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以热爱赴美好|上海楼长,平凡英雄

王潇雨
2022-05-01 09:25
来源:澎湃新闻
生活方式 >
字号

楼长,一个很多居民楼不曾有或是存在感极弱的角色,在今年春天与团长、志愿者以及所有的一线人员一起支撑起了上海人的封控生活。

作为社区自治的重要角色,楼长不仅在封控后的几天内为自己所在的楼栋甚至小区梳理出了物资采购、核酸检测、特殊群体关爱等流程,更是在各方信息出现不对等时,随机应变、勇于担当,多次化解矛盾。

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三位楼长从第一视角给出了三个社区在面临不同程度的疫情下,是如何在重建生活秩序中探索社区自治之路的。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我们不是领导,我们是邻居”

李越 律师

我住在浦东的一个小区,我觉得算是此次疫情比较严重的区域。我们小区急需志愿者,我是党员,正好响应双报到,加入了这支队伍。 

因为需要放充电宝和必要资料,李越(右三)经常背个小黄包参加志愿者活动,大家也以此来辨认他

我们楼一共48户,146人,志愿者队伍从开始的14个最后扩充到25人,按照日常生活需要分成了7个组:生活物资组负责采购;医疗物资组负责联系药品;信息组负责上传下达;消杀组自制了消杀指南;财务组负责募资以及公示资金去向;关爱组会重点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居民,如独居、空巢老人等;最后一个是协调组,我和另一位邻居负责总协调。

我们楼居民都很配合,所以这7个组很快就顺畅运行了。后来因为涉及核酸安排、上传下达、数据统计等一系列问题,我就去做了我们小区的三期总联络人,涵盖21栋楼,共1031户,3030人。 

李越收到居民表达谢意的“大白”玩偶,后来他将其转赠给了援沪医生

在我看来,协调核酸检测是最大的挑战,因为这里面涉及到的医生、物资、扫码人员、消杀人员以及居民下楼顺序等,如果信息不对称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比如外地来支援的医生凌晨3点就穿着防护服从外省坐车赶来,早饭都没怎么吃。如果等待时间过长,眼看自己防护服的时效又要超了,肯定着急。所以医生抵达的头一个小时特别重要,需要和他们沟通好流程。而组织居民下楼进行核酸检测也是一个精细活,大家都很信任我,很多人会问我的意见,而我和大家是邻居关系,不存在领导和非领导,不会强制大家做什么。我会给大家分析利弊,比如下楼做核酸可以确认自己有无感染病毒,及时保护家人安全,而且有临时就医需求会方便很多。同时我也告诉大家,为了保证核酸检测的安全性,我们会分批安排下楼,并进行及时消杀。经过解释后,居民的配合度也提高了。

小朋友画了画送给志愿者

做志愿者其实比上班还累,都没有休息日,晚上一两点睡觉是常事。我妻子是医护人员,疫情期间不怎么在家,我女儿刚刚上初中预备班,有时候还是她做饭给我吃,但我觉得对她来说正好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虽然挺累的,但是收获更大,像我刚刚去发放抗原试剂,有个倒垃圾的邻居看到我就说“你辛苦了”。其实我穿着大白服,他根本不知道我是谁,心里还是很暖的。此外,邻里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以前上下班顶多和保安打声招呼,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现在我们一栋楼互相都很熟悉,大家都互相帮忙,而且我认为这种相互不是暂时的,疫情结束后也会延续下去。

疫情结束后,我最想和我们这些“战友(志愿者)”脱下大白服好好吃顿饭,聚一聚,大家天天在一块,但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彼此长什么样。

“面对误解,让子弹飞一会”

陈春 市级机关公务员

我们这栋楼处在静安的一个老小区,楼内180户,400多人,到4月30日陆续有十几人确诊,其中一些人已经在方舱转阴回家了。 

志愿者陈春(左一)

从4月1号封控的第一天我就报名当志愿者了,开始以为我的工作主要是配合居委会,后来发现居委会精力有限,这时候就需要志愿者主动承担责任。

开始我们最担心的是老人用药问题,因为我们这栋楼好几户有基础疾病的高龄老年人,那个时候社区医院又关门了,好在我们楼内在医院值班的医生居民主动帮忙,顺利将第一批保障药送到了各家手中。 

志愿者在运送大米

后来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志愿者团队从开始的几个人扩充到现在的40人。我们逐渐分为8个组,分别是:统筹调配组、信息维护组、信息统计组、民生物资保障组、医疗保障组、孤老服务组、基本物资团购组以及外籍居民沟通组。后来我还想过能不能安排一个宠物组,帮助大家遛狗,因为宠物狗憋在家里这么多天,确实也难受,但是当时我们小区疫情状况不够稳定,所以暂缓了。

作为楼长或者是志愿者组长,我觉得最大的职责是确保大家安全以及给大家信心。所以我建议家里有高龄老人和幼儿的志愿者不出外勤,他们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好家人。但是也有母子搭档主动请缨的家庭,我对他们非常敬佩。

