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强化双链、鼓足钱袋子、端稳饭碗——三个维度看广东经济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2022-05-06 19:5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今年开春,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俄乌冲突扰动了全球局势,现有经济秩序的不确定性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经济大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经济的一呼一吸。

世界把目光投向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导向。

连续33年GDP雄踞全国第一的广东省,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今年一季度,广东的表现如何?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到——地区生产总值为28498.79亿元,同比增长3.3%。全省21个设区市GDP均实现正增长。  

在多重压力下,广东平稳开局,做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全”,实现“双统筹”,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诚然,作为全国经济“领头羊”的广东底子厚、底气足——城市GDP“万亿俱乐部”成员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身处的粤港澳大湾区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逐浪前行。

但挑战仍然不小。3月以来,新一轮新冠疫情多点频发。以“速度”著称的深圳,为正面迎战疫情按下七日“慢行键”。疫情阴霾不散,也给全球重要金融科技中心深圳、中国“南大门”广州、制造业重镇佛莞双城带来了一定冲击。

广东克难前行、靠前发力,印发了多份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和帮扶中小企业纾困文件,让企业“钱袋子”更鼓,让百姓“家底儿”更厚。“开门稳”体现了广东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也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带来了暖意。   

强“双链”,稳增长

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我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作为制造业排头兵、外贸第一大省,广东是参与全球“双链”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在国内疫情和国际局势突变的叠加影响下,广东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强“双链”、稳增长成为广东应对新变局的战略关键。 

1月份“出炉”的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切实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扎实抓好制造业“六大工程”,健全“链长制”,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政策重心进一步从宏观向微观倾斜。3月24日,《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出台,共提出八项行动32条措施,其中,减税降费、融资促进、保供稳价、投资提振、资源要素保障五项行动23条措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消费带动、企业提质增效三项行动9条措施。

“要用绣花功夫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广东省商务厅介绍,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企业实际需求,一城一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基础上,采取白名单、核酸上门服务、闭环管理等方式多管齐下,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经营、满工达产,有力有效稳产保供。

灵活的政策落到实处,打通“双链”的堵点、难点,工业生产稳中有升。今年一季度,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89万亿元,同比增长5.8%,尤其是3月当月增长6.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7%,比去年同期贡献率(41.5%)提高了12.2个百分点。

尤其是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建设,促进了新动能的壮大。今年一季度,广东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1%。10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同比增长5.2%,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比增长12.6%,其中,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6.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0.5%)、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35.2%)等增长较快。

据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反映,尽管受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该会不少会员企业今年以来的表现仍好于预期,有的甚至保持高速增长,如科利达、中成空间、沃特股份、芯海科技、拓日能源等。

珠海市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链,重大项目签约、扩产。3月11日,总投资120亿元的欣旺达动力电池项目签约落地珠海金湾区,计划打造一个占地面积近800亩的动力电池项目,项目完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动力电池30GWh的产能,为珠海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注入新动能。 

江门市随着产业链招商扎实推进,产业集群正加快集聚。一季度,全市引进投资1亿元及以上项目53个,计划投资额约400亿元,比去年同期引进项目计划投资额(307.8亿元)增加30%。其中,重点发展的14条产业链实现增加值248.67亿元,增长5.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4.1个百分点。

“真心实意地帮”

“真金白银地投,真刀真枪地干,真心实意地帮。”一句话体现了广东政府帮扶企业抵御外部冲击、渡过疫情难关的决心。

1040万元的退税,到账了!让东莞富锦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亦喜出望外的是,过去公司并不符合留抵退税的条件,没想到今年新政策扩围,公司一下子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这笔钱对于公司来说,太重要了。东莞富锦食品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月饼、坚果年货生产基地之一,然而疫情以来,公司运营成本增大、资金回笼速度减缓,尤其年初为了迎接春节年货的销售高峰,公司加大了备货量,资金链变得紧张起来。

