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日谷雨|隔着屏幕找到你的人间四月天

2022-04-20 08: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壬寅年 / 陆 谷雨

2022年4月20日 - 5月4日

萍始生;呜鸠拂其羽;戴任降于桑

门掩松溪石路斜,碧云开尽见人家。

客来惯煮胡麻饭,春到先收谷雨茶。

——明代|区大相《经碧云村》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思是“雨生百谷”。《群芳谱》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谷雨之日,“萍始生”,萍水始相逢;二候鸣鸠拂其羽。鸠即布谷鸟,鸣鸠预示着春将结束,此时田野里处处回荡“种谷”的呼唤;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又称鸡冠鸟,谷雨五日后落于桑树,预示蚕将生。

谷雨时节,自此春日渐归,牡丹花荣,蔷薇满架,紫藤垂丝,浮萍渐生。落红化泥,绿林成荫,雨水渐多。雨季一过,一年中绿肥红瘦的夏季就来了。

草木有趣

牡 丹

01

少时喜欢梅,喜欢兰,喜欢有风骨的花草,觉得牡丹有些俗气。

年纪稍微长一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偏爱起牡丹了。有一年春天,无意中发现自己不经意地攒了许多与牡丹相关的物件儿——牡丹钮头印章、牡丹印花真丝衣物等等。疑心自己像上了年纪的妇女喜欢披金戴银一样老来俗气了。谷雨时节,买来几支牡丹,插成一瓶,置于案前,与花对坐。细看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半遮着黄澄澄的花蕊,红的浓艳华美,白的疏淡明秀,真是美得不管不顾,美得堂堂皇皇。生而为人,何不像牡丹一样轰轰烈烈地绽放个痛快,不枉人间走一遭呢。

从前我视牡丹为俗物,大概是因为国人把牡丹看作富贵花。如今看来,富贵于人间也是一种入世的极高境界,倘若没有勤勉地白手起家或者积德培福到一定程度,何来人间富贵呢?一朋友曾说,牡丹很难养,如果主人不够富贵,它就不会绽放……这牡丹也是可爱,有种不愿将就贫寒人家的贵气和娇气。

牡丹,芍药属。《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故谓‘丹’。”唐代以前没有“牡丹”一词,而是把牡丹和芍药统称为“芍药”。又因为牡丹花为木本,所以牡丹又被称为“木芍药”。欧阳修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陆游也爱牡丹,写下了《天彭牡丹谱》,记述了洛阳牡丹七十余种。从清代蒋廷锡的《百种牡丹谱》中可窥见当年不少珍品。

在唐代,牡丹开始被封为百花之王,它的草本姐妹芍药则被封为花相。想当年,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皆被牡丹迷得神魂颠倒。唐皇李隆基在骊山一口气命人种植了一万株牡丹,色样各不同。牡丹花开之时,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衣袂飘举,令人不禁想起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和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的《买花》诗中更可一窥当年京城人沉迷于牡丹的痴态:“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宋人时以牡丹为花馔。苏东坡两次在诗中提到酥煎牡丹:“故应未忍着酥煎。”“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提到,南宋初年,吴太后喜欢将牡丹瓣“用微面裹,煠之以酥”。在宋人那里,炸别的花片大抵是拖了面粉油煎了事,唯独炸牡丹花片用的是牛酥。这牛酥,其实就是热牛奶冷却后表面上的一层奶皮煎成的油。可见牡丹花这花王在宋人心中地位是极尊贵的,值得被特别眷顾。

《红楼梦》里,曹公把牡丹这富贵花儿封给了薛宝钗,其判词说,“虽然艳冠群芳,堪称山中高士”,取的是牡丹的丰艳和贵气。脑子里想到的以“牡丹”为名的女子,却都有如同牡丹一样恣意而为、至情至性的一面。吕洞宾戏白牡丹,从《东游记》到戏曲故事,故事版本许多。白牡丹大抵都是飘飘出尘有三分仙气,贪恋凡间男女情爱却有仙缘的真性情小女子,让仙人为之沉迷,或救或渡或戏,引为妙谈。林语堂先生有一部小说叫《红牡丹》,女主人公亦是一个离经叛道、至真性情的热烈的女子。丧夫后,与堂兄、青梅竹马的旧情人、拳师、诗人等多名男子相恋。牡丹从不将就,永远忠于自己的感情,可谓轰烈、炽热地活出本色。不知道林语堂当年是以哪位女子为触机,写下这样一位女子,恐怕放到如今,像牡丹这样的女子也难被大多世人所容。

