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类会迈向怎样的明天?

2022-05-06 16: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节选自《纠缠小史: 人与物的演化》

设想无目的的方向

这本书解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类演化是否朝着特定方向发展?近几十年来,各种演化科学的主流观点均认为变化不会朝着任何特定方向发展。19世纪关于文明理想的进步论和旧观念,早已被无方向的自然选择的观念推翻。当前的人类历史理论试图避免任何目的论与目标的概念。然而所有考古学家都知道,从长远来看,人类发展的故事至少在一个方面有着明确的方向,即越来越多的物的积累。人类最初制造简单的石器,在早期发展的千万年里,他们小规模聚集并制造出包含少量部件的工具。今天,我们制造大型机器,最大的单体机器强子对撞机,连接着36个国家的170个计算中心,每年电费高达2340万美元。

人类使用的物质在经过渐进式的增长后变得难以控制,这本书试图将与此相关的考古证据与避免目的论或目标方向的理论结合起来。我概述了一种基于“纠缠”的人类演化和历史理论,“纠缠”指的是人类与人造事物之间不断增加的相互依赖。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越来越依赖技术和消费主义,不过人们很少注意到,我们所依赖的事物同样也依赖人类。同时,事物也在牵连甚远的复杂纠缠中依赖其他事物。许多当代社会理论描述了构成现代世界的人-物网络,但很少有人关注人类如何被这些物质网络裹挟,从而使演化运动沿着某种路径前行。这种路径依赖隐藏在特定的历史轨迹背后,它在世界各地推动着人类朝向愈发依赖事物的方向运动。

在书中,我使用考古证据(如房屋或车轮)与历史案例(如棉花或鸦片),来展示在推动纠缠朝着特定方向发展方面,物是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的。许多社会理论已经接受了事物的能动性,但我认为,关键不在于单个的物,而在于物的系统(即事物间的依赖关系)。当房屋墙壁倒塌或纺织技术不再能达成其目的时,新的事物会被引入来解决问题。这些新事物往往需要进一步的人工干预。于是,人类陷入双重束缚,因为我们所依赖的物也依赖我们,而这又使得人类进一步依赖物。这个过程一旦启动就很难回头——太多的物已被卷入新的纠缠之中。因此,在关于演化的论点中,我想用不可逆性取代目的论。从长远来看,人们总是迈向更深的人-物纠缠。

在书中,我使用考古证据(如房屋或车轮)与历史案例(如棉花或鸦片),来展示在推动纠缠朝着特定方向发展方面,物是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的。许多社会理论已经接受了事物的能动性,但我认为,关键不在于单个的物,而在于物的系统(即事物间的依赖关系)。当房屋墙壁倒塌或纺织技术不再能达成其目的时,新的事物会被引入来解决问题。这些新事物往往需要进一步的人工干预。于是,人类陷入双重束缚,因为我们所依赖的物也依赖我们,而这又使得人类进一步依赖物。这个过程一旦启动就很难回头——太多的物已被卷入新的纠缠之中。因此,在关于演化的论点中,我想用不可逆性取代目的论。从长远来看,人们总是迈向更深的人-物纠缠。

纠缠理论的意义

在本书中,我试图从一系列不同的理论观点入手。一方面,能动者网络的概念受到布鲁诺·拉图尔等作家的明确影响。而在考古学中,这种新唯物主义的面向与对称考古学有关——对称考古学将人类和事物置于同一网络,并拒绝将人与自然分开。我的重点有所不同,我关注的是人-物网络引起的陷阱和路径依赖,因此我认为人-物关系总是不对称的;人和物总是相互合作,又互相对抗。我的方法更接近于描述网状组织的蒂莫西·英戈尔德,因为我将重点放在产生能量流的人与事物的操作序列上。换言之,我所强调的兴趣在于人对纠缠的依赖、在于由之造成的不平等、在于对人类既有利又有弊的方向性。

我还回应了另一组非常不同的理论,即新演化理论。上面指出,考古学中的许多演化理论认为,人类演化在某种整体意义上不是定向的,它是非目的论的。当然,当物种对局部环境刺激做出反应时,存在局部适应,但没有理由认为这些局部适应会导致某种总体方向。生物演化和文化演化都是如此。最近的理论发展已将人造物质环境纳入文化演化理论,其中,生态位构建理论尤其探索了人造环境在(文化和生物)特性选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方式。虽然我认为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可喜一步,它仍然将生物体视为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而不是被困在人与物的纠缠中,并且仍然将文化和生物演化分开考虑(如双重遗传理论)。近来,表观遗传学和基因水平转移的相关理论发展开辟了新前景,我们可以开始设想文化因素直接嵌入生物系统。通过这种方式,生物系统可被视为不断演化的纠缠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对环境的适应。

物何以为物?

