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者|“骨语神探”贾东涛:让陈旧尸骨“说话”,对工作上瘾

澎湃新闻记者 宋蒋萱 实习生 王方
2017-09-04 07:54
来源:澎湃新闻
法治中国 >
字号

【编者按】

“法者,治之端也。”这句话出自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意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实现大治的起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法治,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法律的公平、公正与人们的安定、幸福息息相关。依法治国,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学法、守法,也需要每一个执法、司法者的维护和坚守。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寻访全国各地的法治人物,记录他们的故事,触摸法律的刚性和温度。是为“法者”。

忍耐恶臭,从化粪池中一勺一勺过滤粪便,寻找有效的物证检材;与人骨为伴,从高度腐烂的尸骨中提取DNA信息——这一幕幕发生在影视剧中的情形,是贾东涛在工作中的切实经历。

江苏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队长贾东涛今年43岁,被视为国内极少数能读懂“骨语”的人。他扎根于实验室,从案发现场的检材中提取到有效的DNA信息,为侦查破案和刑事诉讼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人骨中DNA含量较少,鉴定工作尤为困难,而从陈尸多年、高度降解的白骨中提取有效的DNA信息,则是难上加难。13年前,贾东涛从一具掩埋四年、降解严重的女性尸体的股骨中,成功提取到死者的DNA遗传序列,从而明确了尸源身份,帮助将凶手绳之以法。通过此案,他在全国首创了陈旧尸骨DNA检测鉴定方法,将陈旧骨骼、牙齿检验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

如今,他带领的南通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DNA实验室,年均受理案件5000余起,同时承担着多项课题研究任务。2014年初,实验室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公安机关司法鉴定重点专业实验室”。贾东涛先后荣获省市杰出青年、平安卫士、“江苏省最美警察”等荣誉称号。2017年8月23日,他成为全国公安“百佳刑警”的候选人。

虽然经常面对尸骨和血腥现场,贾东涛多年来保持着对工作的执着。“这份工作没有苦不苦,会上瘾。就像蒙着眼睛走路,到最后把蒙眼布撕开,这个结果啥样才给你看,会有心理的跌宕起伏,很刺激。”贾东涛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道。

贾东涛工作照。 本文图均为 南通市公安局 供图

从凶案现场仅存的拖鞋中提取凶手DNA

“这个凶手的Y染色体的DNA遗传位点与黄氏家族的人相同,说明他们是同一个家族人。”——在电视剧《刑警队长》中,法医卢涛如是说。这位“天才”法医的原型就是贾东涛。

贾东涛是河北唐山市滦南县坨里镇人,1998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法医专业毕业后,他来到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工作。2001年8月,南通市公安局决定建立DNA实验室,27岁的贾东涛成为该实验室的负责人。

与电视剧展现的场景一样,贾东涛常常头戴白帽、口罩,身穿白大褂出现在实验室中,对着各种精密仪器进行反复实验,直到从检材中提取有效的DNA信息为止。送到实验室的检材,有可能是一双拖鞋、一个烟灰缸、一颗假牙、一丝毛发、一块人骨碎片。这个过程复杂而精密,不允许出现任何误差。

工作时,贾东涛要先从检材中提取有效的细胞,将富集好的细胞转移到试管中,取材之后则会提取DNA,这个过程通常要重复多次。提取出来的DNA是水状的透明液体,实验的下一步会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扩增,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可以把DNA中有用的片段信息放大”。DNA片段信息放大后,再进行片段分析法检测,最终经过仪器,DNA的片段信息将会通过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就像蒙着眼睛走路,到最后把蒙眼布撕开,这个结果啥样才给你看,会有心理的跌宕起伏,很刺激。”贾东涛说。

把贾东涛“折腾”得最惨的,是13年前一起杀人焚尸案。他仅凭现场的一双拖鞋,揪出了真凶。

2004年5月19日,江苏启东汇龙镇中群村4组陈鹤飞家发生杀人焚尸案,陈氏夫妇二人两具尸体高度碳化,现场已经几乎成为废墟。贾东涛勘察现场时,仅发现一双拖鞋,拖鞋鞋底有一滴血,经检测为女受害人的血迹。

“案发现场在二楼,一楼是没有血迹的,那这双拖鞋一定到过现场,才能沾上受害人的血,肯定是嫌疑人穿过的。”贾东涛说。能否从拖鞋脚掌接触面提取出嫌疑人的DNA,成为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寻找检验方法,贾东涛把实验室的工作拖鞋洗干净,穿着走路,再进行实验检测,发现能得到自己的DNA信息;再洗干净拖鞋,穿着袜子走路,发现仍然可以检验出DNA信息。为确保实验数据准确,这个“穿拖鞋”的实验过程反复了多次。

那时,局里给实验室买了一张沙发床,贾东涛索性把实验室当成家:折起来是沙发,晚上摊开就是床。很多时候,贾东涛利用PCR扩增时的三个小时等待期,抓紧时间到沙发上躺一会儿,“定好闹钟,到三个小时爬起来,赶紧走下一个(实验)流程”。

最终,他成功提取了拖鞋内三个人以上的DNA混合图谱,经过拆分比中犯罪嫌疑人,命案随之告破。

回忆起十几年前的命案,贾东涛眼神灼灼。他说,当时他才入职三年,因为担心实验结果数据误差,“精神压力大,人都快崩溃了”。作为科研人员,贾东涛有着谨慎细致的特质,他称自己有些“完美主义”,必须“尽可能把事情做到追求极致,做到完美,做不好了自己也不踏实。”

