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访|“疫”线普通人的百种情绪,跨过上海寂静的春天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张慧 记者 陈悦 邹佳雯 邓玲玮 首席记者 陈斯斯 高级记者 朱奕奕 资深记者 陈逸欣
2022-04-30 20:0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郁斐 设计

4月5日晚上,一段居委干部和医务人员“哭了”的电话录音传出,让许多上海市民“破防”;差不多同时,黄浦区的一家宠物医院开始接到大量求助,独守医院的兽医承压巨大,甚至幻听到电话时刻在响;在浦东,因站点附近有病例,配送员被迫取消手中所有订单,客户不理解,他心里也难过。

还有人思念月余不见的家人、为物资缺乏焦虑、为高龄老人的生存揪心、为感染新冠歉疚……上海春光静静流逝,疫情裹挟下,人们的情绪激烈如过山车。

复杂心绪交织中,一群普通人在为上海寻找安定的锚点。

他们中有社区干部、外卖骑手、援沪医疗队、友善的邻居、志愿者等。暮春时,我们再度回访,记录下上海最寂静春天的片段。

可见的是,当物流逐步恢复,社会面清零目标渐近,一些希望也在萌动。

眼见新增感染数据一路下行,江苏援沪医疗队心里多了期待,早日结束“上海小区深度游”;看到志愿者与居民的互相支持,静安武定坊的志愿者心里常常充满希望;当社区初期的紧张慌乱消失,“哭了”的居委书记观察到,微妙又令人激动的变化正发生。

让人“破防”的书记:希望让居民看到信心

4月4日,虹口区香港丽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苗和一位医务人员通话时,说着说着就哭了。

医务人员急切想返岗,但所在楼栋有阳性,处于封控中。刘苗细细了解并说明所有情况,“我希望她回到一线岗位上,我们太需要医务人员了。”

香港丽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苗一边核查信息,一边接听电话。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两人的对话录音流传出来,刷屏一时,闻者心疼。

当时通话时,刘苗还在组织核酸采样,他身边就有位医务工作者,负责大约500名居民的采样工作。

“我都想帮她,但我除了能在现场组织居民、维护秩序以外,我也帮不了。我看着她那么辛苦,我又不是专业医务人员,就在这时,另一个医务工作者告诉我,她想要返岗。”刘苗说,就是这样一种对比刚好触动了他,情绪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从3月8日到现在,刘苗没回过家,一直跟大家在一起,这让他观察到一个微妙又令人激动的变化历程——疫情中各种力量涌现,如果能凝聚起来,对于社区将会是一笔财富。

社区的年轻人作为新生力量,加入志愿服务。现在,核酸检测主要靠年轻志愿者。发放物资时,年轻人也跑在前面。

爱心物资在楼里流动。有人在群里说没东西吃,一小时间,居民就帮忙汇总到鸡蛋、土豆、大米、挂面;楼内的爱心交换箱里,每天一定有人放入新东西,哪怕是一包纸巾。这让刘苗每次看到都很感动。

通过多户居民捐赠,刘苗为没有物资的居民筹措到了大米、挂面等食物。

“城市并不是熟人社会,通过疫情,很多小区居民从门对门相见不相识,到现在人人熟悉,互相帮助、鼓劲加油。”刘苗相信,疫情只是暂时的,今后的邻里关系会更加和谐。

他的个人手机号和居委电话,张贴在小区32个电梯间。有时,吃一口饭来了个电话,有时,打个瞌睡可能就会错过很多信息。

刘苗还在不停“奔跑”,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只有奔跑了,居民才能感受到你在干活,才对你有信心”。

医者:繁忙日常,盼疫情早日结束

每天清早出任务,深夜回驻点,偶有休整的日子。

江苏援沪医疗队采样一队省管医院分队队长、南京市逸夫医院副院长宋海雯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采样工作已满月,这支队伍完成了150余万人次的采样工作。

队伍里,大多数是90后,最小的还有2001年的,大多前往过各地援助抗疫,还有去过武汉的。

夜晚挑灯采核酸

作为分队长,宋海雯像个大家长,要经常问问队员,倾听心事。

一些队员感到过委屈。有居民不理解反复核酸,还有队员测核酸时被反问“为什么捅这么深”。队员说,自己当时忍不住在面罩里流眼泪。

宋海雯安慰说:“你知道你的采样方法是科学正确的,那就不用担心,而且居民们反复核酸又被封闭了这么多天,肯定有情绪,我们也要理解他们。”

队员们比想象中的更坚强。遇上生理期,她们可以请假,但一直没人肯请。

“来上海就是来努力工作的,今天我多采样一些,说不定疫情就能早点结束。”宋海雯总是听姑娘们这样说。

医疗队现场收到来自小朋友的感谢画并合影留念。

工作6小时后精疲力尽的大白

这两天,看着上海新增感染数据一路下行,宋海雯心里也多了期待,或许不久后,“上海小区深度游”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对于兽医虞喆来说,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

虞喆和动物

在黄浦区青莲街的宠物医院,她独自驻扎一月,“不好意思啊,我超级忙,工作非常多,开药、急诊的要进来处置,还有住院动物要照顾……这些事同时都在发生。”