本书第四章“人与物”会是最好的出发点。在这一章,我探索了难以定义或描述“事物本身”的各种路径。与这些方法不同,我认为“物之为物”的概念引出了网络与纠缠的观念。例如,你可能会尝试定义“轮子”,但很快就会遇到问题,即轮子缺少轴就无法运作,而轴需要固定在载具上才能运作,而载具只有在道路上才能行进,道路需要机构或团体来建造和维护,如此等等。因而,即使我们更愿意将物视为孤立的对象,它们也总是牵涉出对其他事物的依赖。正是物之为物的特质使人类陷入管理和处置事物系统的过程。

值得一说的是,这一章举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棉花。作为一个物种,我们并不真的需要棉花。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在棉花被广泛使用之前的几千年里,我们有兽皮、亚麻、羊毛、丝绸、毛毡,它们足够满足我们。而一组特定的历史环境导致了全球贸易。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使用武力控制欧洲、印度、非洲和新世界间贸易的能力,使得棉花生产和应用大规模扩张,为人类带来诸多陷阱,比如奴隶制以及英国早期工厂里骇人听闻的济贫院环境。本书展示了这个国际体系中的问题如何催生棉纺织技术的创新,并进一步使人类更加依赖于物。棉厂主陷入双重困境——他们以棉花为生,但这使他们与奴隶制、政治变革牵扯在一起,并进一步依赖棉纺织技术以及对水和蒸汽动力的一切需求。人们越是使用物,所需要的物就越多。

人类会迈向怎样的明天?

本书在最后介入了当前围绕着全球问题的辩论,尤其是气候变暖与环境危机。这些辩论的焦点常常落在人与环境及能源使用的关系上,对此我感到很受打击。例如,在阿尔·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及其续集中,重点是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这两部影片都没有真正深入探讨我们为何会需要如此多的能量。部分答案无疑是我们对事物的依赖。但我们对此避而不谈,我们对事物的依赖太过明显,以至于我们认为这理所当然,并试图在可再生能源之外寻找答案。或者我们已经被发达资本主义说服,以至于我们的幸福就取决于物质,而我们不可以去质疑这种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可能帮助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但鉴于存在着路径依赖,这种可能性的程度仍不清楚。但这种补救方法也让我们陷入了新的纠缠,比如锂矿开采和复杂的节能与管理系统。举例来说,太阳能电池板只能使用大约30年,如今全球有数百万个项目生产它们,致使废弃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有毒物质对全球环境构成威胁,太阳能电池板每单位能量所产生的有毒废物甚至可达核能的300倍。一些用于处理二氧化碳排放的地球工程解决方案则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

应对全球变暖,实际上同时意味着应对我们时代的另一个大祸患——全球不平等,人们的主要反应是去寻找技术解决方案,例如提供可再生能源或各种形式的援助。人们认为,作为一组复杂的多链响应的一部分,引入更多的物便可以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而长远的“考古学”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这将带来更多的纠缠、陷阱和不平等。人们常常将责任归咎于过去两个世纪的工业资本主义,但考古学的观点更长远、层次更深:人类热衷于人与物的纠缠。消费主义催生不平等并导致全球变暖,而它来源于长期的趋势。其他选择,例如整合、可持续消费、极简主义,在表面上看很重要,但在结构层面上,零增长资本主义与更强大的全球治理似乎更值得探索。从长远来看,依赖关系仍会不断增加。

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指出了在应对全球变暖等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做的正是人类自古以来便在做的事。它可能让人与物越来越纠缠不清,以至于事物和技术将越来越占据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将越发依赖它们以及维持其运行的技术系统。我们将逐渐成为迷失在人造机器中的赛博格(半机械体),而这将终结我们的方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