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图说|“共享”面面观:单车方兴未艾,马扎雨伞也赶来凑热闹
2017年,为我所用却非我所有的“共享经济”在市场上风起云涌,在“共享”的旗帜下,各类“共享产品”层出不穷。“共享”是创投精英们获利的“风口”,更重要的是,一些“共享产品”也确实给公众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简单粗暴地套用“共享”概念,将所有“时租”类产品都往“共享经济”的筐里放,是否适合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共享经济,初衷在于弱化个人对物品的“拥有权”,强化“使用权”,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盘活存量经济,进而避免新的资源开掘。近几年来,“共享家族”不断壮大。滴滴、快滴纵横捭阖,摩拜、ofo越战越勇,市场上的“共享”概念如野火蔓延,稍加留意,生活中已经处处是“共享”。

共享单车发展迅猛,2016年,各个品牌的共享单车汹涌入局,让人目不暇接。但到了2017年,悟空单车、3Vbike却相继倒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想要吸引更多关注的共享单车品牌各出奇招,卖萌也算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



近一年的极速扩张,共享单车的初创红利已所剩无几,但“出行共享”这波浪潮依旧是汹涌澎湃,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共享房车、共享溜娃车也陆续出现。


共享汽车其实早在2015年就已经出现,然而,共享汽车的发展却不远如共享单车,部分原因在于停车网点少、取车不便,这与当下备受推崇的“懒人经济”并不相符。

当共享宝马还在路上的时候,共享飞机已经“起航”。

城市汽车多起来,但受空间限制,车位却很少增加,出行问题一直让创投家们念念不忘。于是,共享停车位应运而生。

成人出行用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小朋友自然也有相应的共享溜娃小车。

除了出行,“共享”概念也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时间,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书屋、共享KTV、共享健身舱、共享洗衣机、共享休息舱、共享房车等各式项目接踵出现。










一夜爆红又一夜骤停的“共享睡眠”,使得“共享”这一概念更加模糊。“公厕——共享卫生间,公交——共享大巴”网友的调侃让某些蹭“共享”热点的企业略显尴尬。但热闹还在继续,“共享房车”也开始“露宿街头”。

甚至,连古老的马扎都换上了“共享”的马甲,出现在北京街头。因“不扫码也一样坐”,使得共享马扎被网友质疑为炒作。

共享经济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必然会经历各方考验。既需要警惕资本热捧和营销炒作导致的资源浪费,也应该多一些包容。作为一种更有效率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