想起《聊斋志异》中也有两篇牡丹花仙的故事,女主人公都是痴情可爱的牡丹花仙。其中一篇叫《葛巾》,说洛阳人常大用喜爱牡丹成癖。听说曹州牡丹天下第一,就借住在当地官绅人家大花园内,天天盯着牡丹初发的嫩芽,写下了思念牡丹的绝句一百首。痴情郎终于感动牡丹花仙,她化身貌若天仙、艳丽绝伦的女子葛巾,在园中与大用相遇,结为连理,还把妹妹嫁给了大用的弟弟,两年后葛巾和玉版各生一子。本来可以就此美满享受人间天伦之乐,偏偏大用多事,对葛巾的身份起了疑心,借故回到曹州,找到那座花园,发现一株长得和屋檐一样高的牡丹,更加断定葛巾姐妹是花妖。回到家里,大用讲述《赠曹国夫人诗》,细看葛巾的反应。葛巾岂堪不破大用的心思,皱着眉头说道:“三年前,被你思慕成疾所感动,才以身相许报答你,现在被你猜疑,怎么能再相聚在一起呢?”说完和玉版把孩子往地上一放,孩子落地就消失了,葛巾姐妹也无影无踪了。大用这才悔恨不已。异史氏说思念专一,鬼神也可交往,算不上正神的,也都是有感情的。何况像葛巾这样,真的能解语,何必追根究底呢?

在感情的通达上,人倒是不如花了。

蔷 薇

02

晚春,路过花木葱茏的庭院,忽儿听得雀儿啾鸣几声,从耳边飞起,顺着雀儿飞去的方向看去,见它们已经飞过了一架子高高的蔷薇花。那蔷薇花枝枝蔓蔓,重重叠叠,在阳光下开得真是明媚。不禁喃喃地吟诵道:“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最惦念的赏蔷薇的地方,是苏州的艺圃。暮春时节,拎着一只篮子,带上茶具去探访。进门,转过粉墙,犹如坠入一团粉粉绿绿纷繁的梦境。石板路两边的墙头各自攀爬着繁盛的花枝,正沐浴着午后的斜晖,曼妙摇曳。立在花下,眯着眼睛仰着头细看,脸上不知何时已挂着明媚的笑意。

春夏之交,往返于成都、上海两地,从江南到巴蜀之地,处处可见轻曼摇曳的蔷薇花墙。“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有的爬满覆盖苔藓的青砖墙面,有的从别家院子探出头攀上墙,有的则遮盖了整座古屋木窗。蔷薇在晚春和初夏之交的谷雨季开始绽放,看倦了这满墙春色好风景,春就将尽了,我这一路正是追着春天的尾巴跑呢。

蔷薇,多指蔓藤蔷薇,开桃红色的花朵,花朵形似月季,又名墙蘼、红琉璃、锦被堆花。《本草纲目》中说,花最大者名佛见笑,小的叫作木香,都很香艳。蔷薇多刺,这引起一些赏花人的诟病。耜庵有诗说:“便许攀援总刺人。”蔷薇、玫瑰、月季,常被世人混淆。明朝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把蔷薇属植物分为蔷薇、玫瑰、刺蘼、月季和木香五类。

《云仙杂记》中说,柳宗元得到韩愈寄来的诗,会先用蔷薇露洗手,然后再来读,这蔷薇露许是古人以蔷薇提炼出的香水,从中也可以窥见柳宗元对韩愈的尊重程度了。《宋史》中也有记载占城“有蔷薇水,洒衣经岁香不歇”。蔷薇还可以做成蔷薇硝。《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中记载:“湘云因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斑癣,因问宝钗要些蔷薇硝来。”这蔷薇硝,揣测是由蔷薇露和银硝合成的一种药用化妆品,大概是清代官宦小姐用来对付春季内热上蕴、风热外感引发的双颊过敏的吧。

