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疫先锋④】守“沪”家园,他们战斗在阻断病毒的第一线——来自门诊党支部的报道

2022-04-27 23: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自医院转为新冠救治定点医院以来,门诊党支部在医院党委的领导部署下,带领门诊区域各科室的党团员、党外人士扛起重任,白衣执甲,逆行而上,战斗在阻断病毒的第一线。

综合协调显担当

3月12日晚9时,门诊党支部书记、综合服务部主任王萍在结束了连续2天的核酸采样领队任务后刚回到家中,就收到小区封闭管理的消息,她即刻和女儿来到小区居委,“我是一名医护人员,我女儿是旁边小区的社工,我们来加入志愿服务队!”第二天一早,王萍又联系发动了小区内的其他同事,积极参与到小区的全员核酸采样工作中。

3月16日凌晨,医院接到开展街镇大人群筛查的紧急任务,王萍带着小区内同样被召回的三位同事凌晨3时到医院报到,自此,连续7天在惠南、外高桥、周浦、张江、康桥等街镇担任核酸采样领队任务。3月21日那天大雨滂沱,张江镇的采样任务小区分布散、居民人群多,她和外科片护士长、副领队樊伟红一起,带领着200人的采样队伍赶到张江集散点,安排分组、分发物资、密切与街镇的对接,随时保持与各采样小组的联系,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22日一早5点,接到采样任务变为3个街镇的紧急通知,又即刻重新安排人员分组、调拨车辆、分配物资,在全体采样队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筛查任务。

3月26日,王萍承担起医院征用酒店管理的相关工作任务。为落实定点医院员工的闭环管理要求,医院先后征用了9家酒店作为员工的居住地,从一开始的一家家寻找、勘察、布局酒店,到后续入住人员的安排、与酒店方的联络沟通、突发情况的处置、相关制度的完善,王萍与管理小组成员们一起,不分昼夜、不畏艰辛,为近1500名员工的“安居”肩负起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特别的服务给特别的你

3月21日,周浦医院要转为后备医院了,康复科的童阿姨正好也要出院回家了。康复医学科原定的出院时间,可是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童阿姨的子女被封控在小区中而无法来医院接母亲出院。童阿姨是一位脑梗后遗症患者,行动不便,出行要依靠轮椅且全程需要陪同,也不能正确描述自己家住在哪里。康复科主任毕霞得知了这一情况后,二话不说,立刻召集李凯、唐雨婷医生,组建了一支三人小分队,承担起转运特殊病友回家的任务。在与童阿姨的子女取得联系知晓老人的居住地址后,3人小分队出发了,一人开车、一人推轮椅、一人拿行李,冒着磅礴大雨,把童阿姨顺利送到了家。子女们得知母亲安然返家后,纷纷来电表示感谢。

在安顿好童阿姨之后,这支3人小分队又匆匆赶回医院,继续为没有家属接应的特殊病友提供护送到家服务。

毕霞主任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她的带领下,康复科全体员工积极报名参加核酸采样、定点医院、医学观察隔离等工作。近日,李凯、李瑛、袁美、申翔宇、唐雨婷等10名党团员青年又在医院的统一部署下,承担起6家酒店的驻点服务工作,24小时在线,解决入住员工的特殊需求,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强有力的生活保障。

指挥部里闪耀的党徽

“指挥部,门口来了一辆120,有患者来医院!”指挥部里一片繁忙,“收到,车上的患者哪里来,有什么不适?”

门诊党支部支委、眼科主治医师周丹又在“接单”了。根据工作安排,她在内场指挥部负责患者收治工作。由于床位紧张,周丹每次都要事先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性别、基础疾病情况,与各个病区进行沟通,及时分流收治。因为戴着N95口罩,不方便喝水,一天工作下来,周丹已经嗓子干得冒烟,常常沙哑得发不出声音来。

与周丹搭档的是综合服务部副主任李志萍和中医科的万嫣,他们负责病人解离,也就是出院。随着救治工作的顺利推进,解离的病人越来越多,她们的工作也就越来越多。每次解离患者,她俩站在监控屏幕前,密切关注着解离通道人员的动向,上车后及时核对具体上车人员名单,避免出现解离错误。对于因种种原因不愿出院的、要求继续留在医院陪护家属的、车辆运力问题无法按时来接的、没有自理能力转运困难等解离人员,两位同志一个又一个电话,不厌其烦地与患者、家属、居委、街镇、中转站、120调度中心等沟通协调,尽全力保障解离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医院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作为一名医务社工,李志萍同志还承担着病区患者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工作,志愿者信息的登记、志愿服务工作的安排、志愿者证书的发放、群里消息的及时答复、表扬信的登记......李志萍常常工作到深夜。