正当公司面临困难准备申请贷款之际,税务部门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后,主动向公司宣讲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税费缓缴政策。从2021年第四季度到现在,该公司已经办理了税费缓缴达到240多万元。

“这相当于给了我们一笔无息贷款,我们的资金流一下子就被盘活了。”王亦说道。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4月起,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开始实施。税务部门发现该企业符合留抵退税新政的条件,经测算可申请约留抵退税1040万元。企业提交退税申请后,钱很快就到账了。

“有了这么一大笔退税资金,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和动力了,我们接下来将计划进行第二期新厂房的开工建设,还要继续购入资产设备,留抵退税新政将让我们持续获益。”王亦说道。

这份信心比金子还珍贵。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新与活力,是广东民营经济的底色,也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

今年一季度,中小微企业因疫情招工难、融资贵、回款周期长、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凸显,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广东省层面密集出台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25条、服务业困难行业恢复发展47条、工业经济稳增长32条,以及稳外贸、促消费若干措施等重磅支持政策。

政策从宏观落地到微观,企业的受益看得见、摸得着。

正是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在今年以来全面实施,使得像东莞富锦食品有限公司这类的中小微企业成了获益群体。

即便疫情冲击,市场主体增速依然保持平稳。2022年第一季度,东莞新登记市场主体64028户,日均新增市场主体711户。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50.27万户,同比增长10.89%。东莞市市场主体突破150万户,总量约占全省10%、全国1%。

其他城市也纷纷出招,打好政策“组合拳”,全力激发市场活力。

深圳市今年以来已有超过300条纾困扶持政策出台落地,其中仅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30条”预计就可为企业减负超750亿元,主要解决经营者资金困难、用工用房成本负担等问题。

江门“火速”出台“新春暖企惠企十条”,安排超1.72亿元财政资金,惠及超3000家企业、超325万人次企业员工。江门金融系统还出台了《“惠民强企 促富共裕”三年行动方案》,产业金融对接大会现场签约金额超400亿元,银企合作总额度达1000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

最实在的帮扶,让企业稳了神、定了心。

稳就业,促消费

在依靠供给侧措施提振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内需加固经济基本盘也被寄予厚望。稳增长的核心是稳消费。

对于广东而言,受疫情影响最深的是线下零售和服务业,关乎万千民众的生计。为了减少疫情冲击,广东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强调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不过度防疫,不层层加码。

为了刺激居民消费欲望,各地市积极发放消费券、惠民券等,鼓励买买买,同时大力推广线上消费、无接触消费等新模式。

例如江门在2022年乐购侨都消费节活动中,派发总价值1500万元消费券,带动交易金额约1.84亿元,经济杠杆率达14.19倍;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派发2000万购车补贴;在2022江门夏季促消费活动中,江门按房屋建筑面积分档发放9000套、总价值3700万元的消费券礼包。

系列举措调动了市场消费热情。今年一季度,江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9亿元,增长4%,增速在全省排名并列第二。

保企业、促消费,还要稳就业!

广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稳定。针对高校毕业生,广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举办招聘活动235场、提供岗位17.3万个。

企业用工也被重点关注。广东开展“千名就业服务专员助万家重点企业活动”,为1000多家次重点企业解决用工4.6万多人次;召开网络招聘会1415场,在线招聘企业4.1万家次;组织开展“点对点”专车专列和包机活动,为810家重点企业有组织输送异地务工人员到岗超15万人。

广东省人社厅强调,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保持外省异地务工人员和在粤务工脱贫人口就业基本稳定。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就业的主力支撑。为企业“减负”,给发展“蓄能”,广东狠抓3.0版“促进就业九条”贯彻,今年一季度为企业减负54.48亿元。

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持续落实。广东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按照上年缴纳失业保险费一定比例给予返还,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60%提高到90%,大型企业按30%返还。初步统计,2022年稳岗返还预计返还资金为45亿元左右,受益企业约有140万户。

稳就业就是稳民心。让更多人把“饭碗”端稳了,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业稳民生才有保障,经济增长才有支撑。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