白居易有日从野外小心翼翼地移植来一株蔷薇,种在府内庭院里,整日看着,心生欢喜,随手写起戏谑的诗:“移根异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这像极了强抢民女金屋藏娇的乡绅恶霸的说辞,却是对着一株娇弱的蔷薇说的,白居易也是可爱。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在白居易升任少府之时,因为深恋着青梅竹马的湘灵,三十有五还不肯娶妻。当年白母认为湘灵“美艳有余妇德不足”,难为“命妇”而将一对鸳鸯打散。在写成这首诗后的一年,白居易便在母亲的逼迫下娶了杨氏。有了妻子杨氏可否填补少府春日的寂寞?很不幸,白居易对杨氏的评价是“不如村妇”,令人唏嘘。

刺 嫩 芽

03

每年春季朝思暮想的故乡的山野菜中,最令我牵肠挂肚者必属刺嫩芽。

每当春风吹暖北方的土地,刺嫩芽便开始纷纷从树上萌生出嫩芽来,故乡人便开始纷纷上山采摘,掐下芽来,摆上春天的餐桌。对于东北人来说,这是餐桌上的第一道嫩绿的颜色,是春天真正来临的讯号。

刺嫩芽,东北话又叫刺老芽,一嫩一老,说得却是一个东西,不免自相矛盾。东北有许多自相矛盾的方言,譬如“小姨”和“老姨”,皆是指年岁最小的姨母。至于刺嫩芽,其实是嫩的。又有学名为楤木,看日本电影《小森林》冬季篇,中文译名便用的这个名字。

刚生出的刺嫩芽模样儿略萌,胖嘟嘟的茎,刚刚舒展开片片浅绿色的嫩芽,这也是刺嫩芽最好吃的时候,芽身最肥美鲜嫩,入口有一股属于山野菜的特别清香。如果再长开一些,芽身则细长了,芽叶也完全舒展开了,叶子上便会长出几根小刺,入口时顽皮地搔痒你的舌头,芽身倒没有那么肥嫩了。刺嫩芽的根皮有强壮筋骨、补气安神的功效,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好吃。

小时候,母亲会把刺嫩芽裹上一层鸡蛋液,在油煎锅里煎一下,鸡蛋的绵香和刺嫩芽的脆嫩会有一个奇妙的感官对比。另一种吃法,就是直接焯熟了,蘸东北大酱吃。我自己则更喜欢后一种吃法,保留了刺嫩芽最原始的鲜美。

对刺嫩芽的思念,其实也是对旧时光中故乡的春天的思念,每年盼着吃上这一口,也是为化解那舌尖的乡愁。

[母亲的油煎刺嫩芽]

将刺嫩芽焯水后,把鸡蛋打成液体,放入盐、酱油、五香粉等调料,将刺嫩芽浸入鸡蛋液中,放入油锅中煎,即可出锅。

[刺嫩芽蘸酱]

刺嫩芽焯水后,直接蘸东北豆瓣酱吃。

谷雨,椿芽嫩如丝

谷雨吃香椿是我们北方的习俗。“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这雨,就是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香椿,那可是香透了整个春天的树种。

椿芽,也叫香椿头,不但芳香怡人,而且脆嫩清鲜,营养丰富,被称为“树上蔬菜”,“其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甜,生熟盐腌皆可茹”(徐光启《农政全书》)。

01

早春二月,香椿喷芽,紫色的小芽,略带一点羞赧的红,这椿头可不能打。香椿的生长有些小可爱,慢慢地打开它嫣红的叶,那细嫩的茎像极了美女的脖颈,美得叫人心尖儿生疼。香椿顶芽品质色泽俱佳,为上品,长到一拃长,即可采食,谓之吃春,亦可促其分枝抽叶。我们家乡炒菜喜爆锅,葱花、姜末均可。头茬椿芽肥美鲜嫩,香味特浓,母亲常以之爆香油锅。椿芽三两片,洗净,切碎,待油锅烧热,投入香椿末,刺啦一声响,香味往上直蹿,放入青菜,翻炒几下,未待盛盘,那香味已把灶屋塞得满满当当的,若是有人从外面闯进来,准能香他一个跟头。

