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复旦新闻学院院长:中国新闻理念和实践到摆脱亦步亦趋之时了

复旦大学“复旦引擎”微信公众号
2017-09-13 11:03
舆论场 >
字号

米博华,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第五届范长江新闻获得者,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9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召开新闻学院全体教职工大会,宣布聘任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米博华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在此后举行的新闻学院2017年迎新大会上,米院长发表了重要讲话,本文为讲话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们:

再次代表新闻学院欢迎大家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和你们一样,我是在一小时之前接到学校党委给我的聘请。从现在开始,我将和你们一起度过一段新的旅程。我向大家展示学校发给我的聘书。请你们检验。今日起,我是你们的院长。

我今天特别高兴看到我的老领导,《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同志。看到我的老领导快80岁了,但是容光满面,思路清晰,我感到非常高兴,说明他身体依然健康。我也听到了尹院长和屠校董的发言,讲得非常好。三位老新闻工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新闻人的情怀、新闻人的理想。这是我们这一代新院学生应该继续坚守的。

今天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讲的非常好。尽管那位国际留学生的发言我听不太懂,但我能从她脸上看到她的喜悦、欢欣和她对中国的一份友好。还有我们《文汇报》的记者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记者在业界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我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但是我没有当过一天记者,我永远是在屋里头写社论,所以我知道记者是非常辛苦的,他们今天的发言都非常好。

这几天大家想必听到了很多关于复旦新院的传奇和故事。正如大家所知,88年前复旦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时刻浴火诞生,惨淡经营,为的是“教育救国”,可谓是筚路蓝缕,打开风气之先。直到今天,“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仍然是一代又一代复旦人不懈的精神追求和特有的精神气质。

想必大家也了解一些复旦新闻学院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就我个人的见闻所及,目前在中央新闻单位、各地新闻媒体和大学、研究所,复旦新院毕业的著名记者、杰出学者、教授和重要领导骨干可谓是百千计。换言之,在中国,无论你走到哪个新闻单位,都可以把复旦新闻学院作为自己引以为自豪的名片,找到自己的知音。

我非常珍视这本聘书,原因也在这里。尽管我接受过很多聘书,但是唯有她最珍贵。一位同志给我发来的短信,说“祝贺领导完成从业界到学界的重要转变”,我觉得这是对我这份新职务的最高奖赏和评价。另外,我会拿着这本聘书走到全国各地,我会告诉新闻界领导和同志们,“我是复旦新闻学院的现任院长,希望你们给予我们资金和方方面面的支持。”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一聘书,它很管用!

以我的经验,各位同学天资优异,是来自各地的学霸,学习都非常刻苦。加上复旦高质量的教书育人,假以时日,经过努力,在今后若干年里你们成为中国新闻界和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乃至栋梁之才是大概率事件,不成才是小概率事件。

同学们,年轻是你们的旗帜,是你们最大的资本。和年轻人在一起,每个人都是高兴的、光荣的,放射着青春和热量。对你们来说,人生的马拉松开始了。作为你们的长辈,我提出几点建议供你们参考:

第一,不要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三位老同志都说到了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比你们想象的更伟大。90后、00后的孩子们,你们可以称之为具有新面孔的中国人。刚才秦老师也说,看着孩子们年纪轻轻在这里就能纵横捭阖地讲演。从容、乐观、见多识广,有大国公民的气质。你们没有经历过贫困、落后的忧伤,幸运的是你们在毕业之后不久就会目睹中国崛起的壮丽进程,目睹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惊天动地的大反转。你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奉献者、参与者、建设者,我们憧憬和向往着未来。希望你们好好学、加油干,为中国争口气,把中国故事写的更精彩。

第二,不要辜负新闻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当今人文学科拓展最快速的,当然是新闻传媒专业。几乎所有综合大学都在开设新闻课程,其他专业做不到这一点。全国的新闻学院数以百计,在我们那个年代大概只有两三所。社会需求赋予新闻事业发展巨大的内生动力。当今新兴产业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传媒,所有的大咖、巨型企业、跨国公司无一不是以传播为依托而打造的。互联网业态为新媒体发展赋予无限的可能性。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符合国情、遵从规律。我们应该取人之长、兼收并蓄。我们中国新闻理念和实践到了摆脱亦步亦趋的时候了。创造中国范式、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这需要你们、我们一起努力接力完成它。

第三,不要辜负父母和师长的殷切期望。

你们是百里挑一、千里迢迢来到复旦的,你们身后是无数羡慕的目光。几十年前,复旦新闻系是一座高山,直到今天复旦新院仍然是新闻教育的翘楚。那时,我还年轻,复旦在我心里是云端的梦。老实讲,借我两胆也不敢考复旦新闻系。我当时数学不好。后来我发现有些比我数学更差的人考上了复旦,于是我也有了人生小经验,韬光养晦、低调示人是个好战略,往往可以取得成就。人生就是一出戏剧,谁也没有想到那个当年看到复旦大学都会发抖的人,今天又站在复旦新院的讲台上作为院长和大家分享经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和你们一样聪明和刻苦的年轻人没有机会进入这里,所以同学们,被机遇照顾的人应该格外珍惜。

我想说,请规划好你们的学习,盘点好你们的时间,精确地瞄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奋斗,你们就会继续领跑。未来,你们走向更大的平台,取得更大成功时,不要忘记曾经的同窗、老师、父母,感谢并帮助他们。你们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是父母的唯一,“健康、安全、走正路、做好人”是父母的最大心愿。提醒大家,记得时不时给父母发一条短信,有时间和他们视频一下,说几句话。父母过生日的时候,精心为他们选择一份礼物,让他们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相信他们会铭记一辈子。对我们复旦大学生来讲,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反哺父母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一个文明人应有的情怀。

最后想跟大家讲述一个插曲。上初中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迷上朗诵,每天抢着读报。有一天读到一篇《人民日报》1970年的元旦社论,题目是《迎接伟大的70年代》。少年的我荡气回肠、心潮澎湃,读的满眼流泪,狂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该有多么了不起。绝对没想到,顺着生活的波浪一路前行,一路颠簸,今天居然梦想成真,我不仅写了社论,还写了很多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一切有如神助,我也说不清人生道路怎样就走到了今天,但一切都是这么自然而然。真实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更曲折,有时也更富有传奇的色彩。

希望你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再出发,一切皆有可能。

祝你们好运,祝你们成功!谢谢各位! 

(原题为《复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在2017年学院迎新大会上的讲话》)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