贾东涛手持头骨,站在团队中央。

让深埋地下的陈旧尸骨“开口说话”

被火烧过的、被土埋过的、被切割成硬币大小的骨头或骨碎片,都是贾东涛在工作中需要面对的检材。

由于骨骼主要成分为石灰石、碳酸钙,骨细胞又潜在骨陷窝中,外面包裹了坚硬的钙盐,骨骼中的DNA含量比人体其他组织都要少。而刑事案件中的骨骼,往往都经碎尸、焚烧,或是长时间后才发现的高度腐败的尸骨,其中的DNA信息又会发生降解,要提取有效信息,更是难上加难。

而贾东涛,则是国内极少数能破译陈旧尸骨“骨语密码”的专家。2004年,他成功从一具深埋地下4年的尸骨中提取出死者DNA信息,并以此研发陈旧尸骨DNA检测方法,震动法医界。

2004年2月初,江苏海安县角斜派出所民警获悉,该镇来南村村民李某4年前失踪,至今死不见尸。警方经过审讯,李某丈夫陈某交代了杀妻过程。民警随后从他家院内挖出一堆已经发黑的尸骨。嫌犯虽然交代了杀妻过程,可还缺少证据链中的关键一环——证明尸骨是李某的。

由于骨头中的DNA含量本来就少,且深埋地下4年,钙化严重,提取DNA更难。当时,尸骨被送往外地进行线粒体测序,失败而归。最终,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交给了刚成立不久的南通市公安局DNA实验室,重担落在了负责人贾东涛的肩上。

当时,贾东涛大量翻阅国内外文献,甚至翻阅考古人类学涉及到尸骨的所有内容。“我就把论文下载下来,去琢磨、去尝试。”

面对论文中出现的不同实验方法的争议,贾东涛索性“全部重现”,有时三、四个实验同时做,一面发现问题,一面想办法解决问题,终日泡在实验室中。最终,他通过改良提取骨骼DNA的方法和石蜡包埋组织的DNA提取方法两篇重要文献,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案。20天后,送检尸骨16个位点的基因型被成功扩增出来——陈红星院中挖出的尸骨,正是其妻李某的。

这起案件的侦破,也是贾东涛对陈旧尸骨DNA检测课题研究的开始。四年后,他牵头负责、耗时4年的《陈旧尸骨DNA提取方法研究》课题完成,并撰写论文公开发表在《中国法医学》杂志上,引起国内法医界轰动。

当时媒体报道称,贾东涛用改良硅珠法,在全国首创了陈旧尸骨DNA检测鉴定和ABO基因型方法,运用该方法,将陈旧骨骼、牙齿检验成功率提高到95%以上,2009年获得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化粪池中提取检材,对工作“上瘾”

并不是每一件案子都能从有限的检材中提取到DNA信息,“不停推翻自己,不停失败,不停学习”,是贾东涛工作的常态。

多年前的一起案件至今让贾东涛感觉到“无力”。那时,一名犯罪嫌疑人长期入室盗窃,突然遇到返回的失主就开始使用暴力抢劫,在一次作案过程中涉嫌将一名女失主杀害。

“因为他是累犯,戴着手套,反侦查意识比较强,他现场带走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又没找到。”案发后,贾东涛仅在犯罪嫌疑人的交通工具上提取到了受害人的血迹,但嫌犯始终没有供述其杀人的罪行。

为了寻找更多的证据,贾东涛带着几个兄弟去嫌犯家里的化粪池,“粪都过了一遍,一勺一勺子舀出来,掘地三尺,可是啥也没找着”。最终,因缺少杀人物证,该案嫌疑人被判犯抢劫罪获刑。

正因这种不确定性,贾东涛才觉得这份工作极具“挑战性”。他眯着眼睛,笑着扬起眉毛说,“这个行业会上瘾”。

做提取DNA实验的过程中,贾东涛并不知道结果如何,“你会心里有预期、预判,到最后结果出来,你才知道跟你想的是不是一样的。这会有心理的跌宕起伏。”有时候,贾东涛实验中本来感觉很好,“做下来结果(DNA图谱)却是一条直线,啥也没有,撞墙的心都有了。”

实验室刚成立头几年的时候,实验设备并不先进。最惨的时候,贾东涛需要用手术刀刮人骨,刮整整一天,最后手跟鸡爪子一样,吃饭筷子都捏不住,“换了多少刀片啊,切切就卷刃了,要慢慢刮,刮了一点点到试管里面,就这样做实验的。”

如今,骨头只要往实验室的机器里一丢,就可以打成又白又细的粉末。贾东涛用了19年,见证了南通市公安局物证鉴定所DNA实验室的发展——它从最初的一个60平方米的房间逐步发展为占地1100平方米的大型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检索技术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2016年二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一级DNA实验室。

在实验室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块“忠诚 科学 严谨 公正”的白色标语,几名技术民警在电脑前忙碌,贾东涛瘦高的身影风风火火地穿梭在办公室中,手机偶尔来电,话题仍然是实验方案。

“做这份工作一定要心存敬畏,问心无愧。我觉得我们刑警这种目标一致、理想信念一致,所以用的力量、方向一致,最后取得成果,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小环,实际上是大家都在努力。”贾东涛说。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