香椿煎鸡蛋是一张黄绿相间的圆饼,搁在白瓷盘上,圆圆满满的,吃时用筷头从边沿挑一点入口,脆嫩鲜香,尤其是食后尚有一股鲜爽之气在舌齿间回旋,让人十分的惬意。香椿煎鸡蛋是时令佳肴,小时候,母亲告诉我,等布谷鸟叫了,就能吃上这道菜。布谷要是像公鸡那样天天打鸣,多好,一睁眼就是一盘香椿煎鸡蛋。“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布谷的叫声也是有时令的。布谷布谷,它在催耕,也在催收。“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元好问《游天坛杂诗》),时至谷雨,椿芽盈篮香满天,香是有形体的,香椿的香就像溪水,哗啦哗啦地流淌,香瓜的香宛如远天的白云,缥缥缈缈,引人遐想。

采食香椿始于汉代。唐朝时,南荔枝北香椿被列为贡品,快马疾驰,皇上妃子们吃到的椿芽远不及树上的新鲜,且在速递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大幅度升高,食用不当易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从这一点上看,我们比那些达官贵人更有口福。自家树上长的,想吃就采摘,第一时间吃进嘴,吃不了送邻居,大家都吃到了,那才叫一个香。新鲜的椿芽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吃前以沸水焯烫,可放心食用。腌制椿芽,亦须过一遍沸水,配以茶叶同腌,色鲜味香,安全亦有保障。当年苏轼拼死吃河豚,河豚有剧毒,但其肉之鲜美无法形容。

香椿亦是风味殊绝,营养价值远高于其他蔬菜,那点小毒好比美女有些小脾气,它以此试验那些天天把爱挂在嘴边的人,它愿意把美味献给温暖它珍爱它的人。

02

香椿只有一季的青春,当惜;椿芽好吃,“嚼之竟日香齿牙”(明·屠本畯《野菜笺》)。椿芽最鲜嫩的吃法是凉拌。“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简单的食材,简易的制法,清鲜的本味,《救荒本草》所述凉拌椿芽实为救饥,让灾民的身体获得喘息和再生的机会,这菜肴是荒年的救世主。如果提升一下生活质量,也很简单,那就来一盘香椿拌豆腐。“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是汪曾祺先生的美食体验吧。且看汪老夫子如何下厨:“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香椿只有一季的青春,当惜;椿芽好吃,“嚼之竟日香齿牙”(明·屠本畯《野菜笺》)。椿芽最鲜嫩的吃法是凉拌。“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简单的食材,简易的制法,清鲜的本味,《救荒本草》所述凉拌椿芽实为救饥,让灾民的身体获得喘息和再生的机会,这菜肴是荒年的救世主。如果提升一下生活质量,也很简单,那就来一盘香椿拌豆腐。“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是汪曾祺先生的美食体验吧。且看汪老夫子如何下厨:“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豆腐嫩,香椿香,绿白相映,鲜香相融,甚是赏心悦目,一旦吃过,余香绕舌,绵延不绝,那味道真的没的说了。香椿拌豆腐是药膳,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之功效,吃着春天,吃出健康。

香椿竹笋亦是无上妙品。高处的椿芽临风流香,雨后的春笋清雅脱俗,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是窈窕淑女,这一场姻缘,是两情相悦,珠联璧合。美食家李渔曾在不同的场合赞美过它们。“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他又说竹笋,“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这位钱塘才子吃过香椿竹笋否?这可是至鲜至美之名肴,又能清热解毒,利湿化痰,那就抓紧操刀主厨吧。先以竹笋来个大写意,剥去笋壳,略洗,刀具挥舞,如劈木柴,斩为块状。椿芽则须用工笔,处理得细致精美一些,洗净,入沸水焯烫,捞出,切细末,以精盐略腌入味。煸炒时,先是劈柴块,然后落一阵香椿雨,再以鲜汤熏染,精盐味精点染,旺火收汁,盛盘。这道收放自如的佳肴,端上桌来,端的是美丽如画,白白嫩嫩的笋块上,卧着星星点点的绿,像是一些芽尖尖呼啦啦地钻出薄薄的积雪,让人看见了一个昌盛踊跃的春天。