虞喆光照顾20个住院动物,一天就要花去七八个小时。有的动物到了时间要做雾化,有的要打针,还有的要挤尿……工作量至少比平时高三倍,现在都落在一个人身上。

虞喆每天工作16小时,除了照顾20个住院动物,还有许多事同步进行。

四月六七号时,突然一下子涌进来很多求助,虞喆倍感压力。接不过来所有的求助,她又内疚自责起来。有时候,她幻听到求助电话时刻在响。

因为没时间,虞喆变得“佛系”起来,饿了就吃,没空就不吃,一个月瘦了六斤。

她担心的是,封控时间越长,需要看病的动物就会越来越多,原来吃药吃好的病,现在变成要开刀才能治好。

凌晨一点半,虞喆发朋友圈称:“我和一众小动物们尚且安好。”她盼望着,早日实现复工,同事能出小区帮忙。

友善的邻居:关心身边的人,行动带来安全感

自上海疫情发生以来,老年人在社区中的生存状况令人揪心。

静安区武定坊是一个老龄化小区,视力不好、听力不好或有特殊情况的老人不在少。4月上旬,这里的志愿者摸索出了一套帮扶老年人的工作方案,方案涵盖了排摸老年人状况、确定帮扶机制、帮助老年人反映问题等。

武定坊独居老人初期信息统计

排查时,志愿者发现,有一位老年人不太会用手机,知道志愿者手里有张信息统计表,老人便托邻居,三番四次地表示不要把他放在关心清单当中。这给志愿者带来思考——帮助也要讲究尺度,不能只顾自己的付出、帮得对方不舒服。

有些老人因为封闭,突然被迫和家人分隔,老人心情不好,亲属也焦急。志愿者就尽力收集老人亲属的信息,将他们也拉入微信群,请对方协助老人团购,然后由所属楼栋志愿者来帮老人取货。

就这样,方案在实操过程中逐步升级。一晃眼到4月底,他们的经验被推广到了更多社区。

对志愿者负责人Issa来说,志愿者的生活非常充实,团购和行动这两件事,都给她带来了安全感。她还看到,有孕妇想吃雪糕,大家帮她找;有志愿者阿姨过生日了,大家再帮找蛋糕,这些给生活拼凑出很多温暖碎片。虽然解封之日不定,但她心里还是常常充满希望。

Issa在家中处理志愿者事务

感染者抽象的数字背后,是住在附近具体的人,同样需要关心。

4月初,得知自己感染新冠,住在松江的姜敏先是崩溃,随之而来的是歉疚。出乎意料的是,当她在楼组群公布自己确诊后,陌生的善意涌来。

姜敏是小区第一个阳性病例,楼栋封控的消息扩散后,有人在团购群说,“怎么会出现确诊病例?”“楼道消毒了吗?”这些发问或许没有恶意,但楼栋居民总是维护姜敏,回怼过去。

转运前,姜敏不能出房间门,她的一日三餐也被居民承包了。做好的饭菜,装盒或装袋,送到姜敏所在的出租屋门口,再由室友转交。她记录下了邻居的投喂:有炒丝瓜、烧鸡腿、青菜鸡蛋面、西红柿蛋花汤等。

姜敏抗原阳性后,邻居们发来建议和安慰。

如今,姜敏从隔离点返回家中,已回归团购烧饭、下楼做核酸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封控中仍不乏邻里间的善意。比如楼下阿姨主动帮忙烤鸡翅,居委发放物资会把多余的留给她和室友,因为疫情建立的微信群仍旧活跃着,甚至隔壁楼还有人给她送了大礼包。

居民送给姜敏的饭菜。

接单者:收获陌生人的鼓励,很开心

叮咚买菜配送员江朋仁已经40多天没回家,过去的一个月,他经历了一些从没遇到过的事。

前段时间,原来的站点附近出现病例,他被迫取消了手中的所有订单,客户不理解,为什么好不容易下单成功又不送了?他们都不想退款。江朋仁说,他心里比客户更难过。

这段日子,他经常听到鼓励人心的话。有次打电话给客户,通知菜送到了。电话里传来客户激动的声音:“疫情期间,多亏了你们小哥,你们真的太辛苦了,做出的贡献太大了!”

江朋仁回站点取货

车上挂满塑料袋,江朋仁出发送货。

“只要用户需要,我就得干下去。客户吃不上菜,我们比谁都着急。”江朋仁觉得,大家对小哥更包容了,更能理解了,累一点,其实也挺开心的。

如果不是疫情,网约车司机王为相应该也在车上奔忙。

4月1日起至今,滞留在浦西的他,在车上睡了近一个月。等待解封中,他联系到普陀区桃浦镇一小区做志愿者,负责给居民配药。

每天,半天时间开车去配药,剩下还有时间,他想帮助更多的人。为此,他给澎湃新闻战疫服务平台发来信息,志愿帮助封控小区居民购买急需物资。

时隔半月,记者再次联系他时得知,居委担心他夜里冷,送来了被子,还帮他安排了一名志愿者,一起去配药,小区的好心人主动说要帮他募捐,他回绝了。

“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王为相说,在上海生活20多年,这座城市对他有恩。在2019年重病时,许多人慷慨相助,让他治好了病,生命才得以延续。

王为相的老家在江苏连云港,但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了。

王为相帮助两位老人购买清单上的物资。

他志愿服务的小区,曾是他生病时住的地方,亲戚一家人很照顾他。过年时,居委会干部还送来大米和油。

“我是以报恩的心态投入到志愿者工作的。”王为相说,这个时候,他要拿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帮这座城市的人早日摆脱困境。

居民寻医配药的需求在增长,他每天跑的医院越来越多,花费时间也越来越长。

前不久,他还接到了2个求助电话:一对不会网购的老夫妻家里只剩一斤面了,看完门诊的老人打不到车回家。在医院门口,他偶遇挂着导流管的老年人想搭车。面对陌生人的求助,王为相都一一“接单”。

“我们都很热爱这个城市,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到大家,我也很开心。”这段经历让他感触很深,他说,虽然大家原本都是陌生人,但在疫情之下如同亲人一般。

    责任编辑:李闻莺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