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敦煌壁画中的立夏

敦煌研究院
2022-05-05 10:40
翻书党 >
字号

《孝经纬》有云:“谷雨后十五日,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由此开始进入夏天。此时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这一天,小虫蝼蝈(即蝲蝲蛄,一说为蛙)在田间鸣叫;五天之后,蚯蚓从大地里探出身子掘土; 再过五天,王瓜的藤蔓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夏日到来,行走在一片蔚然的绿色中,槐香暗度、虫声日盛,不觉振奋起来。 日渐长,有大把时间投入工作;夜渐短,需要小酌一杯安放心情。 店家把餐桌从室内挪到户外,整条街道都热闹起来,空气中弥散着佳肴美酿的香味,不妨借着习习微风来一次畅畅快快的相逢。

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路重镇,敦煌当然从不缺少醇香的美酒。在敦煌壁画和文献里,与爱酒的古人相遇,那酒香穿越千年飘然而至,教人舍不得醒来。

立夏酿酒  敦煌负盛名

作为河西地区的重要商贸集市,敦煌商业兴盛,手工业发达,酿酒业更是历史悠久。

早在魏晋时期,敦煌酿酒业已负盛名。《魏书·胡叟传》记载:“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则泪下,若孺子之号。春秋当祭之前,则先求旨酒美膳……时敦煌氾潜,家善酿酒,每节,送一壶与叟……论者以潜为君子矣。”

敦煌盛行饮酒,所以酿酒业也相对发达,高档的是葡萄酒,流行的是青稞酒,还有粟酒,等等。酿酒专业户中,分官酒户、寺院酒户以及众多的私人酒户。私人酒户一般采用传统的卧酒法,即将蒸煮后的麦、粟发酵,产生酒液,这种酒的酒精浓度较低。

敦煌壁画中出现了酿酒的画面,榆林窟第3窟的酿酒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蒸馏法酿酒技术。在酒锅上有一套方形套叠的蒸馏设备,从而大大提高了酒的浓度,得到较为纯净的烧酒。

酿酒图,榆林窟第3窟,西夏

酒肆林立 饮美酒消夏

唐宋时期敦煌地区饮酒蔚然成风。

酒不仅是官府迎来送往的礼物,也是民间社团的集会必备。到了岁时节令的庆典活动或喜庆之日,更是要畅饮庆贺。在敦煌,酒还有一项特殊社会功能,即奖惩之用。

饮酒之风盛行,经营酒肆又比务农利润大得多,促使敦煌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私人酒店。敦煌文献记载,吐蕃时期的敦煌僧人龙藏先前务农种田生活拮据,改行经营酒店后便成了小康人家。在利益的驱动下,敦煌的酒肆比比皆是。

敦煌壁画中的酒肆画面从盛唐到五代均有绘制。露天酒肆多设在宽敞的园囿中,在花树环抱的树荫下,人们坐在长形酒桌两边的条凳上开怀畅饮,同时还欣赏歌舞的表演。敦煌文献中记有“南园”“北园”“东园”,为招待来客和设宴之处。在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中,又名之为“花园酒店”,多设于城外,或利用城中原有的园馆。虽然设施简单,但因有花草树木相伴,显得颇具雅兴。

帐篷酒肆以简易的布幕帐篷搭成,更大众化,更接地气。百姓来此任意喝上一碗,称作“打碗”。可以随时售卖零酒,因此也叫“散酒店”。

帐篷酒肆,莫高窟第12窟,晚唐

隋唐之时,人们在迎送客人时,多挑食携酒,在城外设宴,所谓“长亭更短亭”,后来,亭子便成了郊游设宴的处所之一。亭子酒肆档次较高,多为仕宦阶层来此消费,往往设在一间庑殿顶、带鸱吻的亭子内,装修豪华,亭外宾客以歌舞敬酒,亭内围坐的酒客群中还有乐队演奏。

亭子酒肆,莫高窟第108窟,中唐

林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立夏之夜,坐听虫鸣,举杯邀月,别有一番抒怀的风景。

相识也罢,不知也好,抹不去少年时的一场相逢。

本文摘自《敦煌岁时节令》,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刊载,标题为编者所加。

《敦煌岁时节令》,敦煌研究院/编 赵声良/主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年4月版

    责任编辑:顾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