我住在这边十几年了,坦白讲在这次疫情之前,我只和几个邻居有接触,有的还是我曾经的同事,但是这次之后,大家的关系一下子都拉近了,我很开心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且我发现楼里的居民都很善良,虽然有不同意见,有时候也会在群里争执,但是在关键时刻都愿意伸出援手。

说到做志愿者的原因,是初心使然。我本身就是党员,我希望通过自己向大家证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不会变的。就像之前我在楼栋群里亮出党员身份后,开始大家也有质疑,觉得是作秀,但时间长了都知道你的出发点是为了大家,所以到后来大家都挺支持我们的。不可能所有人都能理解你,面对误解,我选择让子弹飞一会。 

上门核酸检测医护人员消毒中

在我看来社区自治会成为常态,他们是居委会的强硬支撑,尤其是应急保障这块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社区自治也需要一些条件,首先要有一个领头羊,牵头推进,统筹谋划。此外要有一个团队,需要一群甘于奉献,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的志愿者团队,就像这次,如果没有其他人配合肯定做不到如今这么有序。同时,居委物业等其他部门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要保持信息通畅。只有这些都做到位,才能得到居民的支持,这样社区才能实现自治。

我们小区的业委会目前处于半解散状态,等疫情结束后,我想促成业委会的成立,同时推进下物业把小区老旧的楼道重新粉刷下,灯泡换一换。虽然我自己今年就会搬家离开这里了,但换个新装,楼里其他居民也能生活得舒服一些。

“选择做一名勇士,奋战在一线,只是我们的战场在社区”

杨文宇 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

我在同济大学的智库工作,智库的职责除了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服务,面对上海疫情,我们研究院的老师除了积极提交对策建议,也纷纷参与到社区的防疫中。

我们小区位于长宁区,25栋楼里居住了5000多名住户。我是我们小区最早一批志愿者,从建立楼栋业主群,到每次核酸检测、抗原发放我都在现场,邻居有问题都来找我帮忙解决;随后得到过帮助的邻居也跟着我做志愿服务,我们携手建立了持续完善的应急方案和合作机制,帮助大家解决封控后的各种问题。现在我们楼71户,191个人里有24人是志愿者,而我也从楼栋志愿服务的参与者、组织者,逐渐被邻居视作楼栋的主心骨,我不是楼长,可能职责类似于楼长吧。 

杨文宇梳理出的志愿服务指南

刚开始参与志愿服务时,我和所有新手一样,一腔热忱,希望在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下发挥作用。实际上我是在有点蒙的状态下进入志愿者角色的。于是我向创办了公益组织的朋友咨询,学习相关知识。为了不让后面加入的志愿者经历同样的迷茫,我把学习资料和实践经验编写成流程文档,分享给每位志愿者,并坚持上岗前的培训。小区其他志愿者也收到过我的文件分享,有问题我们会一起想办法,他们有好的经验也会主动分享给我。

随着封控时间的推移,根据日常生活需求,志愿者团队逐渐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信息沟通、核酸/抗原检测组织、物流、老人/婴幼儿/外籍住户等特殊居民服务,以及就医配药响应等。还有一些“编外人员”,他们不是明面上的志愿者,但是在日常物资采买、爱心捐赠、业主群需求响应等环节发挥积极的作用。

杨文宇所在的小区是国际型社区,志愿者用中、英、日三国语言书写引导牌

在生活秩序的重建中,我发现我们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是非常态下的社区自治。这个自治系统的形成类似于互联网,由点及面,不断外延,逐渐形成新的社区正向关系体系。每一位受益的居民会被激发成为新的资源提供者,然后面对新问题,我们就有了更多解决的办法和可能。我们楼一位日籍居民家里奶粉告急,我得知消息后找到楼里的购物达人帮忙找货源和闪送,闪送抵达小区安排快递志愿者接货,3个小时就将一箱奶粉送到焦急的妈妈手中。随后这家的男主人报名成为了快递志愿者,并主动承担楼内10户日籍居民的日常沟通,而我们的购物达人成为了楼栋日常物资采买的团长。 

居民给志愿者发来的感谢

经历了这次抗疫志愿者服务,我思考了很多,我觉得越是危难时刻,平凡人之间的善意越是能被引领和激发出来,能自发形成一种正向的良性关系;同时,在一个成熟的社区,居民自治是保持基层秩序的关键;另外,经过这一役,志愿者体系的建设应该成为社区今后的常态化任务,任务的内容应包括准入、培训、考核、淘汰、正反馈等一系列闭环机制。

这段时间的志愿者服务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是学校和研究院鼓励我继续投入,用同济人务实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服务社会。我也很感谢我先生的支持,最近他已经从不会下厨到轻松驾驭三菜一汤了,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面对病毒的侵袭,有很多有能力的人愿意和医务工作者一样选择做一名“勇士”,奋战在一线,只是我们的战场在社区。

待疫情的阴霾散去,在不违反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我最想做的事是和我们全楼的邻居拥抱,是我们彼此温暖着才能走完这艰难的一程。我想跟大家拍张大合影,希望照片上,我们能摘下口罩,会心一笑。

(本文李越、陈春为化名)

    责任编辑:杨洁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