《救荒本草》是我国明代早期的一部植物图谱,它描述了植物形态,展示了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书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总结。

03

椿芽煎炸拌炒,均香鲜无比。煎香椿饼、炸香椿鱼、香椿拌花生、椿芽炒鸡丝,美味多多,我最爱吃的是香椿鱼,咸酥香脆,它是童年吃过的食物,是我的母亲把跑到油锅里的椿芽儿炸成香喷喷的小黄鱼。那个场景至今犹记,母亲用手指夹着洗净焯水的香椿头,去面糊里挂一层薄浆,然后投到油锅里,热油翻滚,长椭圆形的椿芽儿泼剌剌一转身,就披了生活的一个文学地理。苏童以他顽强的少年记忆捡拾着被人遗忘的生活碎片,那是一条潮湿宁谧的老街,老街上的少年有着荒诞而坚韧的向往。那些残酷的青春故事,残酷得让人震撼,犹如布谷啼血染红了椿芽。

苏童的香椿树街没有香椿树,那是一个寓言世界。我的故乡,香椿随处可见,那可是长寿之树,“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庄子《逍遥游》)。古人以椿萱喻父母,父母俱在,谓之椿萱并茂。

锦鳞,让人如读一章神奇的童话。

美的食犹如美的童话,尤其是椿芽之类的自然食物,它塑造着我们自然、淳朴、本真的个性。童年的那些清鲜脆嫩的美味,拉近着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一种朴素的自然情感由此形成。“香椿树街”是江南才子苏童温习童年生活的一个文学地理。苏童以他顽强的少年记忆捡拾着被人遗忘的生活碎片,那是一条潮湿宁谧的老街,老街上的少年有着荒诞而坚韧的向往。那些残酷的青春故事,残酷得让人震撼,犹如布谷啼血染红了椿芽。

苏童的香椿树街没有香椿树,那是一个寓言世界。我的故乡,香椿随处可见,那可是长寿之树,“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庄子《逍遥游》)。古人以椿萱喻父母,父母俱在,谓之椿萱并茂。

与谷雨有关的谚语

谷雨补老母。

谷雨鸟儿做母。

谷雨下秧,立夏栽。

过了谷雨,不怕风雨。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

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

谷雨前,清明后,种花正是好时候。

谷雨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干,后三天叫淹。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谷雨三日满海红,百日活海一时兴。

春田播到谷雨兜,晚田播到大暑后。

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谷雨前,应种棉;谷雨后,应种豆。

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回家。

早稻播谷雨,收成没够饲老鼠。

谷雨种棉花,不用问人家。

谷雨在月头,秧多不要愁。

谷雨在月中,寻秧乱筑冲。

谷雨在月尾,寻秧不知归。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谷雨雨,蓑衣笠麻高挂起。

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

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

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谷雨无雨,交回田主。

谷雨前后,安瓜点豆。

谷雨有雨好种棉。

谷雨有雨棉苗肥。

谷雨前,好种棉。

谷雨三朝看牡丹。

谷雨三朝蚕白头。

谷雨种棉家家忙。

谷雨南风好收成。

过了谷雨种花生。

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苏州园林里的谷雨

谷雨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节,苏州旧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的习俗。谷雨与牡丹花总是相约而至,所以苏州人又将牡丹叫做“谷雨花”。

这一习俗绵延千年,时至今日,每当牡丹花开,苏州人便会携伴邀友去苏州园林,或者牡丹盛开的地方观赏牡丹花。这几天,留园、网师园、怡园等古典园林牡丹盛放,吸引众多游客寻芳而来,一睹“富贵之花”的雍容。

网师园露华馆南庭院,近一半芍药已处于盛开期,晚期牡丹零星开——黄牡丹一朵。

谷雨,雨生百谷,这是最生机勃勃的春,有着绚烂的景,播种的季节,满满都是希望

,不要伤感了!

如果没事可做,谷雨时节不妨闭起你的眼睛,用意识跟着我们的音乐去园林读诗喝茶,去找到你的人间四月天。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 FIN —

原标题:《今日谷雨|隔着屏幕找到你的人间四月天》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