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园法青年“就这YOUNG”说:打开案例的窗口,我看到了...

2022-05-04 09: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踔厉奋发向未来

就这YOUNG说

NEWS

苏州法院青年论坛

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4月29日,第五期“就这YOUNG说”苏州法院青年论坛在市中院举行。六位来自全市两级法院的青年干警以“踔厉奋发向未来”为主题,讲述了法院青年追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故事。其中,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法官助理马彪以《打开案例的窗口,我看到了...》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点击查看现场视频

马彪

审判管理办公室法官助理

大家好,我是马彪,是来自园区法院审管办(研究室)的法官助理。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案例的窗口。

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司法案例宛如一个天空,法院每年审理的案件就像散落的星辰,对案例研究就是找出发光发亮的星星。

透过窗口,眺眼望去,我们可以用“望远镜”尽览繁星满天,在司法改革中挖潜整体案例的价值,也可以用“透视镜”看到星座呈规律排列,在案例调研中厘清类案的裁判规则、理顺法律理念,可以用“放大镜”找寻一颗又一颗闪亮的星星,在案例编报中感受个案背后的情理法。

这些窗口,或许能够指明奋发的方向,坚定前进的脚步。

案例编报和宣传的窗口

每一颗闪亮的星星映发出情理法的光辉

法谚云“法律必须被信仰”,我想,每一个司法案例对于群众而言,都应当如同“北斗星”一般,映发着情理法的光辉。但是“法律如何被信仰”这个命题,对于我而言,是很少进行思考的。在此分享一个园区法院入选江苏法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

60多岁的老张去超市购物时,拿了一袋散装鸡腿,称重后打算直接离开超市,被工作人员发现。正在双方交涉之际,老张趁他人不注意,一个箭步,从二楼窗户翻出,沿临时搭建的板桥快速行走,紧接着跳至货车车顶,导致自身多处骨折。事后,老张声称自己记不清有没有付款了,是超市逼迫的行为倒追其采取翻窗受害,因此要求赔偿医药费。

翻窗并受伤的老张,是否会得到法律的支持呢?

法官给出的坚定而有力的答案,这是超市合法的自助行为,法律不会让任何一个守法者为他人的违法行为或过错买单,更!不会因为“谁受伤”、“谁哭闹”而判“谁有理”。

这个案件的法律适用并没有难点,但这个小案件却传递出了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大的社会影响。

有本书《情理法与中国人》,提出了传统中国人心中的法治理念:国法是一座岛屿,天理和人情是两个桥梁,通过岛屿和桥梁的连接,实现了现“天理”“国法”“人情”的三位一体,我想唯有如此,才能够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真正信赖法官、信服司法、信仰法治。

案例调研的窗口

每一丛排列有致的星座隐藏着值得深究的法律意旨

把窗户再打开一些,视野再拉大一点,把散落的星辰归拢归拢,通过对在个案裁判中的个别经验的理论性把握,对同类案件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系统化梳理,或许有助于在类案中把握法律旨趣,这就是案例调研的窗口。

聊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看剧。我想,数字时代下大家看剧无非是三种方式,一种就是在电视、APP上看整段整段的剧集,也有的朋友通过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看视频片段,还有一种,也是司法争议最大的一种,就是解说类视频,他是怎么解,又是怎么说的呢?

他可能是将两个小时的电影浓缩为五分钟,比如说“五分钟带你看完整部电视剧”的解说类视频,

也有可能是摘取部分片段融入自己作品,比如说使用1个半小时影片中55秒的内容。这是不是构成侵权呢?

对此,我检索了98个相关案例,并形成了调研报告,论文刊发于法律适用。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解读,任何一个法律问题都需要在法律原则的框架内去解决。

数字时代意味着作品使用频次的增加,传播效率的提高,作品也有了更多可能被创新使用的方式,因此孕育了大众创作的文化环境。

但同时很多人在使用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取寻求授权,也很难在茫茫网络中找到著作权人获得许可,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利益。

这就出现了传播中心主义和许可中心主义的冲突。

司法应当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呢?

保护产权就是促进创新。产权制度通过明确并保护权利人的市场利益,进而激励创作人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的劳动,形成更好的成果。而对于当今环境中存在的使用需求,法律也允许在不损害市场利益的情况下的合理使用。

通俗来说就是坚持保护上的使用。如果没有源头上的初始创作,那么后续的再传播和再创作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对于规范最近视频“二创”行为、厘清数字时代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司法改革的窗口

每一场的灿烂星空都离不开微光汇聚、相映成趣

把窗户全部敞开,视野再度拉大,我们就可以全景展望星空。我想,这个星空应该是法治的星空,而不单单是司法案例的星空。那司法案例如何能够在整体层面,更好地服务法治建设?在此分享一个园区法院全国首创的基层治理司法指数案例,该项目获评了苏州市市域治理创新案例二等奖,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我们为什么要设计该指数。经过调研,基层治理中存在着治理状态难以量化评估等问题,而同时,一些指数设计不够科学,比如说万人成讼率欠缺纠纷类型的精细化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过于主观而缺少对数据的客观性支撑等问题。

对此,园区法院以案例数据为基础,以司法大数据为手段,通过对司法数据的深度分析,为基层治理提供客观、精准的标尺。

首先我们来看看案例数据,对此我们实现了纠纷类型化。我们选取了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的五大类十八小类案件,大家可以看图。

我们接着来看司法大数据。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推进和落实过程中最为烧脑的部分。最显著的问题就是距离感。就是法院司法数据和政府治理依据之间的距离,是居于后端,居中裁判的法院与处于前端,化解纠纷的社区政府之间的距离。

那如何切实缩短“距离感”?我认为,有两个维度。

一个是纠纷定位精准化。我们打通并获取了社会事业局知社区系统中的社区数据,通过提取裁判文书中的被告住所地、行为发生地等地址要素,实现行为发生地和治理区域的智能匹配。

另一个维度是信息反馈协作化。园区法院打造可视化的管理平台、建立信息互通的协作平台,实现治理情况的实施反馈,真正实现数据活起来、用起来。

在法治建设的星空下,我想,不单单需要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在后端“治已病”,更重要的是联合更多社会治理的主体,借力更强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在前端“治未病”。

窗口既是向外看岗位,又是向内看追求

最后,我想说通过案例编报,案例调研,司法改革的窗口,让我看到了司法案例星空下的诸多闪光点,这不仅对案例研究的工作岗位、职责要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是更重要的,让我看到了法官职业的价值追求,看到了司法案例背后的圆融理念、熟稔技艺,和更多的在服务基层治理、中心大局发展的价值和方向。

正如一首歌里所唱到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对此,我将立足本职岗位,笔耕不缀、励志奋斗,踔厉奋发向未来。

我是马彪,我就这YOUNG说。

美编 ▏张 晶

原标题:《园法青年“就这YOUNG”说:打开案例的窗口,我看到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