口腔科的徐佳瑛医生是发展对象,她在接到医院的指令后于3月24日起进入输液病区工作,负责摆放床单元、搬运收治患者、照护特殊病患。4月12日起,她又转入指挥部担任数据整理员工作,每天与大量的数据、报表打交道。谈起工作,她总是说“医院把我安排在这个岗位,我绝不能辜负了组织对我的信任”。

解决居民配药难

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保障好居民的合理用药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医院本部的功能转变,立即发挥康桥门诊部的作用,增加门诊科室,优化服务流程,做好居民的药品供应。

同时,周浦医院发挥医联体优势,加强与街镇和居委的对接,及时传递信息,了解居民需求,一方面,在医生工作站开通“跨科开药”功能,让“专科”暂时变身“全科”,让居民和志愿者们少排队、少等待;另一方面,重点关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落实好慢性病长期处方,优化工作流程。目前,康桥门诊部每天要接待大量的志愿者来代配药,挂号量达到五六百人次,服务的人群覆盖周浦、康桥、航头、新场等区域。

点击图片,查看:抗疫手记 | 疫情期间,如何缓解居民配药难?周浦医院这么做

而眼科和皮肤科门诊的医务人员,在承担着新冠救治定点医院、核酸采样等繁重任务的同时,两个科室都安排人员天天开诊,承担起“便民门诊”跨科开药的任务。

刚刚援摩回来的眼科副主任医师倪爱平医生是预备党员,她的爱人是医院财务科工作,也是“双医家庭”。医院转型后,倪爱平同时承担着康桥门诊部眼科门诊、采样工作,爱人也一直坚持参加医院的采样和后勤保障等工作。80多岁的王老太是医院转型前最后一位实施青光眼白内障手术的患者,考虑到术后复查的需求,倪爱平主动添加了患者家属的微信,以便于及时沟通交流,指导患者术后随访。“医生,我妈妈跟我说她现在看得清了,可以给我打电话了!”听着家属兴奋话语,倪爱平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急诊手术挽救新冠患者视力

一名新冠患者青光眼大发作,双眼视力分别只剩光感和指数,近乎失明。救治,意味着承担风险;不救,患者可能永远失去光明。九三学社上海健康医学院支社主委、眼科主任马晓昀带领团队评估后,冒着风险、克服困难为病人实施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急诊手术,获得成功。

眼科医生朱丹是第一批进入内场工作的医生。4月12日,一名新冠患者突然感到头痛、眼痛并伴有流泪,13日,患者双眼视力急剧下降,头痛眼痛加剧还常常伴有恶心。朱丹医生检查为患者检查后,立刻在线向请马晓昀主任汇报病请,调整治疗方案,给予三种降眼压药物让她同时使用。观察两天后,仍无法控制患者眼压,双眼视力分别只剩光感和指数。为挽救视力,4月16日,马晓昀和朱丹为患者进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右眼);4月19日,他们又为患者的左眼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眼睛疼痛明显减轻,青光眼体征好转。

点击图片,查看:抗疫手记 | 周浦医院为新冠患者实施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急诊手术

农工党党员、耳鼻咽喉科主任朱立新带领科室人员前期积极参加采样任务,并带头进入内场工作。除了日常的一些会诊,最近几日,他又亲自操作,为病人解决“鱼刺卡喉”的问题。

细心照护树信心

“一根针、一把草”,中医科的10多名医生在内场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张鞠华、郝世军、曹虹、王俊、林云志等同志积极落实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和上海市卫健委《关于印发上海市定点医院和集中隔离救治场所中药临床应用实施方案的通知》相关要求,在病区开展中药汤剂内服、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中医疗法,对重症患者予以一人一方,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4月3日,曹虹又开展了病区内第一例针灸治疗,之后,中医科又陆续为数名患者开展针灸治疗,获得好评。

皮肤科费建飚医生的爱人也是医院员工,家中两个孩子。他克服困难,第一批进入病区工作。病区里有一对老夫妻病患,年老体弱且都有基础疾病,入院之后两位老人都情绪低落、唉声叹气,费医生在查房时发现这一情况后,工作之余经常和老太拉拉家常、和老先生开开玩笑,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渐渐地,病房里也能听到老俩口的欢声笑语了。“不管工作多苦多累,我都会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尽好医务工作者的责任。”费建飚坚定地说。

疾风知劲草,

疫情之下,

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坚守着

坚定的初心、必胜的信心,

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周浦医院

守护您的健康

原标题:《【抗疫先锋④】守“沪”家园,他们战斗在阻断病毒的第一线——来自门诊党支部的报道》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