西哥,我过着非常文学的生活。被作家们包围,处在不是作家就是艺术家的世界。在巴塞罗那,我开始进入没有作家的世界”。在许多“自我流放”到欧洲的拉美作家之间有一种默契,认为远离故土是为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那片土地。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幻精神》就是波拉尼奥的一次回首和反思,是对与好友圣地亚哥等人共同推动“现实以下主义”运动、跑到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讲座现场砸场子的那段无畏岁月的总结。

《科幻精神》

乍看上去,《科幻精神》的叙事结构十分简单,可实际上波拉尼奥对其进行了精心设计。小说包含两条主要的叙事线索,它们齐头并进,相互交织,在时间和空间的层面都创造出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一条主要线索是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某位小说家在获文学奖后接受采访,随着情节的展开,他会逐渐讲述那部获奖作品的情节内容。第二条主要线索则是爱好文学的智利青年扬·史瑞拉和雷莫在1970年代在墨西哥城的生活经历。这条主线又可以拆分成四条辅线:雷莫与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何塞·阿尔科针对墨西哥城出版的文学刊物数量进行调研活动;扬在他与雷莫租住的阁楼上做千奇百怪的梦;扬不停给他喜爱的科幻文学作家写信;雷莫和劳拉产生爱情。波拉尼奥文学宇宙的许多经典元素出现在了这两大四小叙事线索之中:追寻、激情、执著、勇气……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还很少能看到死亡、暴力、残酷、毁灭等后来频繁出现的那些让人心悸的主题,所以我有时会觉得存在着两个波拉尼奥:一个是写出了《科幻精神》《荒野侦探》的波拉尼奥,这个波拉尼奥怀揣梦想,勇敢无畏,哪怕一再失败也在所不惜,另一个是写出了《智利之夜》《2666》的波拉尼奥,这个波拉尼奥看透了人性的本质,如最终审判的记录官一般将人类之恶记录下来。

可能正因为《科幻精神》和《荒野侦探》在主题上的相似性,许多评论家认为前者是后者的“草稿”或“前身”,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科幻精神》对文学青年们在墨西哥城的生活的描写像极了微缩版的《荒野侦探》,而且结合遗存手稿显示的内容来看,波拉尼奥本想在现有故事的基础上扩展对雷莫、何塞·阿尔科等“摩托诗人”的描写,最后还会让雷莫和扬放弃文学、加入游击队,这种“文学梦起-梦碎”的设计也同样与《荒野侦探》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恰恰因为这些内容没有被创作出来,使得我们手中的《科幻精神》成为了异于《荒野侦探》的文本,我们也许可以将前者视为后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就如同70回本和120回本《水浒传》的关系一样,篇幅上较短的版本在读者的情绪被调动到顶峰的时刻给文本画上休止符,读毕此书,我们的脑海中不会萦绕着索诺拉沙漠的黄沙和蒂娜赫罗的鲜血,只会有类似如下的场景盘旋在眼前:一对青年男女没在蒙特祖玛公共浴室氤氲雾气中;诗人们骑着摩托飞驰在墨西哥城的街道上;一个身高一米七六的年轻人,穿着牛仔裤和蓝衬衫,顶着太阳站在美洲最长的大道边,眺望着他和友人的未来……

依稀记得读者“《荒野侦探》里既没有荒野也没有侦探”的抱怨(实际上书中既有“荒野”又有“侦探”),这样看来也许这篇文字也有义务对本书书名做一点(私人)解读。尽管有不少关于梦境、小说内容等虚构场景的描写,但《科幻精神》依然是一本更趋近现实的小说,而绝非科幻文学作品。上文提及的克里斯托弗·多明戈斯·米歇尔认为科幻对波拉尼奥而言更多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是对逝去时光的逆向追寻。我赞成这个定义的前半句,却对后半句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科幻对于波拉尼奥来说还意味着对未来时光的无尽幻想。幻想也是科幻文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没有对未来的大胆想象,科幻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了。所谓科幻精神,就是通过想象建构希望,进而追逐希望的过程,哪怕这种希望如科幻一般虚幻。这正是扬和雷莫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何塞·阿尔科、安赫莉卡姐妹等“摩托诗人”一直在做的事情。希望美国科幻作家成立协会来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国家,甚至“在政治领域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诸如此类的幻想正如科幻文学般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可我们真的愿意当那种终此一生都从未“异想天开”过的人吗?这也许也是“科幻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波拉尼奥曾经说过,“在很大程度上,我的全部写作都是献给我们那一代人的情书或告别信”,如果说《荒野侦探》先被写成了情书又被改写成了告别信的话,《科幻精神》就是一封彻头彻尾的单纯情书,可不管是情书还是告别信,它们都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进而再次鼓足勇气,心甘情愿地“奉献一切却不求回报”,心甘情愿地“既愚蠢又高尚”,心甘情愿地做那些也许注定会失败的事情。

既然波拉尼奥的文字高明得多,那么译者也就没有必要笨拙地写些长篇大论了,但是在停笔之前,请容我摘录书中的几句话,在我看来,这些话正是波拉尼奥“科幻精神”的浓缩:

“我写了一整晚。”

“你不冷吗?”

“冷得很。妈的,我还以为在这里永远都不会挨冻呢。”

“天快亮了。”

2021年11月21日,西安

波拉尼奥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